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外营养联合不同添加量肠内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2016-12-23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身长胎龄早产儿

薛 红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 四川 成都, 610017)



肠外营养联合不同添加量肠内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薛 红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 四川 成都, 610017)

肠外营养; 肠内喂养; 早产儿; 生长发育; 神经行为

近年来,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随着新生儿科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上升,新生儿存活的胎龄和体质量相应减小[1]。早产儿受早产和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出生后更易出现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状态,其近期体格发育和远期预后等均与出生后的营养支持密切相关[2]。因此,寻求适合早产儿生长发育的营养支持和降低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当下新生儿科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给予肠外营养的同时,联合不同肠内喂养添加量,比较其对早产儿体格、神经发育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5月本院出生并于生后2 h内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128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28周≤胎龄≤34周; 1 500 g≤体质量≤2 000 g; 病情稳定者。排除标准: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消化道出血; 遗传代谢疾病; 严重窒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溶血病。入组早产儿中,男62例,女66例; 出生体质量0.85~2.08 kg, 平均(1.55±0.30) kg; 平均胎龄(32.28±1.80)周。家属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基础营养: 研究对象给予规范的早产儿管理。出生后试5%糖水,如耐受,出生后2~4 h开始喂养。早产儿的配方乳购自于多美滋公司,前2 d以5 mL/kg乳量喂养,第3天增至15 mL/kg, 根据其吞咽吮吸能力,经胃管推注或奶瓶喂养。同时输入葡萄糖给予肠外营养,起始量为每分钟4~8 mg/kg,按每分钟2 mg/kg速度每日递增,最大剂量不超过11~14 mg/kg。给予葡萄糖期间随时监测血糖浓度,不得超过6.8 mmoL/L,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输入量。出生后 12~24 h 输入小儿专用氨基酸,出生后 24 h输入脂肪乳,分别不超过每天3.5 g/kg 和3 g/kg。

1.2.2 分组喂养: 128例早产儿给予72 h基础营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以每天30 mL/kg 和20 mL/kg的起始乳量逐日增加,直至达到完全肠内营养(TEN)量每天150 mL/kg[3]。2 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时身长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观察指标

不同肠内喂养添加量期间,每10 d测量2组的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并观察患儿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HB)、呼吸暂停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情况。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4], 评分≤35分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出生后10 d、1个月体质量、身长及头围比较

2组患儿体质量、身长和头围随住院天数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观察组的体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喂养不耐受、HB、呼吸暂停和NEC的发生率分别为43.75%(28/64)、29.69%(19/64)、17.19%(11/64)、10.94%(7/64),对照组分别为40.63%(26/64)、26.56%(17/64)、15.63%(10/64)、9.38%(6/64), 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矫正胎龄40周NBNA评分比较

观察组行为能力和一般评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其余各项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1 2组出生后10 d、1个月体质量、身长及头围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矫正胎龄40周NBNA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早产儿是胎龄在28周~37周,体质量2 500 g以下,身长不足47 cm的身体器官未发育的胎儿[5]。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生长发育受后天营养、遗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若护理不当易感染多种疾病[6]。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未完善,常规喂养方式易出现不耐受现象。婴幼儿期若营养不良,中老年时患高血压、肥胖、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性上升。因此,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是提高早产儿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7-9]。

早产儿由于怀孕时间不足、摄入营养不够,如果出生后营养支持不够极易发生宫外发育延迟。体质量增长情况是判断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状况的标准。本研究中, 2组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观察组出生后10 d、1个月的体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说明每天30 mL/kg喂养量相比20 mL/kg对促进骨骼和肌肉生长的效果更佳,与崔一帆等[10]研究一致。观察组在出生后10 d、1个月的身长、头围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体质量是反映早产儿体格发育的敏感指标。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各类消化酶活性低、肠蠕动缓慢等特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提示每天30 mL/kg喂养添加量并未加重早产儿不耐受。早产儿肠蠕动缓慢,粪便排出延迟,使得肝肠循环增加,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本研究中2组HB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每天30 mL/kg的喂养量可更早实现足量肠内喂养[11]。早期增加肠内摄入量可使肠蠕动加快,胆红素排泄加速,HB的发生率降低。研究[12-13]报道,原发性呼吸暂停发生率在小胎龄新生儿中较高,胎龄越大,继发性呼吸暂停发生率越高。早产儿喂奶时,若咽部受到刺激易呼吸暂停。本研究中,2组呼吸暂停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可能是由于早产儿本身呼吸中枢发育不全,提示每天30 mL/kg的喂养量不会增加呼吸暂停的危险。阻止NEC发生是早产儿临床喂养的关键点,过量的肠内营养与未成熟的胃肠功能不相适应导致NEC的发生。本研究中,2组NEC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可见每天30 mL/kg 喂养量安全,与朴善海等[14]研究结果一致。早期的营养支持更重要的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远期预后[15],本研究中,观察组早产儿的行为能力和一般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每天30 mL/kg的喂养量为早产儿提供了更多营养物质,能够满足脑部和神经行为发育。

[1] Embleton N D, Simmer K. Practice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VLBW and ELBW infants[J]. World Rev Nutr Diet, 2014, 110: 177-189.

[2] Agostoni C, Buoncore G, Carnielli V P, et al. Enteral nutrient supply for preterm infants: commentary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Committee on Nutrition[J].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0, 50(1): 85-91.

[3] 严超英.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营养指南(推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25(14): 1117-1120.

[4] 鲍秀兰. 新生儿行为能力和测查方法[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3, 17(6): 441-443.

[5] Salvatori G, Foligno S, Occasi F, et al. Human milk and breastfeeding in surgical infants[J]. Breastfeed Med, 2014, 9(10): 491-493.

[6] Morgan J, Bombell S, McGuire W. Early trophic feeding versus enteral fasting for very preterm or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3(3): 100-104.

[7] Fusch C, Samiee-Zafarghandy, S. Promoting healthy growth and nutrition in preterm infants: A challenge for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J]. Clin Biochem, 2014, 47(9): 711-713.

[8] Bernhard W, Full A, Arand J, et al. Choline supply of preterm infants: assessment of dietary intake and pathophysiological considerations[J]. Eur J Nutr, 2013, 52(3): 1269-1278.

[9] Su B H. Optimizing nutrition in preterm infants[J]. Pediatr Neonatol, 2014, 55(1): 5-13.

[10] 崔一帆, 张蓓, 肖绪武.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早期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 24(7): 735-738.

[11] 丁雁玲, 盖建房, 冀湧. 静脉营养对高胆红素血症极低出生质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2): 247-249.

[12] 李婷, 姜红, 刘冬云, 等. InSure技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16(6): 610-613.

[13] 王虹. 经周围静脉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32): 90-91.

[14] 朴海善, 丁晓华, 胜玲. 肠外营养联合不同肠内营养添加量对早产儿Leptin、IGF-I表达水平的影响[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3): 248-251.

[15] Brennan, A M, Murphy B P, Kiely M. Nutritional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of Preterm Infants: The BabyGrow Longitudinal Nutrition and Growth Study[J]. Top Clin Nutr, 2015, 30(1): 80-93.

2016-09-03

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11526556)

R 473.72

A

1672-2353(2016)24-187-03

10.7619/jcmp.201624074

猜你喜欢

身长胎龄早产儿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洞身长管棚施工工艺新技术
早产儿胎龄和体重对儿童糖尿病的预测作用
雪豹,你还好吗?
百科全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