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稻强米弱”推进供给侧改革
2016-12-23
巧借“稻强米弱”推进供给侧改革
文/武舜臣 吉洋杉
“稻强米弱”是稻米市场中反复出现的价格扭曲现象,挤压了稻谷加工业的利润空间,但一定程度的“稻强米弱”却能倒逼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因此,面对“稻强米弱”,政府首先要对其程度及结构作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择时择机对稻谷加工业进行干预,助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安全。
一、稻谷加工业面临的问题
1.产能过剩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
2008~2014年,稻谷加工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4.87%,与国际经验上70%的产能利用率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更是远低于美联储公布的严重产能过剩标准81%。同时,我国大米加工企业多而小,布局分散,且重复建设,外加设备技术落后,开工率不高,导致大量的产能浪费。过剩的产能导致产出增多,市场竞争加剧。
2.政策主导性偏强,市场化推进缓慢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进,稻谷加工业市场化程度有所提升。然而,在托市政策的背景下,加工业政策性特征依然突出,政策主导的经营特征明显。其中,2010年政府设定政策性粮食拍卖产能门槛后,企业为获得拍卖价格而扩大产能的行为便是政策主导经营的突出表现。
3.产能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短
我国大米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半成品较多,制成品较少,产业链条短。此外,稻谷加工业内部产能过剩集中在中低端环节,深加工环节产能仍显不足,稻谷加工转化增值比也低于发达国家。同时,稻谷过度加工严重,两次以上抛光现象普遍(业内经验显示,每增加一道抛光能耗增加8~10KW.h,碎米率将增加1%~2%),加工精度过高。在2014年的大米产成品中,一级二级大米占比达91.1%,三级和四级大米占比仅为7.5%和0.8%。过度加工降低了出米率,如2014年出米率仅为63.5%,远低于日本等国的70%。
4.副产品利用水平低,增值能力差
稻谷加工中会自然产生稻壳、米糠和碎米等副产品。其中,稻壳可用作能源及化工原料,米糠可用来制作米糠油或提取植酸钙、谷维素等产品,碎米则可用作淀粉转化、生产米粉制品或麦芽糖醇等产品。然而,从目前现状看,副产品利用率不足现象普遍。据统计,2014年制油用米糠占米糠总量的比重仅为7.26%,发电用稻壳和供热用稻壳占比分别为5.31%、15.04%。
5.品牌建设滞后,产品同质化严重
品牌是实现产品差异化、使稻谷加工企业产品能够溢价销售带来超额价值的重要模式。国内加工的大米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品牌附加值不高,多数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倾向于使用集体品牌,然而,由于集体品牌契约及搭便车等问题,现今的大米品牌未能实现细分市场的目标,消费者淡漠的品牌意识也进一步助推了成品米市场的过度竞争。大米是薄利产品,大部分企业不舍得花钱塑造自己的品牌,从而深陷低端市场,难以突破重围。
二、“稻强米弱”基本判断与特征
“稻强米弱”从根本上说是产业链不同环节价格形成机制差异导致的上下游差价或比价扭曲,表现为市场上大米价格低迷不振,而稻谷价格却坚挺上扬。然而,想要对“稻强米弱”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需要全面而合理的评判标准。
1.“稻强米弱”的基本判断
“稻强米弱”判断标准多样,判断结果不尽相同。总体来说,“稻强米弱”结论的得出来自稻谷和大米的价格比较,这种比较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价格绝对值比较,第二种是价格增幅比较。此外,不论是稻谷还是大米,流通不同环节都有各自的价格统计,其中,稻谷价格有收购价、批发价与到厂价,大米价格有出厂价、批发价与零售价。因此,稻米价格类型及方法选择的差异,也会对“稻强米弱”结论的得出带来影响。
2.“稻强米弱”的特征分析
“稻强米弱”是短期局部现象而非长期整体现象。从米稻批发价价格比看(见表1),2008年以来,多数年份月度均值均高于1:1.4的理论临界值。相应地,年度价格增长率比则呈现在1上下浮动的特征,“稻强米弱”并非常态,年度层面的“稻强米弱”并不突出。从月度数据绝对值比看(见图1),除2009~2010年间的晚籼米晚籼稻价格比外,同样未表现出明显的“稻强米弱”现象。
当然,“稻强米弱”的判断并非毫无依据。如2008年8月下旬,江西省新余市每50公斤早稻收购价为95~96元,相比年初涨幅达15%,而早米批发价为132元,涨幅不足5%;2012年12月20日湖南省长沙市早籼稻到厂价格为2660 元/吨,同比上涨220元/吨,大米出厂价为3800元/吨,同比上涨200元/吨。以上事实说明,短期内或局部地区间确实存在稻谷涨幅高于大米的现象。总体而言,国内的“稻强米弱”是一种短期、局部现象而非长期整体性现象。
三、“稻强米弱”对稻谷加工业的影响分析
稻谷加工业承载着稻谷到大米的形态转化,是稻米产业链中受“稻强米弱”冲击最复杂的环节。一方面,高价的稻谷提升了稻谷加工业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疲软的大米价格蚕食了稻谷加工业的利润空间。稻谷加工业在“稻强米弱”双重挤压下,降低了开工率,加剧了产能过剩现状,使粮食加工业面临严重的利润危机。
从现有资料看,稻谷加工业同样是“稻强米弱”分析中最受关注的环节。“稻强米弱”的双重挤压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稻谷加工业转型升级,助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过度恶劣的环境将对稻谷加工业发展转型带来不利影响。在深加工能力不强、副产品利用率过低及品牌效应不足的背景下,较强程度的“稻强米弱”无疑会恶化竞争环境,加重产能过剩现状,最终阻碍稻谷加工业的发展。
此外,在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面对“稻强米弱”这一不利冲击,地方政府难免有了更多介入稻谷加工业发展的理由,间接影响稻谷加工业,往往会强化稻谷加工业的政策性特征。因此,合理判断“稻强米弱”对稻谷加工业的影响程度,并选择合适的介入方式对行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 米稻批发价比值年度走势
图1 米稻批发价绝对值比值月度走势
四、政策介入应谨慎
稻谷托市政策背景下,稻米产业链不同环节间有着差异化的价格形成机制,这也构成了现阶段“稻强米弱”的形成基础。然而,考虑到判断标准不一及局部短期性特征,“稻强米弱”对稻谷加工业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为解决稻谷加工业现阶段发展问题,推动稻谷加工业供给侧改革,面对“稻强米弱”呼声政府的政策介入应更为谨慎。
1.认识“稻强米弱”,合理判断是基础
根据本文分析,不同判断标准,“稻强米弱”结论的得出也有差异。考虑到“稻强米弱”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端的加工企业部分,且相比于消费者和稻农,加工企业有着更强的实力和影响力。由此,政府应当对过多的“稻强米弱”呼声作出准确判断。此外,考虑企业自身原粮库存调剂及副产品收益,“稻强米弱”对粮食加工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库存及米糠、碎米及稻壳等副产品价格变动也应成为“稻强米弱”下政府是否扶持稻谷加工企业的重要依据。
2.借力“稻强米弱”,助推供给侧改革是手段
对“稻强米弱”下的稻谷加工业,政府应当有清晰的认识。一方面,通过一定的判断标准,确定是否有必要加强对该环境下稻谷加工业的政策干预;另一方面,如果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又该如何进行政策设计,助推供给侧改革。就后者而言,政府对稻谷加工业扶持的力度及结构,将直接关系到“稻强米弱”下稻谷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如果政府更多地扶持相对低效的国有稻谷加工业,这会进一步扭曲行业要素配置水平,阻碍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相反,如果政府将政策扶持目标集中在要素市场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技术创新鼓励等方面,则能与“稻强米弱”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粮食加工业的转型升级。
3.破除“稻强米弱”,粮食市场化改革是根本
尽管充分利用“稻强米弱”有助于稻谷加工业的转型升级,但“稻强米弱”毕竟是一种非合意的政策引致性扭曲,不利于粮食流通市场化的推进。因此,改革现有稻谷托市政策、完善稻谷价格形成机制才是确保稻谷加工业市场化进程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其中,2014年起政府实施的目标价格政策就是引导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发挥市场价格决定作用的有益尝试。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目标价格制度,并尝试平衡稻米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力度,让市场在稻米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形成中都能发挥决定性作用,为稻谷加工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河南省济源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