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效能理论在心肺复苏项目技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16-12-23赵月秋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肺效能大赛

彭 鑫,赵月秋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江苏 南京 210038)

自我效能理论在心肺复苏项目技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彭 鑫,赵月秋*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江苏 南京 210038)

目的 研究自我效能理论在技能竞赛备战训练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4年参加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的10名学生为对照组,以2015年参赛者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指导方法,实验组在传统指导方法基础上联合运用增强自我效能的策略,比较两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和操作成绩。结果 两组学生自我效能评分和操作成绩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技能竞赛训练过程中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有助于竞赛成绩的提高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自我效能;技能大赛;心肺复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衡量教学水平和评价学生职业素质的风向标,从而带动教学改革并促进校企合作[1]。但技能大赛的时效性和激烈性使很多训练有素的选手发挥失利,增加其挫败感,影响其对护理专业的归属感和职业稳定性。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和训练学生、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自我效能是人们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不涉及技能本身,而涉及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由美国学者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2]。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认知、动机和情感过程,现已广泛应用于慢性病健康管理[3]和护理教育中。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生学习成绩、临床实践能力及评判性思维成正相关[4,5],但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干预性研究较少。心肺复苏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急救技术,其护理质量决定着心跳呼吸骤停院前抢救的成功率,因此也成为护理技能大赛中的必考项目。本研究尝试将自我效能理论运用于技能大赛心肺复苏项目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竞技成绩和自我效能水平,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统一筛选标准从年级中选出参加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的学生,2014年参赛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参赛者作为实验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被试者由同一指导教师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项目的训练指导,时间为5周,均采用北京医模心肺复苏培训及考核系统(JW4101)进行训练,两组被试者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指导训练方法,按照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强化巩固的形式进行。实验组采用增强自我效能的方法指导学生训练。

1.2.1 设置训练周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通过研究比赛评分标准找出技能训练的关键点,即按压、开放气道、吹气动作的有效性,将完整的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总体目标分解为难度适中的阶段目标,制订训练周计划:第一周使学生学会正确按压动作和姿势;第二周学会正确开放气道和吹气动作;第三周将按压—开放气道—吹气动作串联,完整演绎操作流程;第四周按压吹气正确率达标,保证电脑客观评价数据准确性≥80%;第五周模拟真实急救场景,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急救感觉,规定每一环节的操作时间,学生可根据自身训练情况和学习特点调整阶段目标完成所需时间。

JW4101可将心肺复苏模型连接至计算机,学生进行操作时同时在电脑上显示吹气潮气量、按压部位、频率及深度数据。训练中教师利用自行设计的技能训练成长记录单(见表1),将数据和学生技能动作出现的问题结合记录,并将学生操作过程录制成视频,于学生操作后及时反馈,和学生一起分析技能动作的偏差对数据的影响,促使学生及时调整动作要点;将每一名学生的技能训练成长记录单集结成册,让学生可以观察到每日的训练成长,获得成功体验。

表1 技能训练成长记录单

1.2.2 同伴互助,帮助学生增加替代性经验 护理技能大赛分为中职组和高职组两个组别进行竞技,可根据赛制在训练过程中使高职组和中职组学生结对训练,让高职组学生对中职组学生进行跨级指导。高职组学生通过指导进一步明确操作要点,中职组学生通过高职组学生的榜样示范及训练经验传授,在短期内迅速成长,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就能达到高职组学生的水平。高职组和中职组学生每天进行分组竞赛和操作观摩,分析训练成效;每周重新进行配对,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吸收他人的技能所长,进一步增加替代性经验。

1.2.3 激励与建设性批评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 结合学生的技能训练成长记录单、操作视频进行分析,其说服力最强[6]。每天训练后及时召开总结会,对比分析学生的成长记录单,若发现学生按压、吹气动作正确率提高或动作偏差记录减少,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若学生动作正确率未提高或动作偏差增多,则回放录制的操作视频并结合记录的问题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将原因归结为努力程度不够,激励学生刻苦练习,不断弥补能力上的缺陷。

1.2.4 帮助学生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 技能大赛对学生心理素质要求极高,过度的紧张焦虑会削弱身体的灵敏性,导致技能水准失常。特别是训练中、晚期的学生,因为反复枯燥练习变得低落和烦躁,进入训练的疲惫期和技能提升的瓶颈期。对此,每周可设计进行一次新奇的训练活动,如举哑铃臂力训练、瑜伽、形体训练等,放松学生心情,维持学生的训练热度。

林语堂学贯中西,受到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的融合在木兰身上表现得就非常突出,她是新时代背景下具有现代精神的传统完美女性,是作者最为喜爱的一个角色。透过木兰这个形象,我们能看出林语堂心目中的那种理想女性的品质,她们不仅要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还需得有现代西方女性的解放思想、自强自立、内外兼修,这也是作者女性观的独特之处。

1.3 评价指标

1.3.1 自我效能 采用梁宇颂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7]来评价学生的自我效能。该量表共有22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范围为22~11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该量表将学业自我效能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比赛前一周进行自我效能感测评。

1.3.2 心肺复苏项目操作考核成绩 两组学生均在相同的竞赛场地、由江苏省技能大赛临床专家组进行考核,专家组成员由大赛组委会按照统一的筛选标准在全省三甲医院进行遴选,对于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职称资格作出严格规定。比赛前随机抽取3名专家组成心肺复苏项目考核组,比赛中3名专家分别打分,最终成绩取平均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表2显示,实验组自我效能总分、学习能力及学习行为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2 两组学生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学习行为对照组实验组t值P人数 自我效能总分10 10学习能力40.40±3.13 47.60±4.50 3.76﹤0.01 37.80±2.78 45.00±5.08 3.43﹤0.01 78.20±5.45 92.40±9.06 3.71﹤0.01

2.2 两组学生心肺复苏项目操作成绩比较

表3显示,经过5周的训练,实验组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3 两组学生心肺复苏项目操作成绩比较(±s,分)

表3 两组学生心肺复苏项目操作成绩比较(±s,分)

组别t值对照组实验组人数P 10 10心肺复苏操作成绩92.25±2.30 96.03±2.46 4.73﹤0.01

3 讨论

3.1 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护理技能大赛训练的有效性分析

技能大赛采用选拔性机制,对于学生的理论基础、技能水平、心理水平和职业素养均做出了严格要求,对学生而言属于挑战难度较高的任务。徐大真[8]研究发现,在备战技能大赛时,选手存在自信心不足、动机水平不高、心理准备不足、焦虑过度等问题。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水平,可以促使学生倾向于选择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学习的持久度和坚持度得到提升,愿意为提高技能投入更多训练时间;也促使学生将训练重点放在解决操作难点上,而不是被紧张焦虑的情绪消磨,有利于技能水平稳定发挥,从而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McLaughlin K等[9]研究表明,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信念更有助于学生获取较好成绩,促使其投身于护理事业。

3.2 运用自我效能增强策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

本研究综合运用自我效能增强策略,将训练总体目标分解为难度适宜的阶段目标,规范每一阶段技能所要达到的标准,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完成,使其不断体验成功感。在每一训练阶段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其逐步建立自我评价模式,增加直接经验。如第一周目标:学会正确按压动作和姿势,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镜中的状态调整按压姿势;第四周目标:按压吹气正确率达标,为学生建立技能训练成长记录单,录制操作视频并及时记录训练过程,与学生共同分析自身技能动作与电脑反馈动作准确性之间的联系。McConville SA[10]在教学中也采取了收集护士护理危重病人的剪辑视频,让学生边观看边进行讨论,以增加护生与病人沟通时的自我效能,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显著提升。本研究发现学生主动训练次数增加,由教师指导操作中的问题过渡到自行觉察出操作练习中的问题,并与教师进行探讨,学会了反思。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动作技能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将问题解决思路转至努力程度,而不是自身素质的局限。如有一名选手为矮胖体型,由于体型局限经常出现错误的训练数据指标;教师在指导该学生练习时要淡化学生身体素质上的不足,将重点归结为学生训练量和方法的不足;通过反复练习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学生逐渐找到了训练的感觉,好胜心被点燃,由原先惧怕练习该项目渐渐变成了喜欢该项目,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高分。训练时还让高职组学生与中职组学生进行结对训练,每天进行分组竞赛,无形中双方的自我效能都得到了增长。

3.3 自我效能增强策略可提高竞赛成绩,发展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学生自信程度和心理水平得到提升,竞赛动作稳定性提高,获得较高分数。有学者将自我效能理论运用于儿科头皮静脉穿刺教学和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均得到了相似的结果[11,12]。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极大喜悦,自我效能水平进一步增强,促使学生泛化到类似的困难情景中,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在常规护理技能教学管理中,参赛选手可作为同级学生的“小导师”,进一步发挥替代性经验的榜样作用,在与同级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其形成的职业素养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其他学生职业能力共同发展。

4 小结

通过运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培训实践,发觉该理论可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和竞赛成绩,并能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稳定性。该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时间尚短,今后可进一步扩充样本量,进行技能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

[1]吕景泉,汤晓华,周志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与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4(9):54-56.

[2]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Freeman,1977.

[3]马金凤,赵秋利,刘美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护理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38-440.

[4]赵芳芳,赵秋利,杨永丽.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临床实践能力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11-113.

[5]康晓凤,绳宇,王莉晓.护理专业学生一般自我效能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0):64-65.

[6]尚艳芳.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86-87.

[7]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8]徐大真.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手心理技能训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0):40-44.

[9]McLaughlin K,Moutray M,Muldoon O T.The role of personality and self-efficacy in the selection and retention of successful nursing students:a longitudinalstudy[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8,61(2):211-221. [10]McConville S A,Lane A M.Using online video clips to enhance selfefficacy toward dealing with difficult situations among nursing students[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06(9):200-208.

[11]王平.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儿科头皮静脉穿刺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3B):22-23.

[12]周晓丽,宋梅.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方法在健康评估试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8):1229-1231.

(*通讯作者:赵月秋)

G424.4

B

1671-1246(2016)11-0102-03

猜你喜欢

心肺效能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