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农业综合体发展研究

2016-12-22李美慧张欣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绿色生态

罗 娜, 李美慧, 张欣莉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农业综合体发展研究

罗 娜, 李美慧, 张欣莉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在巩固四川秦巴山区自然地理和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社会公会对绿色循环发展认识不足以及绿色循环的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讨秦巴山地区农林畜药新形势下的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提出在绿色发展导向下,坚持“整链打造”理念,加强农业综合体的联动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借力“互联网+”,营造农产品交易新业态,最终实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绿色循环农业;农业综合体;四川秦巴山区

农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1],这样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如何才能平衡好这“两座山”的关系,使发展真正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绿色发展理念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符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绿色循环农业,使整个农业生产走上能循环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2]。农业综合体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构想,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运营模式,主要是由传统农业产业向多功能的复合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3]。四川秦巴山区覆盖川东北绵阳、广元、南充、达州和巴中5市25县区,总人口1 735万,总面积6.18×104km2,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但是,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薄弱,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坚持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利用绿色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农业,探索多种农业扶贫发展模式,大力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把农业发展与扶贫攻坚同步推进,实现精准扶贫。

1 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现状与特点

四川秦巴山区面临着秦巴山区一体化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国家支持民族、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等重大机遇,同时也是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虽然支撑该区域发展的资源潜力较大,绿色循环理念普及,但是各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加快绿色循环跨越式发展,是四川秦巴山区发挥后发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4]。

该区域除产水稻、玉米、蚕桑等一般粮经作物外,还拥有适宜天麻、银花等特色农产品生长区。近年来,区内农业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加快推行,农村能源开发初见成效。加之山区具有良好的空气、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区内工矿企业少,工业污染小,是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其中,巴药、茶叶是该区域的重点打造产品,如通江“罗村茶”、“南江大叶茶”等正着力打造优质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内各县市区基地园区建设已逐渐步入正轨,且区内部分生态、特色农业已出具品牌,其中,巴中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已达到183个。该区域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较大,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目前已具有的特色品种包括南江黄羊、空山黄牛、巴山土鸡、剑门关土鸡等,从产业结构来看,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例逐年上升。该区域畜牧业特点是稳步发展生猪产业,突出发展肉牛产业,主要是以肉牛产业为主,其中牛饲养数量占四川省近1/4,同时畜牧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例逐年上升。

1.2 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四川秦巴山区农业特色优势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尤其是区内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但是该区农业能耗大、污染重,施全省2/3的肥,耕全省1/4的地,产全省2/5的粮。农林畜药各产业发展相对独立,产业发展程度、深度不够,产业链和产业间循环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对绿色循环发展认识不足。社会公众对秦巴山区农林畜药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透彻,一些地方领导对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视度还不够。农户采用的化学农业方法无法解决农药、化肥、塑料、激素、农业废弃物等问题,并带来严重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造成农业增产并不增效。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严重,矿山生态环境恶化面积将逐年增加,废石(渣)、尾矿积存量日益增大,绿色循环发展任务艰巨。

(2)绿色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秦巴山区农业生产受技术保障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科技人才缺乏等多方面的影响,加之山区地形的双重制约,区域内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推广慢,资源利用效率低,以致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绿色循环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能力不强,秦巴山区产业链上下游技术还没有环环相扣,绿色循环发展的科技支撑基础不牢固,创新驱动动力不足。农户为主导的绿色循环规模小而分散。农林畜药各产业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常规技术多、先进技术少,一般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滞后,人员数量总体上仍显不足,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能满足绿色循环发展需要。

(3)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组织效率差,制约了农民的市场参与水平和竞争能力,从而导致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5]。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由于交通、信息、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二、三产业比例严重失调。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秦巴山地区的农产品公共品牌尚未建立,农产品注册商标虽多,但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不利于市场宣传,难以形成品牌合力,绿色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难以显现。

(4)绿色循环的配套机制不健全。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比较突出,农村产权不明,资产经营不活。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环境考核机制。加之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环保监管机制,环境保护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种养循环链上的多主体之间的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在政府、农户、企业、中介组织等产业链环节上的各利益主体之间还没形成有机、有效、无缝联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充分有效地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力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区内铁路网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机场建设和航空运输严重滞后,国省干线公路等级低,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偏远山区行路难问题亟待解决。水利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高半山区人畜饮水普遍困难,饮水安全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供电保障能力不足,仍有不少行政村未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金融、物流等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明显滞后。

2 绿色循环农业综合体

2.1 发展思路

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五中全会的绿色发展理念[6],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秦巴山区开发扶贫等国家战略机遇,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致力提升秦巴山脉的世界名山地位,高度维护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发展策略,加快促进中西部崛起以及秦巴绿色协同城市圈发展,有效缓解秦巴山区扶贫攻坚难题,确保秦巴山区与全国人民共同步入小康社会。

秦巴山区绿色产业体系由协同创新演化的四大产业功能体组成:大生态综合产业体、大农业综合产业体、大旅游综合产业体以及绿色资源与新能源综合开发产业体。其中,农业综合体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以农业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贸会展、创意文娱、科普博览等主要功能进行有机结合,经过不断的发展所形成的泛农业产业聚集区[7]。以农业综合体为发展模式,以绿色循环为发展理念,形成具有综合性、多元化、创新型的新一代农业发展示范区,能更好的实现一、二、三产业链条式发展,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秦巴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农业综合体,有利于聚集和优化农业资源,更加能够通过推动秦巴山地区农业功能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此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农业综合体可以拓展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三农”发展。农业综合体作为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于秦巴山区发展农业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2.2 发展模式

四川秦巴山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是稻谷、玉米、薯类3大作物占有突出地位。经济作物多种多样,包括茶叶、中药材、水果、菌类等。此外,猪牛羊肉类畜牧业以及蚕丝等农产品及加工品也是农业的主导产业。根据上述功能区的定位,近年来,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行,农村能源开发初见成效。目前四川秦巴山区农林畜药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主要发展模式有:①突出特色农业,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旅融合农业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②以高效优质绿色食品生产和养殖、清洁能源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③以节能环保,生态安全为重点的初级农村生态生产大循环系统。四川秦巴山区农林畜药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和推广。针对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除了上述发展模式,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还应纳入“果菌套作”和“稻菇连作”模式,“粮—工—猪—鱼”、“种—养—加”或“种—工—旅”模式,“草—牧—桑蚕—粮(果、蔬)”模式,二元产业经营模式,建立废弃物利用体系模式。农业综合体发展模式可以是在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的基础上,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创汇型农业,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商业、外贸、服务和旅游等一整套综合体系,下面着重介绍3种模式。

(1)种养加旅游一体模式。所谓“种养加旅游一体模式”是指,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循环农业生产系统,是围绕“种、养、加”产业特色,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渔休闲、特色动物观光等休闲活动,形成农业“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有机复合系统(图1)。种养加旅游一体模式是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了“三高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循环生产系统,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作多种循回运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低消耗、低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方式。“种养加旅游一体模式”是使企业和农户共同走上良性循环道路中比较成功的一种发展模式。

(2)“粮菌畜”模式。该循环模式主要以食用菌为中心,同时发展其他种植业、林业和生态旅游业,从多方面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引进沼气,结合食用菌原料及食用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农民生产生活开支,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其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

(3)废弃物再利用模式。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清洁养殖生产模式农业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态链上,分解环节形成瓶颈,不能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量堆积而造成污染。废弃物再利用模式主要包括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和清洁养殖生产模式,本研究主要介绍生态循环模式中的食用菌五级生态循环生产模式。食用菌是典型的循环农业,一方面利用农林业产生的废弃物生产食用菌,为人类提供可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一方面其培养基废料又可用作有机肥料、饲料及生物质能源等,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成为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典型行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在推进形成“废弃物—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大融合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3)。

图1 种养加旅游一体模式

图2 “粮菌畜”模式

图3 食用菌五级生态循环生产模式

3 对策建议

为尽快改变四川秦巴山区的发展现状,加快该区域的发展,力争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以战略转型升级为发展主线、全面改革开放为创新主题、增进人民幸福为根本宗旨,综合运用产业、资源、扶贫开发、生态补偿等政策工具,解决民生保障、资源矿产、生态环境、产业经济难题,逐步建立中长期政策体系——保秦巴“净水清风”。针对四川秦巴山区的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提出如下的对策措施。

3.1 强化产业升级

(1)生态农业大循环。坚持“整链打造”理念,发展农林畜药、废物再用、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全域农林畜药产业进行统筹布局,多规划交叉错位、多方位同步实施,形成“一中心一环线四基地五产区”的空间结构。

(2)产业融合发展。在绿色发展导向下,重点就农林畜药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策略、复合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以及保障机制等内容展开研究,促进四川秦巴山地区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

(3)创新发展模式。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特色、大胆创新,通过多种农业种养殖形式,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产业,并且延伸农业产业链,融入休闲娱乐观光等旅游功能,实现农业旅游持续健康发展[10]。

(4)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循环产业园区,积极发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园和开发区的集聚效应,打造天然气、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增强战略支撑和综合带动功能,推进秦巴主导产业跨越发展。加强优惠政策和资金资助,引进有利于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大型企业、重大项目,拉动秦巴山区经济的增长。以特色产业园区为典型,建设“输血-强身-造血”的扶贫示范区。

3.2 强化要素集成

(1)优化科技创新品台。根据对四川秦巴山区区域实况、政策规划的系统分析,借鉴瑞士绿色山地经济发展经验,提出从区域整体出发,构建“国家-省-区域”三层面,科技、产业、教育、税收等多领域构成的绿色循环发展政策体系,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破解区内各县市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加大科研投入和财政政策补贴等手段,切实做到政策支持与企业(个人)出资相结合、科研院所科技支撑与企业科技相结合、分类服务与重点服务相结合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鼓励推广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发展。

(2)融合网络金融。以生态、绿色、有机等为特色,建设山地农业基地;借力“互联网+”,营造农产品交易新业态。建立四川秦巴山区农产品交易网络大平台,让青川木耳、通江银耳、张飞牛肉特色农副产品从乡下进军城市、远销海内外。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设立电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电商和物流企业,扶持电商企业发展。

3.3 强化政策引导

(1)配合国家目标。四川秦巴山区发展农林畜药产业不仅对区域内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也极大影响着地方政府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应服从于国家开发秦巴山区的战略布局,地方利益应服从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应服从于长远利益,使国家与地方政府对秦巴山区的开发建设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合力,产生综合统筹的效应,有效防止“政策打架,利益相争”的现象发生,彻底扭转过去“同质竞争,两败俱伤”的被动局面。

(2)加强政府扶持。区域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扶持,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绿色循环农业是实现秦巴山区经济振兴和生态资源可持续的最佳选择,要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量身定制相关配套措施、引导建立森林绿色食品的产业化体系规范、加大科研投入和财政政策补贴等手段,切实做到政策支持与企业(个人)出资相结合、科研院所科技支撑与企业科技相结合、分类服务与重点服务相结合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鼓励推广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发展。

4 结论

四川秦巴山区是一个拥有优厚资源条件、潜在后发优势的待开发区,面临区域一体化、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贫开发等战略机遇,以及交通受阻、开发受限等现实挑战。应牢固树立、贯彻落实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以综合体为主线、科技进步为依托,理论模式为基础、政策体系为保障,创立生态经济协作圈,统筹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全面加强区际合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帮助山区如期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吴斌,刘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环境报道应厘清误区推动又好又快发展[J].今日海南,2007,(11):30-31.

[2]席建峰,高飞,房苏清,等.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9):47-48.

[3]陈剑平.农业综合体: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N].农民日报,2012-11-3.

[4]吴易明.循环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资源与产业,2002,(4):84-85.

[5]周转辉,蒲文忠.正确认识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J].甘肃农业,2014,(16):18-19.

[6]刘毅,孙秀艳.实践: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评[J].精神文明导刊,2016,(2):4-7.

[7]蔡中雨.构建农业综合体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2014,(2):112.

[8]刘丽明,赵敏.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5):42-45.

[9]李二玲,史焱文,李小建.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结构分析——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1):113-119.

[10]何圣东.建设都市农业综合体,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转型升级[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5):30-35.

Study on the Green Circular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ntheses in 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

LUONa,LIMei-hui,ZHANGXin-li

(Business Schoo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ichuan Qinba mountain natural geography and green circular agriculture,the problems such as po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green cycl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erfect supporting mechanism of the green circulation are analyzed.The paper explores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Qinba mountain areas.Additionally,under the guidance of green development,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whole chain making” which focuses on reinforcing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mong agriculture,industry and services,therefore,to create a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advantages.Besides,by virtue of the “Internet +” strategy,the paper aims at proposing suggestions for creating a new form of commodities trading as thus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een circular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industry syntheses;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6.004

2016-10-21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ZH2015038)

罗 娜(1993—),女,博士研究生,从事低碳经济与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E-mail:rhonaluo@163.com

张欣莉(1971—),女,副教授,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研究。E-mail:504161363@qq.com

F120.3(271)

A

1009-4210-(2016)06-022-07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生态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秦巴山区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精度的野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