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受欢迎的访客

2016-12-22周胜平

新班主任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桃小松群里

□周胜平

做一个受欢迎的访客

□周胜平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让曾经深陷家访“泥沼”之苦的我欢欣鼓舞:再也没有必要车马劳顿、走村串巷地去家访。

去年,我班开了两次家长会:一次学校家长会,一次班级家长会。可这两次家长会后我很沮丧——总有家长认为我没有充分履职尽责,因为我“几乎没进行过家访”,让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我觉得很委屈:不是才跟家长煲过“电话粥”吗?不是才在QQ群里“互通有无”吗?不是我和家长预约家访时,对方很客气地说:“大家都忙,再找时间好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静心一想,虽然家长们拒绝家访,不等于他们不需要家访。家访被拒,不是家访的途径和手段方面的问题,而是家访互动中的方法与内容的问题。

那么,家长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家访?

第一,家长欢迎严肃的家访,而网络平台的娱乐属性让家访的严肃性被弱化,这是很多家长拒绝家访的原因之一。

发生在去年开学初的“花名册”事件,让我记忆犹新。开学了,为便于家校联系,我建立了班级家长QQ群。几天后,我把班级学生花名册传到群里,并附言:“送上‘见面礼’,算是网络家访一次。”没想到,这竟成了批判我“工作不严肃”的引爆点。我的做法招致家长批评与拒绝的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注意信息安全,若有不法分子窃取,安全后果堪忧;二是没有注意隐私保护,涉嫌歧视,把“离异孩子”“单亲家庭”等特殊信息注在表中,公布于公共平台,成为有些家长茶余饭后的谈资。

第二,家长欢迎“主动”的家访,而非“及时”的家访。令很多家长不解的是:孩子在校表现良好时,老师基本上是对家长不加理睬。一旦孩子在校有些“风吹草动”,老师便对家长电话“投诉”、上门拜访。长此以往,家长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凡是被家访家庭的孩子一定是在学校里“犯了事”。很多家长的疑问是:为什么每次家访总是在我家孩子“犯事儿”之后呢?为啥家访不能来得更早些呢?

“孩子快毁了才家访,之前在干什么?”小松爸爸的话让我至今难以释怀。小松刚上初一那时,家长对他有很多期望。小学时,他妈妈单独外出打工,爸爸在家照顾他;小松上初中后,见他生活能自理,爸爸也外出打工了。所以,几次电访小松爸爸,我只是报喜,至于我对小松的担忧则只字未提。一天晚上,小松拿了其他同学的手机,第二天被同学发现。我打电话给小松爸爸,告知了校方的处理结果,并预约上门家访时,小松的爸爸说:“近一年来,你从未说我孩子的半句不好,现在说这些还有多少意义?孩子都快毁了,还来家访干什么?”

▲万玮摄

第三,家长欢迎“精准型”的家访。老师说俺家孩子好,好在哪里,和隔壁老王家的孩子一样好?如果老师对家访对象没有掌握第一手素材,对孩子的情况没有全面、精准地把握,不能适时地向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建议,这样的家访一般会被家长拒绝。

近期的一次没有准备充分的家访让我很难堪。小桃与小红是同一村子里的孩子。周末我去亲戚家路过她们村子,顺道家访。先来到小红家,我告诉家长,该同学很有灵气,学习刻苦等。小红的爸爸是乡村教师,得知我要去小桃家家访,执意用自行车送我去。到了小桃家,我同样告诉家长,该同学很有灵气,学习刻苦等。从小桃家出来后,小红的爸爸对我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其实,我家小红与小桃的区别挺大的。”听完他的话,我的脸红了。

如果我们的家访遭遇到了拒绝,这正说明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亟需改正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把被拒绝的家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受欢迎的家访。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毛市中学)

猜你喜欢

小桃小松群里
奶茶群里戏精多
给“小松”洗澡
金主爸爸的炫酷
一滴水
人兽表演
举一反三
穷人的平安路
打工老鼠
“吃货”看雪
小桃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