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观点
2016-12-22
百家观点
教师永远不应只是一个“普通职业”
现代社会由于知识趋于技能化,教育“技能培养”的功用性越来越凸显,师者的神圣光环在很大程度上被剥离,教师越来越趋向于成为社会分工中万千职业中的一种。随着一些人眼中教师的职业荣誉和道德光环的褪色,有人提出是时候剥去教师身上的“无私”“奉献”的光环了,与其唱那些凌空蹈虚的高调,不如索性承认教育就是一种花钱购买服务的消费行为,承认教师和公务员、医生、公交车司机等一样,都是一种普通职业。但是不管社会怎样变,不管教育的功用性怎样突出,教育和教师承担的传承文明、全面“育人”的本质,恐怕永远也难以剥离。教师在过去、现在与未来,永远都不会是一种普通职业,永远都比一般职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当然,对老师提出更高的道德和责任要求,并不是让教师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甚至惨兮兮地“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反,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要与他们的高待遇和高地位相称。一个好的社会,必然是教师获得尊重、更多人愿意当老师的社会。
——丁永勋(据《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教育公平看结果,也要看过程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高等教育前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投入差异大,使得“超级中学”大多集中于城市,农村学生处于明显劣势,导致农村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普遍低于城市学生,被重点大学录取的比例也相应较低。名校提高农村生源比例、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等能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但对于农村考生而言,教育扶贫除了高考政策优惠,更需加大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让农村、中西部孩子能够和城镇孩子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简言之,“高考扶贫”不能止步于招录阶段。长远来看,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改观,如果不能切实让寒门学子享有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的平等,“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就难以消除。唯有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教育公平才真正可期。
——郭立场(据《光明日报》,有删改)
给乡村孩子找回自己的根
两年来,一个名为“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的项目在山西长治县南宋乡关头村和永济县蒲韩乡村社区、河南兰考县胡寨村三地试验,“长势喜人”。该项目不单纯机械模仿城市幼儿园,不做“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不脱离农村的山水土地。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导的农村学前教育,给农村孩子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一方面,农村孩子开发得再早,囿于整体教育水平限制,难以跟上城里的同龄人,甚至还可能因为过早施压导致孩子厌学;另一方面,在盲目追赶中,农村孩子没有掌握很多原本应该掌握的知识。学前教育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也让我们看到乡土文化接续传承的希望。这一努力也提醒时下的教育界:整齐划一未必就是对的,教育可以有更多选择。让农村的孩子们扎根乡土,对脚下的土地多一些认知,也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胡印斌(据《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中小学名校扩招并非越快越好
教育资源做到完全均衡并不容易,每个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名校就读,“学区房”“借读生”,很多名校靠品牌形成虹吸效应,不断扩招扩建合并,集团化趋势正在形成。其实,小学初中名校过度合并集中,也并不见得是好事。实际上,很多所谓名校无非是单一评价机制下,应试成绩突出的教学单位。名校合并集中之后,相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顶多产生更多的“应试能手”,这绝对不是健康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不了多样化教育生态,也实现不了特色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名校在教科研和管理方面多做努力,创建自己的品牌,获取社会的口碑,但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实现对基础教育学校的评价机制多样化,避免名校集中,避免一校或者几校独大现象的产生,努力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和共同发展。
——三九木(据《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责任编辑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