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班会设计的时间向度
——以考试减压专题为例
2016-12-22钱云霏
朱 勇 钱云霏 徐 洁
心理班会设计的时间向度
——以考试减压专题为例
朱 勇1钱云霏2徐 洁3
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纵向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课程设计中的时间向度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心理班会更应如此,预见性、时效性、延续性是心理班会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在考试减压专题中,存在事倍功半、自暴自弃、考试失常三种类型学生,班主任在对学生心理需要的时间向度进行分析之后,在课程设计的形式和内容上应力求贴合学生。
心理班会;心理需要;时间因素;考试焦虑
心理班会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心理班会和心理课的最主要区别是,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的具体需要,量身定制方案,这是通常意义的心理课无法比拟的。众所周知,学生的心理需要是优先考虑的因素,心理需要千差万别,又极易受到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班会课设计时只能考虑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这就涉及时间向度的问题。心理班会的时间向度,主要包括预见性、时效性、延续性等,对这三种特性的把握,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对学生心理困惑的长期观察、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准确把握。因此从某种角度说,班主任越能充分考虑心理班会的时间向度,就越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本文以学生考试减压专题为例,来阐述心理班会设计的时间向度。
A学生(事倍功半型):在进入正式复习时,有强烈的紧迫感,每天的复习井井有条,但成绩一直不见起色。临近考试,感觉动力不足,努力之后似乎没有期待的回报,很绝望。每天逼着自己学习,很难专注。
B学生(自暴自弃型):看着周围的同学努力学习,自己一方面想要跟上,另一方面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考试临近开始抓紧学习,期待能取得好成绩,给自己一些信心。而事实上,知识的缺漏很大,有点想放弃。
C学生(考试失常型):学习一直很出色,每逢大考却发挥失常,时间一长,越发担心到了正式考试时出问题,情绪很不稳定,一点小刺激就会让他联想到可能失败。
这是考试焦虑的三类典型,焦虑爆发的时间不尽相同,处理的时机和方法也各有差别。假设重大考试前有2个月时间(8周),我们在设计班会课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见表1)。
表1
A类学生焦虑爆发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却不需要太早处理,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而效果不明显才会感觉无助,这时才是介入的最佳时机。这类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自控能力,让他们能更深入地体验焦虑情绪对于改变大有裨益。而在进行指导后,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反馈,才有利于巩固效果。
B类学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型,即使内心已经感觉十分紧张,在语言和行为方面他们是不会承认的,因而在焦虑情绪爆发时,他们不会有积极的应对,通常会用轻松的假象来掩盖内心的消极。这时候再处理,会让他们感觉到十分内疚和绝望,对于提升学习动力是没有益处的。针对这类学生设计心理班会课,可以适当提前处理,告诉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的办法,在真正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因为这类学生通常意志力不佳,但经常处于“休眠”状态而潜能无限,持续两到三周的跟进和督促会有利于他们发挥潜能,找到感觉。
C类学生最容易出现焦虑的躯体反应,出现躯体反应的焦虑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心理班会课需要提前安排,才能帮助他们适应考试。
在设计心理班会课时,焦虑爆发的时间就是预见学生的心理需要,处理最佳时机就是时效性的考量,处理问题的持续时长是对心理需要是否延续的考察,预见性、时效性、延续性就是心理班会设计中时间向度的三个因素。综合以上,如果班级中三种类别的学生比较平均,那么减压放松训练放在第6周是最佳时间,如果班级中某类学生特别多,则可以有所侧重。下面三节针对不同学生心理需要的“考试减压”心理班会课可以提供参考。
第一课《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心理需要和时间向度分析
高三学生相继拼过了高三零模和一模,还有一个月将迎来二模考试,再一个月后将直面高考。由于先后备战的两次高三联考规模和意义非常重大,学生的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很多终日陷于文山题海却收效甚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开始焦躁起来,出现了对学习的抵触和倦怠心态,复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停滞,“高原现象”明显。“高原现象”类似于“事倍功半”(即A类学生)。如果将零模到高考看作一个整体,期间一共有13周,按照上文对A类学生的分析,换算时间,心理班会安排在第9周效果比较好。有意思的是,第9周正是一模结束后的第二周,一模和二模间隔将近40天,复习时间较宽裕,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大大提高这段“黄金时间”的复习效益。
教案节选
小组讨论:
1.你有没有类似的状态?具体表现出哪些现象?你有没有对自己采取过相应的举措?
2.你有没有见到同学有这种状态?你有没有对其给予过帮助?
教师点评:看来我们同学很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而且互相关心关注的好朋友有很多,真是有爱有战斗力的集体啊!给你们点赞!
其实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高原现象。2014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南美的阿根廷队作客劲旅玻利维亚。玻利维亚是个高原国家,平均海拔3600米。在本场比赛中,所有阿根廷队员高原反应非常严重,中场休息时,梅西、迪玛利亚等球星都纷纷趴在地上大口喘气,大口喝水,一动也不想动。这就和我们有的同学一样,在高压状态下要连续作战感觉很难再继续坚持下去,对学习和考试出现了倦怠心理和疲惫状态。面对这样一种状态,你认为阿根廷队的队员在下半场该如何选择?小组讨论3分钟后请代表来谈一下。
小组讨论: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回答,有的认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请求裁判暂停或者终止比赛;有的认为要咬牙坚持硬撑,马上快结束了;等等。
教师讲解:的确,出现高原现象时量力而行是必要的,在休息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故事的结局是,中场休息时,队医对每名上场队员进行了身体状况检查,教练员也征求了队员的意见,大家决定继续比赛。也正因为这样,大家的动力很足,团队凝聚力高涨,进入下半场后,无论是球星还是普通队员,积极跑动,最后战平,在这样的困境中实属不易。
课程设计思考
愿意付出踏实努力而常常不得法的学生,大多听话、踏实,相对循规蹈矩,是“社会型”学生,他们的主要需要来自于“人”,包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意与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关注班级的整体氛围,讨论法是比较适合他们的。在讨论中,他们能从其他同学的分享中获得理解、支持,了解到自己面临的困境也同样发生在其他同学身上,因此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同时,他们更容易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故事的结局对他们的心态更容易产生暗示效应。
第二课《阳光心态迎“学测”》
心理需要和时间向度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学业水平测试是他们入学以来经历的第一次大型考试,特别是对三星级高中的空乘班学生而言,他们的入学录取分数低于其他班级,最多可达60分,他们害怕高中学习,入学起点低、学习方法欠缺、自律性差,再加上高一各种活动的影响,很多同学的学业脱节太多。同时,无论学生自己还是家长、教师、社会,都将所有期望寄托在学生身上,这样的“供需矛盾”使他们在这个阶段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在努力与放弃之间挣扎,心底有深深的恐惧。这类学生通常都有基础差的特点,再加上不适应,很容易陷入“自暴自弃型”焦虑。对于这类学生,在考前2-3周设计心理班会,既能激发他们的意志力,又能让他们看到“解脱”的希望,不至于放弃努力。也因为这样的助力,他们更能发挥潜能,取得突破。
教案节选
课程中设计“最近我也烦”心情卡,串联课堂的每个环节。
心情卡1:面对考试,我最担心的是什么?(正视压力)
心情卡2:每次考试期间,我常出现的状况是什么?(学会应对)
心情卡3:离开这个教室的时候,把心情卡1、2撕成碎片丢进垃圾桶。(释放压力)
心情卡4:父母寄语与学生共勉。(获得能量,挂在教室墙面上)
课程设计思考
“自暴自弃型”学生与其他类型学生相比,更需要理解和鼓励。他们通常富于感情,充满创意,教师给予行动的支持,会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动力。这类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大多与家长及教师的不理解有关,觉得这些孩子不用功努力,不求上进。而事实上,他们心底里也有向上的愿望,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只需要从行为的蛛丝马迹中捕捉向上的倾向,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肯定。因而在课堂设计中,运用心情卡理解他们的压力,允许他们释放压力,并给予行动上的支持,事实上遵循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这节课后,班主任每天利用早自习、午自修和放学前的时间,帮助学生调节状态,或是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或是在课上用简单方法帮助他们调整状态,让他们的学习事半功倍。这一系列的努力让这个空乘普通班的各科成绩,从全年级垫底跃至年级前列。有时候,调整好状态,能让小小火花尽情燃烧,发挥极致。
第三课《如何激发你的考试人品》
心理需要和时间向度分析
这个班级的学生来自重点高中,部分学生在一模考试中出现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水平的 “克拉克现象”。随着二模考试的临近,上次没有考好的学生担心会出现一模的不佳状态,上次发挥较好的学生也受到影响,忐忑不安。担心考试发挥失常成为这个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因而,在二模考试的前两周,组织了这节心理班会。
教案节选
一、热身活动:“桃花朵朵”开随机分组
二、积极的自我暗示
体验活动——小树长大
认知思考《死囚之死》
三、适度的考试焦虑
体验活动——滚雪球
认知思考“焦虑的弹簧效应”
四、果断摒除干扰
体验活动——跳绳回答问题的分心游戏
认知思考“瓦伦达效应”
课程设计思考
“考试失常型”的学生大多成绩优异,这类学生很有主见,更加理性,讨论活动和团体支持效果一般。让他们亲身参与去体验和感受,再通过故事或心理学研究改变他们的认知,为其提供自我觉察和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课堂设计显然更让学生接受。而在二模考试前,这些体验活动又可以让学生放松,可谓一举两得。
从三节课的比较不难看出,学生的情况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心理需要,班主任要根据心理需要在各自不同的干预关键期,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向度的考量是心理班会课程设计的切入点,也是学情分析的重要一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G441
A
1005-6009(2016)51-0012-03
1.朱勇,苏州市第一中学(江苏苏州,215007)教学处副主任,高级教师;2.钱云霏,苏州市第四中学(江苏苏州,215003)教师,一级教师;3.徐洁,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苏州,215007)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