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四川省秦巴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2016-12-22卡比力江吾买尔宁奂文小出治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空间结构经济圈

卡比力江·吾买尔, 宁奂文, 小出治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四川省秦巴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卡比力江·吾买尔, 宁奂文, 小出治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结合现状四川秦巴山区城乡空间结构与其区域内外的发展影响要素,从区域空间、城市网格、重点镇体系3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构想。其旨为通过建立新型一体化空间,城乡网格体系等结构,灵活运用“中心城市”、“人口集中”、“产业集中”等理念,形成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空间结构紧密,发展思路科学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空间结构;四川秦巴山区

1 背景现状分析

秦巴山区位于中国西部内陆腹地,其在历史上是关中与成都平原的经济联系通道,是中国西、北部与南部之间的重要经济发展纽带,也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农业区、几千年前重要的经济地区。从元明清推行行省制以来,秦巴地区被分割在四川、陕西、湖广、河南四省,虽然其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但由于地处各省边缘,行政分割严重,区域内协调发展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再加上观念滞后和意识封闭,经济逐渐落伍,以至成为当今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四川秦巴山区在秦巴山区覆盖的六省中人口数最多,同时城镇化率相对秦巴山区较高,但仍相对全国相差12.71%。其主产是农业和工业,经济总量约为3 06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4∶50.8∶28.8,地区人均GDP仅16 209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2 000元),其中68%的县(市、区)未达到全国GDP的一半,同时也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人均的平均水平(24 000元)。四川秦巴山区交通较为闭塞,虽然主要公路线,铁路线已完善,且具备基本物流运输能力,但密度低于周边三大城市群,铁路和高铁建设远低于中东部地区,航运不发达,航线有待开发,交通运输骨干网络不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低,制约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发挥,成为四川秦巴山区区域发展的最大瓶颈。

图1 四川省秦巴山区行政区划

2 四川省秦巴山区发展优势

2.1 区域发展优势

在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导向、新的全球经济整合形势、新的城乡建设发展思路等背景因素下,四川秦巴山区受益于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区域内的资源、生态、文化条件,迎来了发展良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秦巴山区位于我国腹地中心,附近交通线基本成熟,周围有众多已发展或发展中的城市群,可以与东南亚、南亚、欧洲、非洲等相互连接,进行经济、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节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者与受益者(图2)。其在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表现出3个方面的优势:

(1) 经济走廊辐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对秦巴山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而秦巴山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且已连接周边国家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能源、信息通道构成了初具雏形的“立体大通道”。凭借日益完善的交通条件和自身在能源、自然资源、特色产业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发挥经济走廊沿线的辐射带动作用,秦巴山区将会在产业、金融、物流、能源和创投等多个层面实现长足的发展。

(2)经济圈辐射。秦巴山区与“一带一路”相关各个经济圈各自的产业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双方可以互相满足彼此发展的需要,两者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大的潜力和效益,在带动秦巴山区发展的同时也将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3)城市群辐射。秦巴山区位于我国地理中心,秦巴山区周围有西北关中城市群、西南成渝城市群、中部武汉城市群,由于秦巴山脉的阻隔,这些城市群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未来随着秦巴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秦巴山区将具有承接东西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区域交通的重要枢纽。因此,推进秦巴山区的新型城乡建设既会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也会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打破秦巴山区周围城市群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中西部地区的联动发展[1]。

图2 “一带一路”相关战略经济圈

2.2 新型城镇化下的优势

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类活动向城镇集中,城镇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现如今中国正以高速而稳健的步伐不断向着发达国家的目标所迈进,在城镇化进程上,特别是近十几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节节攀升,至2015年已达56.1%,常住人口已达7.7亿,城镇化建设有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中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城市层面上,由于城市承载力有限,一些城市面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轻环境等“城市病”问题;城乡层面上,由于城镇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制定等有关人口城镇化的要素发展远远跟不上土地城镇化的进程,加重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负面效应[2]。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其城乡间的户籍壁垒,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及巨大的城乡差异性拉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与国家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相悖。为了解决二元结构问题,中国政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并确立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方针。

新型城镇化主要以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方式整合人口、经济、产业、基础设施、交通、文化、生态、资源等内容。在区域层面上,其主要以修改、调整、优化空间形态、结构,来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资源公平合理化分配以及破除行政区划界线所带来的区域统筹发展限制,最后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日前国家提出“以城市群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也就是通过空间发展层面,结合各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带来实现各区域统筹一体化协调发展[3]。

在省级层面,四川省响应国家号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培育城市群的工作目标。其中,“着力培育川东北城市群”,构建开放型网络状城市群空间形态将在区域层面作为发展重点与发展目标。规划提出,秦巴山区作为川东北城市群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支撑,要强化城镇功能定位和分工,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差异化发展。而四川秦巴山区将重点在能源开发,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以生态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等方面加速发展,以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以及全国一流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从而成为带动四川省发展的新兴增长极[4]。

3 四川秦巴山区区域空间发展构想

3.1 现状空间结构分析

四川秦巴山区现状发展空间基本形成三心四轴结构(图3),其结构不够完善,各方面联系不强,没有在区域内形成完善的空间发展体系,区域上未打破行政界线带来区域统筹一体化发展限制,即与周边重点城市、城市群、经济圈的联系不足。

图3 现状空间结构分析

3.2 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

根据四川秦巴山区所处地理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的特点、优势以及其现状空间结构的不足,研究拓展和打造“一带两圈四城五轴”一体化空间结构(图4)。

其中:“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对秦巴山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可在区域内外就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两圈”即秦巴山区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形成“双翼齐飞”的区域发展格局。秦巴山区经济圈可通过成渝经济圈连通滇中城市群,并进一步连通南亚、西亚,从而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产业输入输出线路。“四城”即成都、兰州、西安、重庆这4个秦巴山区中心城市,依托直辖市、省会市的体量、优势以及交通网联系,辐射范围覆盖整个秦巴山区,形成“四足鼎立”抱团发展的有利态势。“五轴”即是成都—绵阳—广元—西安发展轴;成都—南充—巴中—西安发展轴;重庆—达州—西安发展轴;广元—巴中—达州发展轴;广元—南充—达州小城镇发展轴。

图4 四川秦巴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结构

3.3 空间结构多层次分析

“一带两圈四城五轴”的一体化空间结构作为四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既联系了秦巴山区内外城市,又在特大城市进行产业、资源、生产等要素交换的同时,给予四川秦巴山极大的经济发展契机。研究主要从空间结构点线圈(带)的结构层次出发,对空间结构进行解析重组,从而解释其能全面支撑四川秦巴山区空间战略一体化发展的原因。

(1)空间“点”结构分析。将等级规模不同,辐射影响不同,支撑能力不同的大中小城市作为四川秦巴山区区域空间战略体系的“点”结构,“点”结构主要起到空间上支撑作用,作为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在经济、产业、交通、人口方面均起到聚集、枢纽、带动的作用。研究将从外部、内部两个方面为基础提出宏观层面的“多中心理念”和区域内部的“三个中心城市理念”。

a.多中心理念。根据四川秦巴山区城市体系特点,将广元、巴中、达州列为区域中心城市,南部、仪陇、平昌、宣汉作为副中心城市,协同其他县级城市。同时考虑到区域外部成都、重庆、西安和兰州四大城市对区域在经济、人口、交通、产业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将这四大城市作为整个空间结构的四大外部支撑点,协同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与4个副中心城市,构成了四川秦巴山区宏观空间战略结构体系的“点”支撑结构,也即研究提出的“多中心理念”(图5)。

图5 四川秦巴山区空间点结构示意

四大城市在区域宏观层面的巨大影响力和带动力将赋予四川秦巴山区在经济、产业、交通、文化等方面巨大的发展提升机会,同时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各自独特的定位和职能优势均能辐射带动四川秦巴山区发展(表1)。

表1 区域四大城市信息汇总

四川秦巴山区位于四大城市中部,受到四大城市以及其周边如绵阳、德阳、遂宁等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加上广元、巴中、仪陇、平昌等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城市在广域内形成相互连接、呼应的多中心一体化结构支撑,四川秦巴山区必能在国家对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思路下拥有一个牢固的发展基础。

b.三个中心城市理念 。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是“聚集经济效益”,四川省秦巴山区在外部四大城市的影响下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条件,但也需要克服大城市过度的磁力吸引。因此,广元、巴中、达州三大区域中心城市,需支撑区域内部发展,加强其与周围各级城市有关产业、信息、资源、能源、交通等相互联系,通过绿色交通联系各个区域,加强内部资源流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从而构建稳固的四川秦巴山区内部空间结构体系基础(表2),即“三个中心城市理念”。

在四川秦巴山区空间战略结构上,广元稳固西北位,支撑区域内西部的发展与联动;达州占据区域内东南部,与广元对应,加强了四川秦巴山区空间发展东南部结构的稳定性;而巴中据守中部是整个结构中枢点,联系各方,平衡各方。三个中心城市呈线性结构布置,顺应四川秦巴山区整体结构特征,西北、中部、东南三点,使空间结构基础稳固,从而避免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区域内“三点”呼应区域外“四点”,为整个四川秦巴山区的一体化空间结构打下坚实基础。

(2)空间轴线结构分析。根据四川秦巴山区空间结构特征与“点”结构布局特点,将区域内外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依托已有铁路、高速、国道、省道,形成成都—绵阳—广元—西安发展轴,成都—南充—巴中—西安发展轴,重庆—达州—西安发展轴,广元—巴中—达州发展轴及广元—南充—达州小城镇发展轴。通过形成一条纵穿整个区域的斜“王”型轴线体系,使“点”结构合理连接,来构成四川秦巴山区空间发展结构中的线性结构,线线成网,也起到结构中骨架稳固的支撑作用(图6)。

其中,成都—绵阳—广元—西安发展轴以广元市、江油市为此发展轴的区域内中心城市。作为发展轴两端两个较为发达的城市,其辐射作用不仅能够带动自身的经济发展,也能为此条发展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积极带动轴上县城和重点镇的发展。

成都—南充—巴中—西安发展轴主要以巴中、南部县作为区域内中心城镇。巴中工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南部县本身作为工业城市可以为这条发展轴进行工业的输出,此条发展轴将主要以旅游业、物流中心和工业为主线带动周边县城和重点镇的经济发展。

图6 四川秦巴山区空间轴线结构示意

重庆—达州—西安发展轴主要路经达州市内。达州经济较为发达,但是周边县城因地理原因相对落后,此条发展轴几乎覆盖达州境内所有县市区,将为达州境内的重点镇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广元—巴中—达州发展轴区域范围最广,是县市包括最多的一条发展轴,涉及区域也是整个四川秦巴山区较为发达地区。此条发展轴正好处于四川秦巴山区地理位置中心,对两侧经济都能产生全面的带动和辐射。

广元—南充—达州小城镇发展轴主要连通中南部地区县城之间的发展,其地势平坦,人口密度大,重点镇密集的优势将在依托两侧广元和达州的产业推动下带动此轴上的五县(市)进行更为密切的产业互动发展。

五条轴线通过高速、铁路等交通的支撑,联系了四川秦巴山区的“点”结构,在经济、人口、产业、教育、信息、文化、资源、旅游等方面产生了强有力的联动与影响(表3)。同时,疏密合理,布局科学的轴线成为了四川秦巴山区空间结构的坚实骨架,立体支撑了结构的稳定性,避免的发展的不平衡,也给各个区域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3)空间圈(带)结构分析。四川秦巴山区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圈关系密切,同国内外的各个经济圈各自的产业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双方可以互相满足彼此发展的需要,两者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大的潜力和效益,在带动秦巴山区发展的同时也将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从全球经济圈来讲,中蒙俄经济走廊可以向秦巴山区输入能源产业、工业、现代农牧业等;欧洲经济圈可以向秦巴山区输入特色农业、以及各种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中亚、西亚经济圈可以向秦巴山区输入特色农业、工业、能源产业等;南亚经济圈可以向秦巴山区输入特色农业、渔业、旅游业、能源产业等。而秦巴山区在吸收资金、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向外输出优质物资资源,劳动产品。秦巴山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多种工业,可以向外输出特色农牧业、矿产能源产业、特色中药产业、旅游服务业、特色工业等,是周边城市的物资宝库、生态宝库。可见,秦巴山区与“一带一路”各经济圈可以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从国内经济圈来讲:京津冀经济圈可以向秦巴山区输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提供高新技术,还可以带来丰富的国际资源,人才资源;在政策上也可以具有倾斜性;成渝经济圈在重大装备制造业、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业、冶金和材料生产技术、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产业、生物制药及中药等产业可以对秦巴山区发生联系,成渝、西安、秦巴山区也可形成特色旅游圈;除上述产业之外,长江经济带还可以支持秦巴山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外加上外资与民间资本较为集中,可以向秦巴山区大量引进投资,加速秦巴山区的发展(图7)。

秦巴山区经济圈、成渝经济圈以及“一带一路”给区域带来的带状、面状影响将辐射丰富区域空间结构,其在城市“点”结构和交通“轴线”结构的支撑和框架下,进一步成圈成面成体地对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了补充(图8)。

图7 相关产业输出示意

图8 空间圈(带)结构示意

(4)小结。在“一带两圈四城五轴”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体系中,点线圈(带)的结合尤为重要,区域内外的重点城市在布置上趋向于疏密有度、支撑轴线、照顾全局的原则,功能上满足对交通枢纽,物资集散,资源分配的需求,同时在经济圈、经济带、经济辐射面上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对经济文化活动既具有吸引作用,又具有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区域内外的轴线在空间结构中始终承担结构骨架的重要作用,其不仅在交通、通信等层面对各城市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作用,也对经济圈、带的辐射影响产生传递递增效果;区域内外的圈带结构,丰富了四川秦巴山区空间结构的内涵,也刺激了各城市的发展,并且加快了线轴间的交通、信息流动,激活了整个空间结构体系。点线圈(带)结构只有稳固牢靠,科学合理,四川秦巴山区才能从区域层面上获得一个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潜力与动力,同时良好的结构有助于起到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减少资源不平等分配和贫富差距,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区域内外相关城市的城市韧性,减少了全球性风险的发生概率。

4 四川省秦巴山区城市网格体系

根据四川秦巴山区的总体定位目标,区域依托成渝经济圈,衔接陕甘渝三省市,以4个主要特大城市成都、重庆、兰州、西安形成辐射圈,以交通网公路、铁路、航空等和信息网为载体,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区内区外,协同共建城镇、资源、产业“三位一体”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构建生态城镇联动群、生态资源保育带、生态经济协作圈,研究建立四川秦巴山区城市网格体系结构(图9),分析以点、线、网格三层次结构依次进行。结合上文“多中心理念”,四川秦巴山区三大区域中心城市广元、巴中、达州将成为其城市网格体系中支点,以大中小不同等级结构城市均匀分布来构成城市网格体系中的基本点,支撑整个体系的成立。

四川秦巴山区城市线性结构从地理位置上形成兰州—巴中、西安—巴中、成都—德阳—绵阳—广元、成都—遂宁—南充—巴中、重庆—巴中、重庆—达州的主要联系。区域内外通过“绿色”交通及信息网络进行联系利于区域充分发挥其产业、资源、能源等方面的优势。交通信息线状结构疏密合理,高速公路、铁路、高铁、航线均有一定的支撑,在结构上能够很好连接城市支点结构,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产生有力的影响与联系。

区域内部以3个区域中心城市为辐射中心形成网格体系,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加强产业、信息、资源、能源的相互联系,通过“绿色”交通联系各个区域,加强内部资源流动,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区域优势,利于贫困地区脱贫目标的实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入手,建立网格体系有助于推动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发展,其疏密合理的网格体系结构有助于使区域内的发展能加协调科学,从而降低基尼系数的增长。在整个空间结构层面,其城市网格结构连接贯通,加强了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图9 四川秦巴山区城市网格体系分析

5 四川秦巴山区重点城镇体系结构

5.1 城镇体系结构

四川秦巴山区内部城镇类型多、数量多、彼此关系紧密,通过合理组织其中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最终形成完整的城镇网络体系,促进区域内的整体发展。

在空间组织结构上,形成以重点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一般镇的单中心体系和多中心城镇体系等类型。重点镇作为区域性中心城镇,社会结构比较均衡,社会功能比较齐全,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宏观分布比较均匀,纵向联系比较紧密,有明显的等级性和隶属关系。隶属的一般镇作为功能性专业城镇,如卫星城、工矿镇、交通镇、旅游镇、军事镇等。重点镇可向一般镇输入服务业、技术、人才等,一般镇可向重点镇输入农产品、劳动力、能源、特色产业等。以此形成一个地区上功能多样,连接紧密,并以重点镇为发展极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的多中心性城镇网格体系(图10)。

图10 四川秦巴山区重点镇网格体系分析

5.2 重点城镇支撑理念

以绵阳为例,江油、三台、安县作为城镇网格体系的中心,旅游服务、电子信息业、工业、贸易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为周边隶属的一般镇提供了人才、服务、技术、资金等。周围城镇有特色农业镇:魏城(农副产品)、塔山(麦冬、油桃、畜牧业);旅游镇:青莲、擂鼓;工业镇:新桥、南坝、芦溪、吴家、塔水;物流镇:龙门;交通镇:魏城,等等,为重点镇、县域中心提供了能源、农副产品、劳动力、特色产业等。绵阳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目标,调整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所述的多中心性城镇网格体系,带动区域内城镇的整体发展(图11)。

图11 四川省绵阳市重点镇体系示意

在四川秦巴山区城镇空间结构的建立上,需要以城镇产业链理念为支撑,在完善城镇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方面的相互连接中,满足供求关系与平衡,提高区域生产力,整合企业、劳动力、政府、资源等相关关系,达到降低成本、创造有利氛围、打造“区位品牌”等目标,最后实现城镇经济产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速达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5]。以绵阳市为例,其产业发展思路主要以第二产业发展为绝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工业强市,大力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科学城及其经济中心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在总体思路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军转民、科技研发、物流、旅游等主要部门的研究。支撑绵阳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主导产业、产业集群、规模企业、物流交通等。在绵阳市中,中心镇、一般镇都在其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例如魏城、塔山也体现了其在第一产业中的作用。绵阳市重点镇的发展与支撑决定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各重点镇满足产业链中的不同功能需求,以重点镇为支撑发展的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将支撑整个绵阳市的产业发展战略[6]。

5.3 小结

以镇带域发展思路重视重点镇在产业上的支撑作用,在产业经济发展中,重点镇在产业链中的作用越明显,产业规模越大,其就业机会越多、城镇保障体系越完善,人口也越集聚,最后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将在空间上形成多个增长极核点,带动重点镇及周边地区高速发展。同时,以重点镇为区域点支撑能完善四川秦巴山区空间发展结构,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改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加速人口城镇化,避免基尼系数的增长。

6 总结与展望

研究从四川秦巴山区空间结构的特征与现状出发,建立了“一带两圈四城五轴”一体化发展战略空间体系,来达到在区域上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空间格局的目标,并通过区域宏观“多中心理念”以及区域内部“三个中心城市理念”,确定了区域发展增长极核点。在城市空间层面上,通过建立秦巴山区城市网格体系,沟通联系区域各个城市增长点,构筑出一张疏密有度的空间网状结构,以达到覆盖全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与目的。在城镇空间层面上,通过提出重点镇支撑理念,优化城镇系统布局与形态结构,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进而使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也更加协调。

四川秦巴山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发展较为滞后,但其拥有的发展潜力与发展优势也极为明显。近年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四川秦巴山区出现了许多发展机遇,通过对其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思路整理,四川秦巴山区定能赶上“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巨轮。下一步,研究组将对课题进行更深入研究。

[1]陈炜伟.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3/30/c_1118493000.htm,2016-10-02.

[2]徐绍史.“城市病”困扰我国城镇化[J].创新科技,2013,7(5):1-2.

[3]韩林飞.人民日报新论:以城市群建设引领新型城市化[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405/c1003-28249114.html,2016-10-05.

[4]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成都:四川日报,2015.

[5]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6]绵阳市规划局.绵阳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专题报告二——绵阳市产业发展研究[Z].绵阳市:绵阳规划局,2014.

The Strategic Research of Spatial Development in 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KabilijiangWumaier,NINGHuan-wen,OsamuKOIDE

(Sichuan University-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Reconstruction(IDMR),Chengdu 610207,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urban-rural space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in Qinba Mountain areas,and by analyz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regional space”,“urban grid” and “important town system”,this paper proposes “coordinated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Qinba Mountain areas.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integrated space system,urban-rural grid system and other related structures,and by adopting the concepts of “central city”,“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it aims to form a space development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regional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close space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that is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new urbanization;spatial development;space structure;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6.012

2016-10-17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 (ZH2015038)

卡比力江·吾买尔(1973—),男,维吾尔族,副教授,从事城乡空间与决策分析、城乡规划政策评估等研究。E-mail: kabil@scu.edu.cn

宁奂文(1993—),男,从事城乡空间与决策分析研究。E-mail:ninghuanwen@sina.com

F299.27(271)

A

1009-4210-(2016)06-073-13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空间结构经济圈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秦巴山区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精度的野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