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2016-12-23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文/李文锋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来,我国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成为主要特征,即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由中低端开始走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环境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毫无疑问,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也对粮食经济产生明显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矛盾显现,传统需求不振,高精尖供给不足,粮食进口增加与部分粮食过剩库存积压并存,粮食加工产能过剩与高端食品生产紧缺并存。中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对于粮食行业来说,就是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秉持“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目标,切实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近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国家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多次提高粮食收储价格,调动了基层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获得“十二连增”。与此同时,受人民币汇率、大宗商品及海运价格变化影响,国内市场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粮食进口增加,部分产区和部分粮食品种短期内出现了供大于求、库存增加的现象。因此,开展以转方式、调结构、去库存、降成本、强产业、补短板为主要方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
(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粮食流通市场化水平的需要。长期以来,尤其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重心在数量,保安全就是保供应,强调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生产更多追求的是产量,科技和要素投入着眼点依然是粮食增产,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同样,粮食收储更多沿袭的是种什么、收什么、储什么、加工什么、供应什么的思路,消费者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派生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然而,由于粮食行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长期的短缺环境导致缺乏粮食消费市场细分,市场需求和消费信息也难以逆向传导到加工和生产环节,从而容易出现市场中生产和消费错位现象,一方面市场消费疲软的粮食品种供给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需求紧缺的产品没有相应的供给。因此,着眼市场需求,加快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有利于进一步理顺粮食生产加工和消费链条,提高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水平。
(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粮油加工业成长迅速,尤其是主食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让粮油加工业突破了原有的仅限于原粮加工的路径依赖,总产值也已超过2万多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现有粮油加工业着眼于传统供给思路,重视的是“吃得饱”,而不是“吃得好”,伴随着供给能力的不断扩大,带来的是愈发明显的产能过剩。传统面粉、大米和食用油加工机能利用长期偏低,部分地方开机率不足30%。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无效供给充斥,企业竞争立足于拼价格、拼扶持、拼营销,总认为粮油产品弹性较低,不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对于对需求侧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因此,要加快产业发展首先就必须发现市场有效需求,改进品种结构及加工工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产品品种单一、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
(三)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需要。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是最基本的食品,是食品加工的基本原料,粮食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近年来,中央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中特别强调“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对粮食供给来讲,以往强调供给数量安全,今后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要更注重供给粮食质量安全。这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片面的重视化学农药、提高粮食产量,过渡到重视品种、重视品质。少施化肥农药,保持土壤肥力,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因此,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以宽广的视野统筹推进,调减环境较差、耕地污染地区和不适应质量安全要求的生产方式的粮食供给,加大粮食优生区等符合严格粮食质量安全要求的生产供给,产区销区通力合作,稳步推进粮食安全状况提升。
二、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一步繁荣粮食产业经济。
(一)坚持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是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需要我们进一步面向市场搞创新,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加强粮食科技创新,升级粮食精深加工工艺,开发引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拓展粮食加工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全面实现由“粮”到“食”的转变。推进粮食运营模式创新,探索营销新业态,加快实现融合发展。加强粮食管理创新,推动粮食系统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粮食调控方式,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强组织创新,建设粮食产业孵化器,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路径,统筹推进融合创新、协同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培育创新文化,增强内生动力,大力推进众创众筹众享,激发调动全系统创新活力,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二)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新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近三十年来,由于长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少循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粮食行业而言,就是要建设绿色粮食,创建绿色环境,将绿色理念、绿色技术贯穿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全面打造绿色产业。加强绿色粮库建设,利用场地发展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提供绿色动力。推广重点富氮低氧气调等运用物理、生物方式的绿色储粮新技术,确保粮食安全健康。
(三)注重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讲,协调发展便是均衡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不协调必然不可持续。长期以来,我国根据粮食生产消费情况,划分粮食主产区、平衡区和主销区。由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时空配置天然不等,加之粮食加工业布局偏差,容易出现一方面粮食生产较多,积压入库,而另一方面加工原料补充不够稳定的现象。这些都加大了粮食物流的压力,增加了粮食流通的成本。因此,要更加重视粮食产销对接,解决粮食区域及品种结构矛盾。要更加重视新四化融合发展,强化粮食生产、流通与加工环节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因素便是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我国经济的腾飞。粮食行业同样如此,需要对内对外的全方位开放发展。加快培育储备粮承储市场,对符合要求的市场主体全面开放政策性粮食业务;支持已经投资境内的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合作联营,在不影响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参与境内粮食企业重组和产业链条整合;支持粮食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加强境内外粮食贸易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重点地区的产能合作,转移国内较为过剩的粮食加工产能。
(五)坚持共享发展。随着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粮食产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注重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注重整体产业链条的竞争,必须将粮食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统一起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发展。要积极发挥行业优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建立粮食生产者利益共享机制,以粮食精深加工企业为主体,适当让利粮食生产者,发展订单粮食,建设种植加工基地。要延长产业链条,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发展主食产业化和食品制造业,吸引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和食品制造企业组成产业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共御风险、共享收益。要充分理顺粮食产区和销区关系,建立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鼓励销区在产区建设收储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协作。
三、加快转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始终着眼于粮食全产业链条,打破粮食生产流通界限,支持粮食加工和贸易企业深入布局粮食生产,用市场需求引导粮食生产,防止出现市场无效供给过剩。积极适应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综合运用粮食储备调节、粮食加工转化等手段,让粮食调控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扶持技术研发推广、质检、物流、信息等粮食产业链条服务业态发展,促进粮食产业链条上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大力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成为粮食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和赶超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要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生产生活新形态,大力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力促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加快打造智能粮库,实现粮食企业各个经营管理及监管环节的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提升粮食流通效率;要建设各级粮食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粮食管理灵活性、精准性和经济性;要注重网络连接和数据分享,提高系统之间信息互联互通能力。
(三)大力培育新的粮食产业经济增长点。积极适应粮食产业从粗放向集中、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高级形式的演进,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发展。要适应大进大出环境,着力统筹国际国内贸易资源,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粮食产业格局。
四、有关政策建议
(一)出台推进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引导粮食市场主体跨产业领域、跨所有制、跨行政区域开展合作,为粮食企业建设粮食种植基地提供坚强政策保障,打通全产业链条,实现粮食产业各环节的市场无缝对接,充分挖掘粮食产业经济整体发展潜力。
(二)大力支持粮油精深加工业发展。加大粮食产学研融合,组织科研院所深入一线,立足市场需求研发适销对路新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粮食产业集群发展,使其既成为粮食去库存的重要政策工具,又成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选择支持一批粮食加工工业园区建设。选择基础条件好、市场影响力强的粮食加工业园区进行重点支持,在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及粮食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使其成为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和粮食市场资源聚集的高地。
(作者单位:陕西省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