APP下载

张闻天:《关于我们的报纸》

2016-12-23赵永华王硕

新闻界 2016年13期
关键词:张闻天党报斗争

赵永华 王硕

《关于我们的报纸》是张闻天为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所撰写的理论文章,署名“洛甫”,刊于《斗争》1933年12月1日第38期,全文约6500字。

1933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无法继续在上海立足,上海“临时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迁入江西瑞金。“临时中央”与“苏区中央局”合并为“中共中央局”,原本在上海工作的张闻天担任中央局常委兼中央宣传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张闻天上任后对党报进行了积极的整顿和改造,将苏区中央局原先出版的《实话》和《党的建设》两种刊物合并,改名《斗争》旬刊,于1933年2月4日在江西瑞金出版了第一期。《斗争》直接由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张闻天亲自担任主编,作为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刊物。《斗争》经常以较大篇幅刊载马列著作译文、党的文献和党中央领导人撰写的分析形势、指导苏区工作的论文。

在《关于我们的报纸》中,张闻天首先肯定了苏区报纸在组织、报道、编辑和发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指出“我们的报纸在为了党的与苏维埃政府的中心任务而坚决斗争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他要求党的宣传鼓动工作围绕每个时期党的总路线和中心工作展开,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每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张闻天指出:“把党与苏维埃政府的任务,最清楚的放在我们的报纸前面,继续不断地为这些任务的实现而斗争,应该是我们报纸的基本工作。”

随后,张闻天对当时党内报道中存在的两个普遍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评。首先,在对于党的工作报道,党报大多热衷于“数字”、“光荣板”、“工作计划”等“空洞的浮面的记载”,而对于党与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与工作计划实施的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的报告,少之又少。张闻天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报纸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下面实际情形,检查我们的实际工作,揭发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所发生的一切严重问题所必然产生的结果。这种报纸当然决不能起为了党与苏维埃所提出的中心任务的实现而坚决斗争的作用”。他要求报纸既要报道好的、光荣的一面,也要更加深入地、如实地反映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与问题。

其次,在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张闻天指出,“在我们报纸上空洞的议论与叫喊多于利用具体的材料来开展斗争,来改善工作,来教育广大的群众”。对于当时的反官僚主义、反对浪费、反对贪污腐化、反对开小差、反对反革命活动以及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党报的具体事实报道“少之又少”。在这一问题上,张闻天延续了他在《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中》反对“党八股”的立场,强调“抓住能引起群众共鸣的事实;抓住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的、易被感动的事件”。一方面必须对于一切损害革命利益和苏维埃政权威信的行为和事实进行最彻底的、最实事求是的揭露与批判;另外一方面,也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热情地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的生动实践的报道,“要尽量的散布每一新的经验,新的模范,赞扬在军事、政治、经济、劳动的各个战线上的英雄”。

张闻天回国从事党的工作之前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在回国后大量引介、翻译了马列以及苏俄革命理论的著作。在《关于我们的报纸》中,张闻天最早全面介绍和阐述了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的内容和思想。他结合中央苏区的具体情况,将列宁所谈的报纸没有承担自身职责的种种表现,很恰当地用于批评中央苏区报纸的不足,最早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党报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报纸在党掌握政权条件下的舆论监督作用。

张闻天有感于当时中央苏区报纸已经出现了罔顾事实、夸大宣传革命成果的假新闻现象,特别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真实,我们不需要在我们的真实上加以什么粉饰。”他用红军动员数量虚浮夸大的假新闻作为具体事例,强调报纸必须如实反映出苏维埃的实际,真正为党的任务而斗争。他强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我们不是沉醉于自己美梦的空想家,我们也不是由于我们自己工作的缺点与错误而陷于悲观失望的无气节分子。我们是从目前的现实出发,依照我们的工作路线改造这一现实而稳着脚步前进的马克思主义者。”

文章最后,张闻天对党报的组织工作和党与党报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求,指出:“我们必须纠正在我们工作中的自流现象与无组织性。”要用具体的通俗的实际的教育来代替通讯员教育中难懂的空洞的名词。在党与党报之间的关系方面,张闻天认为“各级机关对于自己的报纸的注意、领导与帮助是极端不够的”。个别领导同志把机关报当成了油印文件的刊发地点,而不了解如何用报纸进行活的领导。张闻天强调了列宁的名言:“我们不但要使我们的报纸成为集体的宣传者,而且也要成为群众运动的组织者。”

猜你喜欢

张闻天党报斗争
名人名言
走进张闻天工作室旧址纪念馆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在斗争中走向胜利
领导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张闻天晚年:想做个“普通的劳动者”
从生活小事看张闻天廉政大情怀
艾滋病之役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父亲跟疾病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