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当心心脏“闹脾气”
2016-12-22周达新
周达新(主任医师)龙愉良
入秋以后,尽管白天的阳光还很强烈,但早晚的气温已悄悄回落,正所谓“天阶夜色凉如水”。与此同时,中山医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部也比夏天更加繁忙了:早上天还没亮,门诊大厅的挂号窗口前,等待就医的人们就排起了长龙;住院部的床位更是紧张,病房里的医生无法按时下班已是家常便饭。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忽冷忽热的天气容易使心脏“闹脾气”,大家应提高警惕。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期”
秋冬季节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期,如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肺动脉高压等。进入秋冬季节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逐渐增大,且气温越低,早晚温差越大,上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越高。原因在于:人体受到寒冷刺激以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释放出较多会引起外周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收缩的儿茶酚胺,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反射性加快、心肌负荷增大、心肌耗氧量也增加;寒冷还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导致动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口鼻吸入的冷空气还可以直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脏供血减少,诱发心绞痛,甚至引起冠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迅速堵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生命。此外,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在秋冬季节逐渐趋缓,身体的免疫能力也相对减弱,原本潜伏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病毒易“趁虚而入”,导致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高发,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加重会导致肺血管阻力加大,增加心脏射血的负担。正因为如此,各种肺源性心脏病(如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等),也容易在秋冬季节加重。
两类人群,尤应提高警惕
已经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衰、肺动脉高压者,在秋冬季节应加强防护,按时用药,避免疾病发作或加重。对普通人群而言,老年人和孕妇是两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在秋冬季节也要做好应对心血管疾病的准备工作。
1.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管壁老化,血管弹性下降,脑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血管内往往都有斑块形成。一旦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管强烈收缩,血压明显波动,很容易造成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破裂,突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老年人的新陈代谢速度相对缓慢,免疫力相对低下,更容易受到各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困扰,加重心脏负荷。
2.孕妇
孕妇的心脏不仅要负担自己全身的血液循环,还要为肚子里日益长大的胎儿供血供氧。在怀孕32~34周时,孕妇体内的血容量达到最大,心脏的负荷也达到极限。此时如果受到冷空气的影响,会加重孕妇心脏的负担,甚至引发心力衰竭。
科学预防心脏“闹脾气”
1. 保暖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注意防寒保暖。现在网络通信非常发达,打开手机就可以轻松获取实时的天气情况、预知短期的天气变化趋势,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添加衣物,是最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措施。远在外地工作和学习的年轻朋友,不妨多关心家乡的天气情况,在冷暖交替时,多提醒家中的老人及时添衣保暖。
2. 及时调整用药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季节性”的心血管疾病。夏季气温高,人体为了散热,全身外周血管都处于舒张状态,血压也随之自然下降,一些高血压患者可以减量,甚至暂时停用降压药物;进入秋冬季节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逐渐增大,人体为了保温,会将血液集中在身体内部,外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压也逐渐升高,此时如果不及时监测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血压就会偏高,心血管疾病也容易发生。
3. 调整饮食,控制体重
民间一直有“冬令进补”的习俗,但心脑血管病患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要管住自己的嘴,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过多油腻、高热量的食物。饮食以清淡、均衡、适度为原则,每次只吃八分饱,高血压患者还要减少食盐的摄入。宜多吃新鲜果蔬,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多种代谢,是人体获取能量的重要维生素,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对促进心肌代谢也有积极意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患者还应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以保持排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诱发脑出血、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病;若有便秘,应服用通便药物,辅助排便。适当控制体重对于心血管病的患者而言也是有益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脏负担。
4. 合理调整作息时间
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多发生在清晨。秋冬季节早晚温度很低,过早起床容易受凉,更加危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以及年老体弱者,冬季起床不宜太早,起床前先在床上闭目休息片刻,然后缓慢坐起、在床边休息片刻,最后再下床。在太阳升起后才出门,晚上要尽可能早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
心脏“闹脾气”了怎么办
无论在哪个季节,碰到心脏“闹脾气”时,比如出现胸闷、胸痛,夜间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症状,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就近就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未能及时就医导致出现严重并发症、后遗症,甚至死亡的案例,在医院里已经屡见不鲜。每每看到这样的患者,我们都是既惋惜,又难免“生气”。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一旦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治疗,不能想当然,不能盲目自信,治疗的黄金时间往往很短,失去的健康往往再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