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穆治学看“草根式”教研
2016-12-23
从钱穆治学看“草根式”教研
姜野军,株洲市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校长。
1911年,16岁的钱穆入读常州中学堂,四年后辍学,回无锡老家乡下担任小学教师。1914年,钱穆“教《论语》课”,因《论语》教学参考书的《马氏文通》“专主句读,于篇章之理,有所未及”,于是,他定下《论语》文法研究与文字教学改革目标。四年后,时年23岁的钱穆以其教改实践为基础的讲义著作《论语文解》出版。可以说,钱穆先生为“草根式”教研的意义作了经典的注解!
“草根”与“精英”相对,前者代表基层或底层,后者是指高层或上层。所谓“草根式”教研,就是身处中小学教育一线的教师自发的、以实际问题为起点的、基于实践改进需要的教育研究活动。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不同,“草根式”教研以丰富的实践性、参与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展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论语文解》是钱穆先生生平第一部学术著作,如果此前的钱穆仅是一位熟读文史经典的“博学”之师的话,那么此后的钱穆就走上了一条以“做学问”为本的专业成长道路。仅在《论语》研究方面,至1970年代,他先后撰就出版《论语要略》《孔子论语新编》《论语新解(上、下册)》《孔子与论语》《孔子略传〈论语〉新编》等著作。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入手,立足于专业研究的某一个领域,抓住某一个具体问题不放,切磋琢磨,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见,这是研究的素质,也是研究的方法,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是坚定教师的教研信念。现实中,常见“教”与“研”割裂的现象。有的教师时有论文发表或得奖,但教学成绩平平;而有的教师教学成绩很好,可未见其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其实,“教”与“研”本为一体。若只“教”不“研”,易见识不明;只“研”不“教”,则流于空泛。“草根式”教研,以解决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比较、反思、提炼,不作或少作繁复的概念论证,但语言朴素、简约,使之与广大教师没有隔膜,凸显实践研究平易、亲切的特点,比之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更能激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热情。
三是对教育理论思考有新的启迪。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一定有深厚的教育实践作支撑。钱穆先生关于《论语》中的“起、承、转、结之四法”,源于他教学实践中的发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更是陶行知先生办晓庄学校、办燕子矶幼稚园、办山海工学团等系列教育实践的结晶。今天,学校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理论思考的源头活水充沛丰盈。对于许多身处中小学一线的教师而言,参与“草根式”教研,引发各具特点的教育思考、实践探索乃至思想碰撞,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或观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是给新的教育实践以有益的借鉴。为什么要做《论语》文法研究与文字教学改革?乡村小学教师钱穆的考虑是:“我国文字之学,自来号为难究。自学校师习西法,而文字之教授,犹仍旧贯,无所变进。而岁割月折之病益见,学者图靡心力而收效寡。夫不得其所以组织会成之理,而摩抚于外在似,而求以能其事,其徒劳无功效。”可见,贴近教学实际问题、贴近教师教学状态、贴近学生学习需求的“草根式”教研,目的在于改进教学行为,改善师生生存状态,进而提高教师执教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参与“草根式”教研,通过论文、叙事、心得、日志和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经验总结等,阐述诸如理念、原则、策略与方法,并以此为借鉴,不断创新实践,必将开拓专业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