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
——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课改纪实
2016-12-22
●本刊记者鄢志勇
蝶变
——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课改纪实
●本刊记者鄢志勇
2016年中考,偏居于黄梅县城边缘的民办学校——育才实验学校——又放了一颗“卫星”:221名毕业生中,升入普通高中及以上的共计206人,上线率达93.2%;其中,重点高中73人,上线率达33.0%,整体教学质量在全县同类学校中独占鳌头。
“中考成绩只是我们持之以恒建设高效课堂的副产品。”校长胡文生显得淡定、从容,仿佛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的底气来自于学校六年来锲而不舍地推进课改。鲜为人知的是,八年前,这所民办学校生源惨淡,教师流失殆尽,一度濒临倒闭。课改让学校得以“涅槃”重生,近年来,中考屡创佳绩,其势有如一根没有拐点的上升曲线。
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追溯至课堂,也都必须经由课堂去解决
2008年7月,胡文生履新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校长。在此之前,成立四年来学校已经走马灯式地换了三任校长。
“2008年秋季,我们一个重组后的毕业班只有14名学生,原本与他们一起走进校门的有150名学生,两年后其他学生都流失了,流失率超过90%。”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之严重,可见一斑。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寄宿学校,育才实验学校不举行任何形式的入学择优考试,也不分重点班,学生构成95%以上是农村留守儿童。
“这是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但这也加大了办学治校的难度。”胡文生说,刚接手时,学校教风散漫,学风极差,纪律废弛,几近一盘散沙。
猛药去疴。为了稳住摇摇欲坠的学校,胡文生雷厉风行,狠抓教育教学常规,严肃教风学风。经过高强度治理,学校发展态势得以稳定。在“车轮战”和“时间加汗水”的高压模式下,教学质量开始略有起色。
“经过两年时间艰苦努力,我们稳住了学校工作的大局,但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发展陷入瓶颈。”胡文生说,“民办学校首先要解决生存危机,没有好的校风学风,没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生存就成为问题。”
学校何以突围?出路在哪里?未来向何处去?
“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课堂找到原因,也都必须经由课堂去解决。”有着25年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胡文生认识到,在传统课堂,学生仿佛是个容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课堂上只有老师单向的传授,没有学生的思维碰撞,只有老师卖力的表演,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从根本来说,传统课堂导致师生关系异化、错位,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学生,教学关系割裂、扭曲,没有真正实现互动,没有生成。”
胡文生认为,主体地位的缺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和能力,不会学、不肯学、不能学,效率低下,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厌学”和“学困生”现象。
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课改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改革攻坚战
2010年10月,黄梅县教育局组织各中小学校长赴山东名校考察。在杜郎口中学,胡文生震撼、佩服、兴奋、激动,他不知疲倦地挤进各个教室听课观课,背包里收集了所有能够弄到的课改资料,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观课笔记和感想。
“崔其升校长的报告,更是令我醍醐灌顶,获益良多。杜郎口中学十年磨一剑的课改,让我看到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曙光。”
但是,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课改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生。“重生”往往意味着需要忍受涅槃过程中的种种痛苦和考验。
胡文生带领一班教学骨干组成课改攻关小组,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每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他们一起研究磋商,反复分析、争辩,拟定课改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课改顶层设计方案,谋划教师培训路径和方法。
人,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要想顺利地推进课改,必须首先对全体教师来一场思想大解放,赋予教师们改革的内驱力,汇聚一股强大的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学校。通过不断的“唤醒”和“点燃”,学校把专业成长的路铺到每位教师的脚下。
坐下来“学”。学校给每位老师下发《杜郎口“旋风”》和《高效课堂22条》,以及经过系统梳理的、丰富的课改学习资料,频密地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从胡文生开始,校领导带头编写导学案,带头上示范课。每周六下午,组织课改论坛,让教师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思路,说经验,找不足。
走出去“看”。2010年11月18日,学校组织六至八年级科任教师奔赴全国课改名校、江西省武宁宁达中学学习。武宁宁达中学成为教师们出访的第一站,此后,学校每年都选派各个层级的教师出去考察培训学习,教师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课改名校。
请进来“教”。历年来,从实践经验丰富的课改先行者,到理论研究成果卓著的学者,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请来全国各地的专家讲学送教,为教师们打开眼界、传递新知。
经过将近三个月密集的学习、辩论、研讨、示范、观摩,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初步形成了强大的课改舆论氛围和心理气场。2010年11月的最后一天,学校正式召开全体教师课改动员大会。
在会上,作为课改总策划、总指挥,胡文生作了动员报告。他斩钉截铁地对全体教师说:“全面构建高效课堂,科学实施素质教育,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打赢的一场改革攻坚战。”
管理和评价犹如两条轨道,轨道缺位或是失灵,‘课改动车组’必将偏离方向或出轨
行动,是课改的最高纲领。2010年12月1日,七八年级率先开始课改试点。老师们撤去讲台,在各个教室的四面墙壁上都配备小黑板,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六至八人一组围圈坐,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课改:立足校本,构建“三自”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的“三自”课堂究竟是什么呢?
“操盘手”胡文生解释说,“三自”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服务、指导下,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借助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展示学习、反馈学习等方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导学案为统领,以小组学习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一种课堂教学思想体系。
据胡文生介绍,“三自”课堂教学模式由“三模六环五课”,即“三大导学模块”“六个环节导学流程”“五种基本课型”组成。其中,“三大导学模块”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即自学(定向导学)、自展(展示提升)、自评(反馈测评)。
具体而言,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导,自学教材,积累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自主解决预习导学题。遇到障碍时,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全班交流时提出。
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
反馈测评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针对测评反馈出的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及时补救,尽力不让一名弱者掉队。同时,优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巩固拓展,形成能力。在这一环节,组长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组员帮助,教师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精讲。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机制都需要围绕课改进行相应的调整,为课改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课改顺利推进。在各项工作中,又以管理和评价尤其重要。
“高效管理和科学评价犹如火车道的两条轨道,轨道缺位或是失灵,‘课改动车组’必将偏离方向,或者出轨,最终导致课改的失败。”胡文生说。
为了充分体现工作重心,保障课改顺利推进,课改攻关小组反复求教于专家和同行,集思广益,制定了一套“细标准、多层面、高密度、速反馈”的管理与评价制度。
管理上,实行两展、五评、一小结、一奖惩制度。督察组每天把检查结果在门厅公示板上和电子办公平台公示展评,打出分数,列出优缺点;每天组织五个层面的检查,督察组、学科主任、学科组长、班主任、学生,各检查人员对检查情况作出各自的判断,形成一个高密度的评价网络;每周对课改情况进行小结;每月一次综合评比,分层评价,当月兑现奖惩。评价权力下放,管理责任上移,所有评价直指课堂。
评价方面,关注“五度”,即课堂参与度、目标精准度、精力流失度、时间利用度、效用达成度。重视过程评价,设计多个工作用表,严格监控教学流程和各环节的有效落实,建构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网络,用适时的、适切的评价方式来发挥评价的导向、检查、落实、反馈、提升等功能,为高效课堂的良性发展收集有效信息,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对每个月实践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教师数量和等级评定情况,进行动态的量化统计,教师驾驭高效课堂的能力将作为评选“课改之星”“课改先锋”及“课改名师”的重要依据。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建设一支拥护课改、敢为人先、善于钻研的教师队伍,是课改成功的基本保障。学校规定,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体研修,必须“过三关”:课堂过关、课题攻关、赛课闯关;每周六下午第一二节课(学校实行月假制度),是育才实验学校教师们的“论剑”时刻;每学期开展全校教师每人一课活动、新课堂模式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考评课多轮赛课,促进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
改革,从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调整、动态平衡的过程。
“‘三自’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不断自我革新的教学思想体系。”胡文生说,学校的课改顶层设计,每年秋季开学之初,都会依据推进状态作出适当的修订和调整。“启动课改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验证、思考、总结,在具体的课改实践中,不断反思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调整课改的操作细节,使之更加完善。”
浴火重生,课改成功破解了学校发展的双重困境
课改激活了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的生机与活力。课堂一扫以往的沉闷气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师变身为引导者、点拨者、设计者,课堂再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有了疑问或者看法,站起来就说,说完就坐下,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表演、作秀,而是课堂的常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课堂参与度提升了,没有人能够置身于课堂教学环节之外,课堂上再也没有旁观者,小组成员们或热烈争辩,或凝神思考,或奋笔疾书,或大胆展示……课堂焕发出来的生命成长的活力,学生们种种创造性的表现,往往令老师们惊讶不已。
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得到了大面积、大幅度的整体提升,中考成绩连创新高,升学率逐年攀升,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学校连续五年被县教育局授予“黄梅县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奖”,慕名而来的学生及家长络绎不绝,每到新学年开学之际,学校不得不严格控制招生人数。
课改六年来,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的每一名教师也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蝶变”与成长。2011年9月,生物教师沈静在黄冈市、湖北省优质课说课比赛中均获一等奖;11月,语文教师王超平、历史教师蔡伟均获得黄冈市讲课比赛一等奖、湖北省说课竞赛二等奖。2012年11月,蔡伟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历史课说课比赛,斩获二等奖,语文教师官少萍在黄冈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近年来,在市县级教学比武中,学校各科教师斩获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2014年6月,学校被授予首批“黄冈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2016年9月,校长胡文生被授予“黄冈市首届卓越校长”称号。
“我们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以自我造血的方式,成功破解了民办学校普遍面临的师资和生源双重困境。”胡文生欣慰地说,课改,不仅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难题,变“留人才”为“造人才”;还突破了民办学校“生源基础差”的瓶颈,变“选学生”为“育英才”,实现了“促进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