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设计

2016-12-22李秋林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山区四川

李秋林, 卢 毅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设计

李秋林, 卢 毅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作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独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的欠发达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是四川秦巴山区实现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是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主张人口、资源、环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从制度护山推动环境价值实现、市场塑山加强资源产业整合、教育固山促进人口素质提升3条层层递进的软路径出发,探析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之道。提出通过构建绿色制度体系、绿色产业格局、绿色教育模式,推动四川秦巴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绿色协同发展。

绿色发展;软路径;四川秦巴山区

1 引言

四川秦巴山区覆盖川东北绵阳、广元、南充、达州和巴中5市25区县,是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同时,该区贯通秦岭巴山,衔接川渝陕甘,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一个拥有优厚资源条件、潜在后发优势的待开发区[1]。面临区域一体化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贫开发等机遇,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和节能减排压力等挑战,四川秦巴山区必须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生态发展之路。

1.1 山区绿色发展的可行性

四川秦巴山区是自然和文化资源富集区,属于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绿色能源、动物植物、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等资源丰富多样,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总结起来,山区绿色发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丰厚的自然资源。四川秦巴山区地处秦岭以南,降水丰沛,温暖湿润,生物生产力高,自然条件优裕,保持着生态多样性,大部分区域森林覆盖率5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矿藏区,也是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资源储量和潜在的生态优势。

(2)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以三国文化、羌族文化为代表的古历史文化以及以红色文化、古镇文化为代表的近代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是四川秦巴山区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同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森林公园10处、风景区3处、地质公园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2处、4A级风景旅游区20处。

(3)丰实的经济发展基础。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秦巴山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GDP总量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份额连年扩大,从2012年的16.4%升至2015年的16.55%;2015年GDP总额更是达到4 979亿元[2]。该区具备良好的空气、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是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4)丰沛的后发经济优势。作为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四川秦巴山区具有潜在的后发优势,包括资本、技术、人力、制度等特殊优势。该区资本报酬率相对发达地区更高,加之其特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现状,使得经济发展动力成本更低、竞争力更强。所处川东北经济区,是丝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有利于绿色开放发展。

(5)丰硕的政策扶持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和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包括《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15)、《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为四川秦巴山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1.2 山区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发展方式,以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耗竭为代价,这种发展方式具有路径依赖性[14]。四川秦巴山区生态资源价值丰富、绿色转型潜力较大,但传统发展模式下区内生态破坏、经济滞后、社会贫困等问题日益凸显。由于联系不紧密、交通不顺畅、信息不互通、资源不共享等发展瓶颈,以及人才薄弱、贫困程度深、自身发展慢等现实因素的综合影响,四川秦巴山区现行发展模式所孕生的经济增长的粗放性、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风险性等问题,给该区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中央明确以“绿色化”为导向的新时期,四川秦巴山区必须打破禁锢,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将绿色低碳循环作为主要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四川秦巴山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积极探索四川秦巴山区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实施路径对全国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要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要实现山区人与自然融合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就必须提升绿色发展质量,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区绿色发展之路。

2 文献梳理

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基础上、资源承载能力约束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支柱,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3]。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出绿色经济倡议(GEI)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山区的绿色发展,正是“五化协同”的重要表征。

山区发展滞后是全球普遍现象,山区绿色发展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自20世纪70年代始,山区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4]。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把“人类活动对山区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列为重大项目。1980年,国际山地学会(IMS)成立。1981年,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创刊。1983年,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成立。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世纪议程》第13章专门讨论“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山区可持续发展”。2005年,联合国大会设专门议程商议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国际援助,将理论研究推入实质应用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机构和学者对欧洲、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的部分山区开展了大量综合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发达国家山区发展研究动态。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高,山区主要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并适当发展旅游业、休闲产业[5]。例如,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对山区都限制坡地开垦,鼓励人文保护与山区旅游,山区农业主要从事多种经营[6-8]。美国对西部山地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印第安人文化的保护和山区旅游等方面[9]。这导致一个倾向,许多发达国家的学者到欠发达国家研究山区发展问题,往往强调人文生态保护,反对发展现代产业。

(2)发展中国家山区发展研究动态。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山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脱贫、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等方面,较多关注对山区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10-12]。其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模式,如哥斯达黎加山区的旅游发展、坦桑尼亚山区的通达性建设、蒙古山区的牧场管理、尼泊尔山区对商业药用植物的利用、印度喜马拉雅山区对野生生物的利用、塞尔维亚山区的生态移民等。

(3)中国山区发展研究动态。中国是多山的发展中国家,不少学者也在积极推动山区研究,如陈国阶所作的三部《中国山区发展报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山地状况;还有严瑞珍的《我国山区综合发展中的制度创新》、杜克勤的《中国山区经济研究》等。此外,有一批学者从减贫和发展角度,在河北、云南、湖南等省山区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但是,较之对经济区和城市群的研究,对山区的研究仍属于较薄弱的领域;且从地质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着力较多,社会科学研究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各国在山区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大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山区人口约占全国的50%;GDP却只占全国的30%。山区是地形隆起区、经济低谷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要全面,生态是关键。

四川秦巴山区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脆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正处在转型发展、建成小康的关键时期;其绿色发展,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所向和难点所在。该区担负建设生态文明和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建设的关系,兼顾人口脱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亟需找到一条新的、可持续的山区发展道路。

3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构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科学论断,阐明了生态建设与发展富民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秦巴山区建设生态小康确立了思维范式、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绿色发展是实现四川秦巴山区经济、政治、文化良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践行“两山论”的本质要求。山区绿色发展,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应减少对投资拉动、工程建设等硬路径的依赖,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软路径。所谓山区绿色发展软路径,就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以主动、前瞻、渐进的方式,激发创新源动力,释放生态生产力,内生性地推动山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与低碳减排是绿色发展的建设方式,环境友好与经济高效是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山区绿色发展应以创新为驱动,秦巴绿色发展的创新就是研究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区绿色发展之路。“两山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主张人口、资源、环境互利共赢的稳定发展。针对环境保护难、资源开发乱、人口素质低三大突出问题,提出3条层层递进的软路径:制度护山推动环境价值实现,保住“绿水青山”;市场塑山加强资源产业整合,构筑“金山银山”;教育固山促进人口素质提升,推进“两山合一”。

山区绿色发展,制度是前提基础,产业是动力支撑,人才是持久保障。四川秦巴山区从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推动山区绿色发展,以实现环境价值规范山区发展,以整合资源产业推进山区绿色发展,以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山区绿色发展。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框架(图1)。

图1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

4 推动环境价值实现的制度护山

四川秦巴山区的区域环境受到现阶段粗放的发展方式的威胁,人口素质普遍较低,人才技术保障弱,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在该区域尚未普遍形成。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绿色制度,促使社会公众认识到山区的绿色生态价值。具体围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补偿交易机制、绿色奖惩激励机制等内容,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1)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绿色发展要确保山区发展不破坏自然环境,需建立秦巴绿色发展指标考核体系,保障绿色制度有效实施。分析四川秦巴山区环境破坏的特征及原因,评测现行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实施成效,构建适合该区域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监测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府政策支持等[15]。同时,完善工作考核机制,例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人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项目资金投入回报程度的评价标准等。最后,基于所建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突出生态文明指标,研究建立山区绿色政绩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城乡类型,实施差异化考核。

(2)完善生态补偿交易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欠发达山区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耶鲁大学提出的环境绩效指数(EPI),从自然、投入和潜在价值3方面,综合核算山区环境价值,研究建立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四川秦巴山区生态补偿,应以持久保护和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考虑生态服务所有利益相关者,综合运用公共政策和市场手段的制度安排,应选择政府主导与市场付费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模式[16]。开展资源开发的税费改革和试点工作,推进生态补偿政策的精细化和精准化,建立资源开发类生态补偿专项基金。通过相应交易机制的建立,如碳排放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等,从制度层面推动四川秦巴山区的绿色发展。

(3)建立绿色奖惩激励机制。引入惩奖激励机制,保障山区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加强环境监管,防范环境风险,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例如,建立“两线两单”水资源安全保障框架,划定水资源量开发阈限和水环境容量可用阈限两条红线,拟定保障水资源安全底线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责任清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负面清单。通过针对性的奖惩,加强对嘉陵江、湔江、涪江等四川秦巴山区域内主要干流的保护。落实奖惩机制还有赖于执法监督的完善,行政检查的幅度与频度均需加强,执法水平的提高、力度的加强。经济激励制度也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匹配,创新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价格等经济政策,以更好地扶持发展,激励优势企业行业改革创新。

5 加强资源产业整合的市场塑山

四川秦巴山区现阶段产业层次较低、各类资源优势待挖掘。树立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理念,基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抓住农村电商发展机遇,以保护和发掘山区生态功能为前提,探索建立“互联网+市场”导向下优化配置特色资源的山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1)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根据各市县资源禀赋,分类建设中药材研发基地、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循环农业及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将秦巴山区建成国家级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银耳、金银花、川明参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发展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秦巴药乡”品牌。借力“互联网+”,建立秦巴农产品交易网络平台,让青川木耳、通江银耳等优质绿色食品从乡下进军城市、远销海外。在绿色发展导向下,重点就农林畜药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策略、复合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以及保障机制等内容展开研究,促进四川秦巴山地区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

(2)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对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的定性定量分析,结合该区与周边区域的竞合关系,提出秦巴文旅产业的发展战略,塑造秦巴文旅品牌形象,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联动开发旅游资源,构建互补性产品群,重点打造“广巴达人文旅游区”和“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两大旅游片,“大巴山南麓生态乡村”、“嘉陵江流域民俗文化”、“蜀道文化体验”三大旅游带。实施“减贫旅游”战略,加强四川秦巴山区绿色生态资源、红色历史文化以及古色历史遗存等特色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有效整合,形成“红-绿-古”互动发展的旅游新格局,推动山区良性发展、脱贫致富。

(3)探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生态、绿色、有机等为特色,建设山地农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循环产业园区,积极发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园和开发区的集聚效应,打造天然气、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增强战略支撑和综合带动功能,推进秦巴主导产业跨越发展。加强优惠政策和资金资助,引进有利于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大型企业、重大项目,拉动秦巴山区经济绿色增长。以特色产业园区为典型,建设“输血-强身-造血”的扶贫示范区。建立市场导向下整合特色矿产、农林、文旅等资源的山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起由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有机组成的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

6 促进人口素质提升的教育固山

四川秦巴山区教育设施整体落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青壮年外流,人才储备不足;改革开放意识相对落后,居民思想观念有待提高。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以义务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为重点,建成结构合理、层级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提高人口素质,为秦巴山区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重点从教育扶贫工程、职业教育培训、基础教育提升几个方面开展。

(1)推行教育扶贫工程。教育是解决地区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四川秦巴山区地区人口众多,2014年常住人口约1 735万人。教育扶贫,任务艰巨。应先“扶智”,后“扶贫”。结合国内国际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同时适度引入高等教育机构。扩大财政资助、助学贷款范围,帮助更多贫困家庭子女完成高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①十年树人计划:用10年时间开展基础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山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引导其走出大山,实现异地城镇化;②引智援建计划: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对口人才援建,吸引人才从事技术、教育等交换支援建设;③技工输出计划:全面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育大批不同行业的职业技术工人,引导人口劳务输出。

(2)推广职业教育培训。基于山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以产导学、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群众增收。①结合腹地大中企业,试行“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联合开展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旅游服务、卫生保健、特色种植养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紧缺人才;②山区初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双规并行试点。山区内初高中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职业教育相关课程,比例逐步提升至40%;③结合山区适宜业态开展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医药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农村金融等;④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大对基层农技的推广,传授专业性的农业生产作业技术,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的适应能力。

(3)加强基础教育投入。重点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加大对贫困乡村教师的补助力度,建设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创新,建立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使教育具有主动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能力。一是退休教师支援山区教育计划,鼓励成都、绵阳、乐山等大中城市退休教师支持山区教育,在山区任教任岗;二是城乡教师轮岗计划。鼓励秦巴山区腹地中小城市实行城乡教师3年轮岗制度,将山区划入腹地城镇学区范围内,实行一个学区内定期轮岗制度。

7 山区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

为避免区域规划同质性突出、行政壁垒破碎化发展等问题,四川秦巴山区应积极探索成立区域协调机构,协商解决政府、企业、公众在践行“软路径”中的重点任务、协调机制及合作模式等问题。可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和经验,加强跨区域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分工,协同推进重大项目、文化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川秦巴山区绿色跨越发展,需从组织建设和制度设计两方面,建立多元协同推进机制,在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成立区域协调机构,统筹秦巴绿色发展。建议成立由省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与扶贫开发协调机构,研究制定秦巴山区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由产业、资源、扶贫等专项政策构成的政策体系,推动跨部门联合落实,实现区域高质量、整体性脱贫。特别要推动扶贫政策改革,从直接补偿转向地区综合开发,从传统农业政策转向经济、农业、教育、卫生等多样化政策,从单纯的政府主导型的扶贫政策转向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例如,在深化旅游业协调发展方面,建立四川秦巴山旅游发展管委会,促进绵阳、广元、南充、达州和巴中5市间旅游信息传递,推进秦巴战略重组和旅游资源融合[17]。

(2)建立合作制度体系,保障区域协调发展。以川大、西南石油、四川农大等高校为依托,建立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有关秦巴山区建设的具有重大理论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顶层设计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区域错位发展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制度,推动四川秦巴山区整体绿色发展。制定产业绿色发展政策,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循环产业园区,打造天然气、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发挥战略支撑和综合带动作用。因地制宜优先安排大型企业、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入驻秦巴山区,建设“输血-强身-造血”的产业扶贫示范区,拉动经济绿色增长,推动高质量、整体性脱贫,建成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秦巴”。

8 结语

绿色发展,是推动四川秦巴山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之道,是践行“两山论”的本质要求。本文围绕“环境、资源、人口”3个要素,讨论了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提出促进绿色发展,制度是前提基础,产业是动力支撑,人才是持久保障。通过构建完善的绿色发展指标考核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应的交易机制、惩罚与补偿机制来保住“绿水青山”;通过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来形成绿色产业格局,构筑“金山银山”;通过建立以产导学、校企联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推进“两山合一”。

[1]李美慧,卓琳,卢毅.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下的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4):24-30.

[2]贺立龙,姚乐野.四川秦巴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现实困境与起飞战略[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2):79-84.

[3]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4]Ives J D,Messerli B.Progress i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ountain research,1973-1989,and major future needs[J].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1990,10(2):101-127.

[5]Harden C P.Soil Erosion and Sustainable Mountain Development[J].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9,34(1):77-83.

[6]Omura H.Trees,Forests and Religion in Japan[J].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9,34:179-182.

[7]Barron P.The Majella Massif in Abruzzo,Italy:“The Mother of Mountains”[J].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6,26(4):367-370.

[8]Ian B Thompson.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a high mountain national park:The parc national de la Vanoise,France[J].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1999,115(4):297-318.

[9]Shanley J,Wemple B.Effects of mountain resort develop- ment——A case study in Vermont USA[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11,(37):122-128.

[10]Feng Q G.The Problems and the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Undeveloped Mountain Areas——Taking Meizhou City For Example[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2,22(2):253-256.

[11]Barua A,Katyaini S,Mili B,et al.Climate change and poverty:building resilience of rural mountain communities in South Sikkim,Eastern Himalaya,India[J].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14(1):267-280.

[12]Duan W,Lang Z,Wen Y.The effects of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of China[J].Small-scale Forestry,2015,14(3):331-350.

[13]梁宏,李永涛,马丽丽,等.西部山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的探讨——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2):50-55.

[14]秦成逊,周惠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3):68-72.

[15]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6]卢毅.四川秦巴山区可持续生态补偿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2):69-74.

[17]郭小红,王钺,陈叙笛,等.旅游发展空间协调与绿色支撑体系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4):94-99.

[18]王辉.积极构建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新格局[J].环球财经,2015,(2):63-66.

[19]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0-118.

The Soft Path Design for Green Development in 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

LIQiu-lin,LUYi

(School of Busines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s an underdeveloped area,the Qinba Mountain Areas is characterized for both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uniqu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Green development path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to achieve a sou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and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soft path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is to explor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wo mountains”,which advocates a win-w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resources,and environmen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green development path in 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ree progressive layers on the soft path:by introducing systems to protect mountains so that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value,by introducing market to construct mountains so that to reinforce the resource-industry integration,by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with a view of developing mountains so that the quality of dwellers would be greatly improved.Therefore,the paper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develop Qinba mountain areas by building a green rules and regulation system,green industry patterns and green education approaches,by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

green development;soft path;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6.002

2016-10-21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ZH2015038);四川省社科规划青年 项目(SC16C010)

李秋林(1993—),女,博士研究生,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E-mail:253859951@qq.com

卢 毅(1983—),男,博士,讲师,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E-mail:luyiscu@163.com

X37(271)

A

1009-4210-(2016)06-006-08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山区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山区修梯田》
山区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秦巴山区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精度的野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