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仍有人仰望星空

2016-12-23

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39期
关键词:格物苟且工夫

凉风起天末,容易让人泛起“江湖廖落尔安归”之感。尤其是行将结束这一年,空气里隐约能嗅到不安气息。抑郁这条黑狗频频越过现代人的精神栅栏,焦虑如阳光下的灰尘般肆虐,年底又有“空心病”一说,现代病何其多矣。

病灶何在?生理原因当然有,讨论也见多;但社会、文化原因,却少人提及。人们囿于互联网村寨,陷于日用不自知,在物质和技术的支配下,对精神生活多是叶公好龙,欲望与自我日益膨胀,难以安放,不安与虚无之感,自然如期而至。学者孙周兴今年就撰文表忧思:技术时代日益成为虚拟时代,虚拟化而致虚无,虚无使人自由,而以虚无为根的自由让人无法担当。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流行语背后蕴含的,恰好是现代生活的虚无:鸢飞鱼跃,与天地参,本是生活应有之义,丧失精神追求后,眼前的生活就只剩下苟且了。如王阳明所说,“若茫茫当当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

翻阅今年魅力人物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如此共识:浮华而浅薄的现代社会里,作为个人,必须去审视、慎思,必须有厚实的精神生活,有“游于艺”的精神追求,同时真切笃行之,方可摆脱巨大的时代惯性。

这样的思与行,不禁让人想起王阳明所理解的“知行合一”,以及更进一步的工夫:致良知。

常人以为,知与行是两码事,你有不善之念,但没有行动,就算不上大错。阳明反对这样的说法,他所提的知行合一,就是想强调,只要你有了那个念头,你就是行了。如果无行动,那是因为无知。所以需要“致知”。

“致知”就是要此心不为私欲所障碍,让心之良知没有受到任何遮蔽。格物与致知,在这里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通俗一点说,这是关乎一个人的修养问题,就是要回到人的本初,从人本身的良知良能的自觉出发去做事、去面对这个世界。“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这并不是简易的把戏和空疏的说教,如阳明所说:“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背后是有一番出生入死的经历和洗伐克治的苦工夫,比如“立诚”,比如“谨独”。

这些道理和词汇,平实而不机巧,看似老生常谈,真要做到却需要大智慧大工夫,如顾泾阳所说的用功门路:“上不从玄妙门讨入路,下不从方便门讨出路。”在虚无为根的年代里,这颇有些格格不入,轻松、自在、接地气才是显著的时代特征,但这与轻薄、狂妄和反智,往往只是一墙之隔。只靠一点小聪明,终会被洪流淹没而不自知,与虎谋皮最终自食其果。

周作人给鲁迅的绝交信里写道:“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固能让人心有戚戚,但王尔德抬起头来了,他说,“仍有人仰望星空。”我们的魅力人物,要褒扬的就是这些人,他们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苟且。

猜你喜欢

格物苟且工夫
别让苟且 成为习惯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工夫”与“功夫”
婚姻需要“远方”,也要善待生活的“苟且”
一杯热茶的功夫
“诗内”与“诗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功成名就的高晓松配谈 “苟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