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来了个“小黄人”
2016-12-22张鹏王瑾
张鹏 王瑾
很多年轻妈妈或许都有相似的经历:宝宝刚出生几天却出现了皮肤发黄的现象,像个现实版的“小黄人”,医学上称之为“黄疸”。很多年轻妈妈不能对宝宝的黄疸情况作出正确判断,既担心宝宝,又不愿意跑医院,非常焦虑;也有些新妈妈听说“十个娃儿九个黄,不是病”,而对宝宝的黄疸不管不顾。如何正确判断宝宝的黄疸类型和严重程度,让宝宝安全度过黄疸期呢?且看下文。
生理性黄疸,无须处理
新生儿早期,由于体内胆红素生成多、肝脏处理能力又不“给力”等原因,导致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大多数足月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晚不超过2周,医学上称之为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不需要特殊处理。
病理性黄疸,及时就医
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程度重、消退时间过长,或发生黄疸“退而复现”等情况,都应视为病理性黄疸。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包括:新生儿ABO溶血、头颅血肿、感染,以及宫内感染、围产期病毒感染所致的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畸形、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等。由于新生儿的大脑发育不成熟,血脑屏障也不完善,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害,引起胆红素脑病,出现反应差、嗜睡、角弓反张等症状,有的孩子会出现抽搐。急性期过后,往往会遗留后遗症,包括运动障碍、智力发育落后、听力问题、眼球运动异常和牙釉质发育不良等。胆红素脑病一旦发生,损害是不可逆的,没有特效药,只能靠康复治疗。因此,一旦怀疑宝宝存在 病理性黄疸,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
判断黄疸的严重性
医院通常利用经皮测胆仪、抽血查血胆红素水平来监测黄疸程度。那么,在家里如何监测宝宝的黄疸呢?由于不同部位、不同面积的黄疸和体内胆红素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黄疸通常是从脸部、头部开始,然后遍及全身,最后到手心、脚心。家长可以通过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宝宝皮肤黄染的程度,粗略判断黄疸的程度。
轻度黄染:仅面部黄染,可在家中观察;
中度黄染:躯干部皮肤黄染,应密切观察,若有加重趋势,应及时就诊;
重度黄染:四肢和手足心黄染,必须立即去医院就诊。
“黄疸儿”的护理
1. 促使胎便尽早排出:尽早开始喂养,促使宝宝排出胎便。胎便内含有较多胆红素,若胎便排不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被重新到吸收入血,加重黄疸。通常,胎便于升后2~3天可排完。
2. 充分补水: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如果宝宝每天小便次数达到6~8次,说明补水较为充分。
3. 晒太阳:选择上午九、十时或下午四时,有阳光但紫外线不是很强烈的时段带宝宝外出晒太阳,同时注意避免光线直射宝宝的眼睛。若条件允许,可给宝宝勤洗澡,不仅便于发现宝宝是否有黄疸加重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
4. 注意观察:如果发现宝宝有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烦躁不安、双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5. 注意清洁:保持宝宝脐部、臀部皮肤的清洁卫生,防止感染。
延伸阅读:母乳相关黄疸
母乳相关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和高峰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类似,但胆红素的最高值超过生理性黄疸。多因母乳喂养量不足所致。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晚,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黄疸持续不退;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出生后2~3周黄疸仍明显,4~12周后,胆红素水平才下降,通常所说的母乳性黄疸一般均指此型。除黄疸外,宝宝一般状态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诊断母乳性黄疸须排除溶血、感染、肝炎综合征及胆道闭锁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