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你身边
——读莫里斯·梅特林克童话剧《青鸟》
2016-12-23
幸福就在你身边
——读莫里斯·梅特林克童话剧《青鸟》
唐蓉青
从古至今,戏剧都是一种重要的文艺形式,而象征派戏剧更是19世纪~20世纪欧洲文艺的代表流派。象征派戏剧不注重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而是注重主观性与内向性。它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称自己的艺术是对平淡无味的自然主义的反拨。象征主义的产生,在哲学上是受叔本华、马赫等的主观唯心主义,特别是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认为存在于现象界之外的物自体是不能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所及,所以只能借助艺术家的直觉创造出来的象征把它暗示出来。
比利时著名戏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剧作被称之为“沉默的戏剧”。他的《青鸟》被认为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品。虽然是童话剧本,但在看完该剧后,我们也能从中感悟许多耐人寻味的意义:寻找青鸟,就是寻找身边的幸福。
作品讲述了伐木工人的两个孩子代表人类寻找青鸟的过程。整个故事是从主人公的家里开始的,一个很简单、朴素,甚至还带着些许破旧的樵夫小屋,主人公的父亲哄两人睡觉,两人装睡,但恰逢对面邻居家开派对,两个小孩十分羡慕,想象着自己也能与他们狂欢的情景,而这时,一位穿绿衣服、头戴红帽的小老太婆出现在门口。这是一位仙女,她与我们平时想象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形象不太吻合,这位仙女还驼背、瘸腿、瞎掉了一只眼睛,让人无法相信她是一位仙女。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能受作者那个时代关注现实、关注人文的影响,仙女更多的带有人文现实的色彩。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朴实的仙女,才更能凸显出幸福也是一种朴实无华的事情的道理。仙女交给两个小孩一个任务:寻找“青鸟”,即寻找幸福。于是两个小孩踏上了征程。
他们抵达了一个亡者的世界,叫思念之土,这里都是已经死去的人。神奇的是,在这个世界里,只要生者惦记起死者,死者在这里就会复活,所以叫思念之土。主人公在这里碰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爷爷和奶奶,还有弟弟们。作者想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对亡者的悼念。
在森林中,两个小主人公与野兽、树木之间的对决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这里,森林不再庇护人类,而是对人类充满着敌对意识。这与当时的创作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时值工业革命时代,环境污染严重,成为人们生活的杀手。作者或许想借此表达,如果再肆意破坏环境,自然总有一天也会像剧本所反映的那样对人类充满敌意。它所表达的寓意到今天都十分有意义,它提醒着人们要与自然为友,而不是想着榨取自然的每一点价值。
剧本中,众多抽象的东西都有了具体的形象。比如,“光”被写成一位穿素白长裙、高束胸、双臂袒露的贵妇;“时间”是一位老人,手上握着镰刀和沙漏,有几分睿智的色彩;“夜”则身穿宽大的黑衣服,缀满了神秘的星星,带有金褐色的闪光,戴着许多层面纱,整体是暗罂粟花的颜色。有一个形象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就是“幸福”。我们所认为的幸福应该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使人舒适的形象,但在这个剧本中则带有许多讽刺的色彩。作者的目的是要讽刺那些奢侈、不上进、好逸恶劳的人。
不仅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拟人化,而且动物、物品等也被赋予了人性。比如,面包被描写成一位穿巴沙式服装和宽大的长袍,头盘大缠巾,佩戴土耳其玩刀,大腹便便的大汉。糖被描写成一位类似阉奴,就是太监般的人物,在作品中也处处表现出奴性。而火则是一个暴脾气的精灵,水则是一个淡蓝色的、头上插着水草的小精灵,与火处处合不来,也就是“水火不容”的意思。猫和狗的人物设定则十分有趣。猫身穿黑色紧身衣,处处体现出狡黠,表现出两面派的特点。在故事中,许多时候都是猫在背后搞鬼,有时还挑拨离间。狗则穿着红上衣、白短裤、漆皮长靴,戴着闪亮的帽子。狗的性格与猫完全相反,十分忠诚,即使两个小女孩儿被猫所蛊惑,对狗冷眼相待,甚至拳脚相加,它却依然不离不弃,在与野兽的搏斗中,依旧始终保护着主人。它也十分聪明,对猫的诡计了如指掌,想要拆穿它的阴谋,但主人不相信狗,而狗还是维护着主人。
剧本的结尾或许会让人感到疑惑,整个剧本都是围绕着寻找青鸟展开的,但最终,小主人公们找到了青鸟,回到了家,一切却如同他们刚走一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想,剧本的主旨是丰富、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的。它告诉我们,人们要追求幸福,要时刻充满对幸福的向往,虽然通往幸福的道路是艰辛的、曲折的,但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能找到它。幸福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它其实是简单而平凡的。它也并不是那么遥远,有时它就在你我的身边。只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就能将身边最简单、最朴实的幸福抓住。生活无法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去创造更美好的条件,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充实、幸福,否则,我们的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
剧本也透露出一丝较为悲观的情绪。作者在结尾时,整个语气、语调都有些偏冷,让人产生一种悲观的感受,我们从最后一段中读出了另一种意味:所有的经历只不过是一场梦境一般,不是真实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切实际、可望而不可即的,如过眼云烟一样,所以追求幸福也如梦幻一般,无法实现。
我认为,这是因为作者在写作时所处的时代并不光明,所以也会在剧本中体现。这样一种让人在不同心境下产生不同感受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它使得文章的意义耐人寻味,让人更有兴趣去深思,从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
学科之星
晏玉华,1972年5月生,湖南浏阳人,1990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朴实无华地耕耘了26个春秋,现任教于浏阳市浏阳河小学。执着于三尺讲台,热爱每一个孩子,在爱的世界中见证着成长。连续12年担任浏阳市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浏阳市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先后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30多篇,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两大新发现》等8篇获湖南省一等奖以上奖励,论文《提高课堂实验效率》和《用非平衡教学“杠杆”》等7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09年6月参加并主持湖南省“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在成果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教学感言:用爱和宽容对待每一个孩子,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