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布局TR-SE模式研究与应用

2016-12-22高雪松贾凡凡蒋远胜邓良基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布局半径

周 伟, 高雪松, 凌 静, 贾凡凡, 蒋远胜, 邓良基

(四川农业大学 a.资源学院;b.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布局TR-SE模式研究与应用

周 伟a, 高雪松a, 凌 静a, 贾凡凡a, 蒋远胜b, 邓良基a

(四川农业大学 a.资源学院;b.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秦巴山区恶劣的生存条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滞后的交通条件和严重的贫困程度已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因素出发,研究适宜于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布局的TR-SE模式,并依靠ARCGIS平台应用该模式对平昌县玉鹿村农村聚落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布局后居民点总占地面积可减小62.02%。如果将节余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退建还林,可增加9.20%的农田面积和1.02%的林地面积,从理论上可以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和社会生产力,降低今后产业发展的难度,为该区域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农村;聚落布局;四川秦巴山区

农村聚落布局是对农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农村生存条件、生态环境和生产力基本分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1]。因而,科学合理地布局农村聚落,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协同发展。然而,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开展和城乡统筹工作的推进,学术界在村镇规划方面大量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乡镇这一层面,并未深入对村庄层面进行研究[2-4]。当前村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也大多集中于欠发达地区,大体可表现为:①“城市化式”选址和建设,造成村镇出现千村一面、万村一面的情况;②选址不当,部分聚落规划位置位于地质条件不稳定、灾害隐患比较严重区域;③农村聚落体系不科学合理,建设用地大量浪费,分布随意、散乱;④村镇规划不涉及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协同发展,也未考虑农户意愿等情况,导致大量的村镇规划无法落地实施,造成人力及财力的浪费[5-7]。如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布局农村聚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四川秦巴山区所辖25个区县,涉及到秦巴山区1/3左右的区县。该区域恶劣的生存条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滞后的交通条件和严重的贫困程度已影响和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8-10]。近年来,在四川省及各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尽管该区域群众生活条件及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生存条件差、社会生产力低等根本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仍然阻碍着该地区的发展。四川秦巴山区属于四大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作为四川省推进“精准扶贫”的主要战场之一,如何有效地改善该区域生存条件、社会生产力等问题,将对四川省和秦巴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1]。因此,本文从农村聚落布局影响因素出发,研究适宜于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布局模式,并依靠GIS平台应用该布局模式对平昌县玉鹿村聚落布局进行规划,以期为四川省和秦巴山区的农村聚落布局及精准扶贫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聚落布局的影响因素

1.1 自然因素

由于农耕文化的影响,以前的聚居点主要受到阳光、水流和土地这3类要素的影响。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注重自然条件对聚落布局的影响,这些自然条件大致可分为地质、气候、水文以及生态4大要素[12]。高低起伏的地形特征,不仅对地表水以及土壤母质进行再分配,还对岩性条件和地质构造带来变化,从而对聚落选址及建造造成影响。气候会对土壤成土母质的风化作用和物质的淋洗与积累作用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不同区域土壤的差异性。水资源质量确定耕地土壤质量,也会给周边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影响。生态环境对聚落选址和布局具有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大量的物质资料,还可以减小寒风、沙尘等不利条件对于群众生活的影响。

1.2 经济因素

聚落是人们生活、生产和自然环境等相互影响和协调的产物,其布局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还会被经济条件所影响。有研究表明,经济条件发生转变也会造成聚落布局改变[12]。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因素渐渐成为聚落选址布局的确定因素之一。聚落可以看作是群众在当地进行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然而经济水平则是通过在社会生产力、群众出行便利等情况的表现,对聚落布局产生相应的影响。

1.3 社会因素

聚落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人们除正常田间劳作外,大多数的时候都在这个环境中生活,渐渐地就会形成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习俗。因而聚落布局的影响因素还应该包括社会因素。其应该包括村民意愿、风俗习惯等内容。

2 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布局TR-SE模式

2.1 TR-SE模式的定义

四川秦巴山区位于四川北部及东北部,地形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该区域地质灾害分布广,活动频繁[13]。该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造成水资源量分布不均匀[14]。此外,秦巴山区多为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交通不畅。这些情况均导致了四川秦巴山区农村群众生活、生产环境恶劣,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因而,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须以建立一个基于生活、生产和生态协同发展,按照适当集中、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等原则,以为当地群众创建一个生活、生产、生态协同发展的农村聚落为目的。因此,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布局宜划分形成村(中心村,一级聚落)—院(大院,二级聚落)—庄(庄院,三级聚落)—户(户院,四级聚落)四级体系,达到适度聚居,科学散居的效果,避免大聚居的情况出现。此外,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应从自然、经济以及社会3因素,由群众意愿、地形、生态、经济水平、交通区位、耕作半径和取水7个方面有序地考虑其布局情况[15]。本文将这一聚落选址布局的方法称为TR-SE模式。

2.2 TR-SE模式的内容

2.2.1 群众意愿调查

农村聚落的主体是群众,农村聚落布局的目的是为给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农村群众几乎不可能到各地购买或修建房子居住,而绝大多数的群众只有依赖原有的住房,世世代代地生活及劳作。因而,群众意愿应该是规划布局研究的重要借鉴和依据。对于群众意愿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其生活、生产及出行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聚居意愿、村中聚会往返时间、生产耕作往返时间和生活用水取得方式等。

2.2.2 地形分析

四川秦巴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因而该地区聚落布局的选址尤其重要,必须结合该区域以往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包括灾害类型、时间和地点,依据遥感卫星图像,利用ARCGIS软件开展坡度分析。根据房屋环境安全性评价指标,将安全环境和较安全环境区域可作为聚落布局选址的备选区域[15]。依据该指标,可将聚落布局选址区域分为3级,具体如表1[7]。

表1 地形因素聚落选址分级标准

2.2.3 生态分析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将大量物资提供给当地群众,还可以起到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等作用。此外,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抵御寒风、减小沙尘,甚至能够降低由降雨引发山洪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因此聚落布局应尽可能避免占据原有林盘[15]。

2.2.4 经济水平分析

对于群众而言,如何脱贫致富,关键是如何增加其经济收入。因而,中心村作为一个村的经济中心,选址应在该村产业或者规划产业所覆盖的范围之内,以便为其提供劳动力,并带动附近二级聚落、三级聚落的群众共同致富[15]。因此,中心村应布局在该村产业集中区域覆盖范围内,以产业半径划定中心村大概区域,以重叠面积最多的区域作为中心村的选址区域。

2.2.5 交通区位分析

交通情况的完善,不但能够扩张该区域的经济空间,而且可以给当地群众提供更大的生活和生产的区域[15]。本文认为聚落布局交通区位的研究宜从2个角度开展。交通道路,应以乡道级别及以上的道路作为中心,以1.5 km为缓冲半径选取一级、二级聚落布局的备选区域;以村道为中心,以1km为缓冲半径选取二级、三级聚落备选区域。区位方面,依据群众出行心理,对一级聚落、二级聚落、三级聚落与四级聚落等建立备选区域范围。

2.2.6 耕作半径分析

耕作半径是群众进行生产便利程度的直观表现。由于地域差异,耕作半径在各个地方群众中的概念也有所不同。因此,耕作半径应该依据群众意愿调查来确定[15]。耕作半径的分析,应以选定的一级聚落、二级聚落和三级聚落作为对象,以耕作半径为缓冲半径建立耕作缓冲区。若缓冲区面积不小于总面积的75%,表明聚落布局从理论上能够满足群众的耕作意愿。

2.2.7 取水分析

水是聚落布局影响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取水便利情况、水质安全与否等方面。水资源情况也是评价聚落布局选址的适宜度重要参考条件之一。由于四川秦巴山区大多数群众生活用水来源常年以打井取水为主,因此取水点水质应满足目前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III类标准。一般而言,生活在一级、二级和三级聚落的群众,其生活用水应主要来源于自家水井或自来水。考虑到四川秦巴山区实际情况,并非每个适宜居住的区域都会存在适宜打井的位置,因此需要考虑群众居住点到取水点往返距离的意愿。取水意愿的分析用于筛选四级聚落布局备选区域[15]。

3 TR-SE模式实例应用

3.1 样区基本情况

玉鹿村位于四川秦巴山区中东部,距平昌县县城48 km。海拔介于500 m~900 m之间,全村总面积3.75 km2,全村土地以坡耕地为主,水田0.32 km2,旱地0.51 km2,共占全村土地22.13%。全村以水稻、玉米和油菜为主要作物。全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共375户,1 928人,全村宅基地总面积约0.30 km2,闲置率≥60%,空巢率 ≥ 20%,47.44%居民点处在重度危险区域。全村现有2.5 km水泥硬化路。

3.2 TR-SE模式应用

3.2.1 村民意愿调查

由于当地居民点分散,大多数人外出务工,因此本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保证8个村民小组平均每组至少有3户群众被调查。经统计,共获得28份调查问卷,其中28份问卷有效,有效率达到100%。

(1)搬入聚居点的意愿。经调查得知,当地群众对于搬入新聚居点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有64.29%调查对象愿意搬入聚居点生活。而有7.14%调查对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刚建新建房等原因,不愿意搬入聚居点。其余28.57%的调查对象愿意听组织安排和随大流。

(2)取水距离的意愿。经调查问卷分析得到,高达67.86%调查对象只想步行10 min便从家到取水点,即居住地到取水点的距离不超过1 km。仅有28.57%的调查对象觉得到达取水点的步行路程在20min之内也是能够接受的。剩余的调查对象觉得取水点再远也无所谓。因而,居住地到取水点的距离不宜超过1 km。

(3)耕作半径的意愿。调查结果得到,21.43%群众希望消耗在往返路程上时间不超过10 min,42.86%群众选择10 min~20 min往返路程,7.14%群众认为20 min~30 min的往返路程也能够接受,没有群众愿意接受超过30 min的往返时间。因此,以20 min往返路程为耕作半径,即耕作区域离居住区的距离不超过1 km。

(4)出行距离的意愿。通过调查发现,53.57%调查对象希望步行不超过10 min能够到达其他聚居点进行娱乐活动等,即聚居点之间的距离在1 km之内。28.57%调查对象认为聚居点之间的步行时间应在10 min~20 min之间。还有14.29%调查对象能够接受步行20 min~30 min才到其他聚居点。因此,聚居点之间的距离宜不超过1 km。

3.2.2 地形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坡度分析得到,玉鹿村安全环境区域大多数分散在玉鹿村边缘地带,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93%。而坡度在10°~25°之间的区域,占总面积的70.45%。坡度超过25°的危险环境区域,占总面积的25.62%,呈条状分布。玉鹿村地处丘陵山区,由于安全环境区域无法满足选址需求,故聚落选址应集中选择较安全环境区域,坚决回避危险环境区域。

图1 坡度分析

3.2.3 生态分析

图2 基于生态分析可选区域分析

利用GIS技术,在坡度分析图基础上将生态类型地块(如林地、草地和水塘等)进行剔除,建立基于生态分析可选区域分析图(图2)。得到可选区域的面积为1.62 km2,坡度 ≤ 10°的用地面积占5.13%,坡度位于10°~25°的用地面积占94.87%。

3.2.4 经济水平分析

以玉鹿村现有和规划修改的4个产业为中心,以到产业园区的距离10 min的步行路程大约1 km建立缓冲半径覆盖区,将4个产业覆盖重叠区域作为聚落备选区域,如图3所示。安全环境面积占总面积的8.54%,较安全环境面积占到91.46%。

图3 产业覆盖分析

3.2.5 交通区位分析

(1)交通分析。产业缓冲覆盖区域被乡道分割成两个区域,分别为A、B,均可当作一级聚落的备选区域。在前面分析图基础上,对乡道进行缓冲处理,得到交通缓冲分析图(图4)。由图可知A、B均在道路缓冲区域内,但是A处中心地带拥有连片的安全环境区域,而B处坡度不超过10°的区域均位于边缘部分。此外,A处的可供选择的面积约有6.5 hm2,能够满足一级聚落所需的面积。因此A处可作为一级聚落的布局位置。因为A、B之间距离较近,未超过0.5 km,因此B处不宜作为二级聚落,可作为三级聚落。C处是除A、B外在乡道缓冲区内第3大连片区域,面积4.7 hm2,故作为二级聚落的一个选择。

图4 交通缓冲分析

图5 一级、二级聚落区位分析

(2)区位分析。依据前面调查分析得到的出行意愿聚落之间不超过1 km,并结合村道缓冲,得到一级、二级聚落区位分析图(图5)。如图5所示,D处可选择面积达到3.2 hm2,可作为二级聚落布局区域。尽管C处不在缓冲区域内,但是C处位于乡道缓冲区域和村道缓冲区域中,又是该村东北部距一级聚落最近、面积最大的连续安全区域,若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可在10 min之内能够到达A处。同时,一级聚落的区位缓冲区域中没有发现比C处更适宜的区域作为二级聚落布局区域。

随着聚落等级降低,配套设施减少,宜将二级与三级聚落距离减小。因为一级聚落到二级聚落的距离从理想情况下的1.5 km减少到1 km,减去三分之一。故将二级聚落与三级聚落的适宜距离调整为0.67 km,建立缓冲区域(图6)。结合当地的区域情况,E处经测算,可选面积为3.2 hm2,F处可选面积为1.9 hm2,G处可选面积为1.5 hm2,均能选作三级聚落的布局区域。三级聚落布局区域分别为B、E、F和G处,共4个处。到此,一级聚落布局区域为A处,二级聚落布局区域为C和D处,三级聚落布局区域为B、E、F和G处。一级聚落:二级聚落:三级聚落=1∶2∶4,符合村院庄户体系等级数量金字塔比值。

图6 二级、三级聚落区位分析

3.2.6 耕作半径分析

依据群众耕作半径意愿调查结果,以一级聚落到三级聚落的布局位置为中心,以1 km耕作半径为缓冲半径,建立缓冲区域,得到的耕作缓冲区域所覆盖水田和旱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5%以上。表明这三级聚落布局位置能够满足群众对于耕作半径的意愿。

图7 耕作半径分析

3.2.7 水文分析

由于一级聚落、二级聚落和三级聚落都应配备供水设施,以取水半径作为缓冲半径,建立的缓冲区域,四级聚落的位置应尽量选择原有的居民点或者坡度不超过10°的区域内。

3.2.8 土地利用分析

图8 玉鹿村TR-SE模式聚落布局

经过TR-SE模式得到的聚落体系布局(图8),从理论上能够改善玉鹿村群众实际生活、生产环境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规划后玉鹿村居民点总占地面积仅为原有居民点占地面积的37.98%。若根据周边环境或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将节余的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者退建还林,若以100%转换率计算,可增加9.20%的农田面积和1.02%的林地面积,降低了今后产业连片发展的难度,为该区域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

4 结论

通过对农村聚居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适宜于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布局的TR-SE模式,并应用该模式对该区域中东部的玉鹿村聚落进行布局规划,得到以下结论:

(1)四川秦巴山区由于其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其复杂的实际情况,该区域农村聚落应从自然、经济以及社会3个方面考虑其布局。

(2)TR-SE模式的建立及应用,从理论上能够促进当地生活、生产和生态用地的协同发展和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还可以有效地节约居民点占用地面积,为提高当地土地利用率提供一定的支撑。

[1]姜广辉,张凤荣,颜国强,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整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4):60-65.

[2]单正英,李何超.村庄建设、土地利用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灾后重建规划为例[J].土壤,2013,45(2):361-365.

[3]张宏元,王倩,郑雄彬.“十二五”规划背景下城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兼论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途径与典型模式[J].规划师,2011,27(4):10-15.

[4]李迅.以城乡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J].上海城市管理,2010,19(3):2-3.

[5]LI XY,YI R.Village Renovation Advancemen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Village Allocation Planning [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7):1531-1534.

[6]梁甜,杨霏.基于GIS的山地区域农村居民点选址研究——以涪陵区焦石镇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139-140.

[7]王成华,邓宏艳,薛宁波.地质灾害易发山区新农村房屋建设选址理论与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z1):1-5.

[8]马燕玲.对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战略思考[J].甘肃科技,2012,28(12):1-3.

[9]贾长安,李丹霞.陕南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区域战略定位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9):182-184.

[10]罗庆,樊新生,高更和,等.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4):126-132.

[11]杨耀,杨金燕,唐艳,等.四川秦巴山区贫困特征及扶贫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2):63-68.

[12]樊绯,吴得文,陈铁柱.农村聚落选址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4):462-467.

[13]张金森,李波.秦巴山区滑坡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J].科研,2016,(7):177-178.

[14]黄文典,李嘉,李永,等.四川秦巴山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平衡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2):31-37.

[15]周伟.四川东部低山丘陵区农村村院聚落体系布局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R-SE Mode about Rural Settlements Layout in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ZHOUWeia,GAOXue-songa,LINGJinga,JIAFan-fana,JIANGYuan-shengb,DENGLiang-jia

(a.College of Resources,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b.College of Economics,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The developments in Qinba Mountain Areas have been hindered by the factors of poor living condition,inadvance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weak transportation and poverty.With three factors taking into account,namely,nature,economy and society,the settlement layout TR-SE mode was researched and established for villages in these areas.By virtue of ARCGIS,the mode is applied to lay out the settlements in Yulu village,Pingchang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As a result,the residential areas decreased by 62.02% of the original area after planning.Supposing that surplus homesteads would be used for land reclamation or converting into forestry,a 9.20% increase in the cropland area plus a 1.02% increase in the forestry area would be achieved respectively.Therefore,the living condition,production an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se areas would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ch will accelerate development while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implementing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

rural areas;settlement layout;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6.013

2016-10-17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NZ0044);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2016JY0166)

周 伟(1987—),男,博士研究生,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邓良基(1957—),男,教授,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及遥感信息研究。E-mail:auh6@sicau.edu.cn

F592.5(271)

A

1009-4210-(2016)06-086-08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布局半径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一些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
Face++:布局刷脸生态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