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2016-12-22刘族刚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传递性转换法反例

刘族刚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讨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它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时进行等价转换的逻辑基础,还是后面学习数学推理、数学证明等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命题中实现知识交融交汇的重要载体. 因而,掌握“充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判断“充要条件”的几种常用方法加以盘点,仅供参考.

定义判断法

例1 设[an]是首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公比为[q],则“[q<0]”是“对任意的正整数[n],[a2n-1+a2n<0]”的( )

A. 充要条件

B.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要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就要看以下两个问题是否成立:一个是条件[p]能否得到结论[q];另一个是条件[q]能否得到结论[p].

解 由题意得,[a2n-1+a2n=a1q2n-2(1+q)].

(1)又[a1>0],[q2n-2>0],∴[a1q2n-2>0].

但当[q<0]时,[1+q]的符号不能确定,从而[a2n-1+a2n<0]不一定成立,

即[q<0]不能得到[a2n-1+a2n<0].

(2)由[a2n-1+a2n<0]可得, [q<-1<0],

所以,由[a2n-1+a2n<0]可以得到[q<0].

综上可知,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点拨 定义判断法是最直接、最常见的判别方法. 注意:若[p?q]为真,则以下说法是等价的:①[p]是[q]的充分条件;②[q]是[p]的必要条件;③[p]的一个必要条件是[q];④[q]的一个充分条件是[p].

递推判断法

例2 若[A,B]都是[C]的充要条件,[D]是[A]的必要条件,[B]是[D]的必要条件,则[D]是[C]的什么条件.

分析 本题条件、结论都比较空洞、抽象,不能用具体命题[D?C]与[C?D]的正确与否去判断,宜采用“递推判断法”来解.

解 由已知得,[A?C],[B?C],[A?D],[D?B],如图.

由推理的传递性可知,[D?C],同时[C?D],于是[C?D]. 故[D]是[C]的充要条件.

点拨 对于较复杂的(如连锁式)推理关系的判断,一般可用递推判断法来解. 注意:充分条件具有传递性,即由[A1?A2?…?An]得,[A1?An],亦即[A1]是[An]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即由[A1?A2?…?An]得,[A1?An],亦即[A1]是[An]的必要条件. 同理,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

集合判断法

例3 设[p]:实数[x,y]满足[(x-1)2+(y-1)2≤2],[q]:实数[x,y]满足[y≥x-1,y≥1-x,y≤1,] 则p是q的 条件.

分析 此例直接求解较为困难. 由题中的不等式(组)联想到线性规划的知识,故作出可行域,利用集合间的关系(区域是否被覆盖)直观求解.

解 满足命题[p:]实数[x,y]满足[(x-1)2+(y-1)2≤2]的实数对[(x,y)]对应的点的集合[P]是以[D(1,1)]为圆心且过原点(半径为[2])的圆及其内部(如图).

满足命题[q:]实数[x,y]满足[y≥x-1,y≥1-x,y≤1]的实数对[(x,y)]对应的点的集合[Q]是图中的[△ABC]及其内部.

由图知,[Q?P](即[Q]被[P]覆盖).

即[q?p],但[p]不能推出[q],故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点拨 集合判断法的要点是:找出条件[p]和结论[q]表示的集合,利用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 用集合法判断时,常与图示法结合,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形,简化解题过程,降低思维难度. 一般地,若[p?q],且[p≠q],则[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若[q?p],且[q≠p],则[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若[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反例判断法

例4 若[a1,a2,b1,b2,c1,c2]均为非零实数,不等式[a1x2+b1x+c1>0]和[a2x2+b2x+c2>0]的解集分别为集合[M]和[N],试判断“[a1a2=b1b2=c1c2]”是“[M=N]”的什么条件,并说明理由.

分析 判断一个较抽象、繁难的命题,往往可以尝试反例法(也称特殊值法),即列举一个(或多个)符合命题条件但又与该命题结论相矛盾的例子,从而说明该命题不成立.

解 由[x2-3x+2>0]与[-x2+3x-2>0]得,

[M=(1,2)],[N=(-∞,1)?(2,+∞)].

显然,[a1a2=b1b2=c1c2=-1],但[M≠N],故命题的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由[x2+2x+2>0]和[x2+2x+3>0]得,[M=N=R],但[11=22≠23],不满足[a1a2=b1b2=c1c2],故命题的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综上可知,“[a1a2=b1b2=c1c2]”是“[M=N]”的既不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点拨 “以例外证明规律”是一个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通常一个例外足以反驳任何自封为规律或普遍性的命题. 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必须严格证明,但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就行. 换言之,要说明[p]不是[q]的充分条件,只要找到[x0∈xp],但[x0?xq]即可. 特别的,对于[p]是[q]的不充分或不必要条件类的问题,列举反例是准确、快捷的方法.

等价转换法

例5 若命题[p:x≠3,或y≠4],命题[q:x+y≠7],则[p]是[q]的_______条件.

分析 题设与结论均为否定形式,加之有逻辑联结词“或”的出现,直接求解往往困难或容易出错,若利用“否定之否定是肯定”这个结论,则问题迎刃而解.

解 考虑逆否命题:[?q:x+y=7],[?p:x=3,且y=4].

显然,[x+y=7]不能推出[x=3,且y=4],但[x=3],且[y=4]可以推出[x+y=7],

即[?q]不能推出[?p],但[?p]可以推出[?q].

所以[p]不能推出[q],但[q?p].

即[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点拨 当某一命题不易直接判断条件与结论的充要关系(特别是对于否定形式或“[≠]”形式的命题)时,可利用等价转换法来解决. 等价转换法是利用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的特性,将已知命题转化为等价命题求解,即要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只需判断[?q]是[?p]的什么条件即可.

充要条件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定义是基础,正确判断充要关系是重点,熟练应用充要关系解决相关问题是关键. 深刻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掌握充要条件的常用判别方法,不但能有效地进行充要关系的判断与证明,更有助于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及论证能力.

猜你喜欢

传递性转换法反例
几个存在反例的数学猜想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活用反例扩大教学成果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语言追求
YPT所涉及实验方法的探究
严格偏好关系T-S-半传递性相关性质的研究*
二元关系传递性的等价定义及其判别法
对称不等式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