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与贡献
2016-12-22李福言
李福言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2)
论《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与贡献
李福言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2)
立足《广雅疏证》“之言”“犹”“一声之转”“声近义同”四个音义术语,讨论《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与贡献,最后指出因声求义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特点;贡献
《广雅疏证》是清代学者王念孙利用因声求义研究《广雅》的重要文献。笔者以“术语”为标记,通过建立《广雅疏证》因声求义资料库,对其中“之言”“犹”“一声之转”“声近义同”进行形音义定量定性研究如下表[1]375-376,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分析《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与贡献。
一声之转合计之言合计声近义同合计犹合计声韵关系同声旁纽准旁纽同声韵19同声旁对转43同声异类相转75同声通转38同声旁转23同声对转29旁纽异类相转27旁纽对转9旁纽旁对转7旁纽同韵6旁纽旁转13旁纽通转5准旁纽通转3准旁纽旁转5准旁纽对转2准旁纽同韵9准旁纽旁对转5准旁纽异类转822767323011218732234133108154416109728393147129591331243414782112453482636734173910613106310119321410642986
续表
一声之转合计之言合计声近义同合计犹合计准双声准双声通转3准双声旁转1准双声异类转4准双声对转1准双声旁对转3准双声同韵12312227352212411145形体关系形体有关相异同声符5同形符121形体相异21412621435542312397312104398314383342912363123词义关系义形音同源159义近123义远义近假借词义同化同义反训状形词义无关52异体古今字正俗字音转方言音近1单纯音近3音近假借1334550916173346121368311151029077649212492971193153111762
一、王念孙继承传统又适度创新的“术语观”
丰富术语的内涵,注重通过术语在词义训释中的功能性异同显示术语的特征,大规模利用术语疏通故训,对传统训释术语进行总结与创新,是《广雅疏证》“因声求义”在术语使用上的特点与贡献。说明王念孙在术语应用上继承传统又根据自己的音义理论适度创新的“术语观”。
数据显示,术语“一声之转”共有272例,“之言”有700多例,“犹”有161例,“声近义同”有51例。术语“之言”在《广雅疏证》训释术语中量最多,从术语来源上看,“之言”有来源的有32例,占总量的4.58%。这32例有来源的“之言”中,以郑玄《三礼》注为主,显示了王念孙对传统训释术语的吸收与总结。其余600多例“之言”都是王念孙自造的。在“之言”术语连接的两个词中,大部分是同源和义近的,但有少部分是疏通形体的,或疏通异体、或疏通古今字、或疏通假借字等等。“之言”的功能性差异不只表现在词义关系上,还表现在音形关系上。“之言”的“音”以同声韵为主,另外还有同声、同韵、声韵相转情况。“之言”的“形”以同声符为主,另外还有同形符、形体相异情况。“之言”的功能性差异较复杂,讨论时需具体分析。功能性差异不只表现在术语内部,还表现在术语之间。“之言”词义关系上以同源为主,“犹”则以义近为主。“声近义同”形体关系上以同声符为主,而“一声之转”则以同形符为主。术语之间还有功能相似性的特征。如声韵关系上,“一声之转”更强调声类的联系。后三者更强调韵类的联系。功能性异同可以显示术语的特征,更好的把握术语的内涵与外延,表明王念孙在术语应用上继承传统又根据自己的音义理论适度创新的“术语观”。
二、“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的“音义观”
王念孙的“音义观”,即对音形义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深入研究,同时对语音形式和概念的复杂关系有一定认知,在此基础上,“就古音以求古义”,超越形体,联系了大批同源义近的词。这对后代词义理论、词源理论、联绵词理论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加深了对汉语本质的认识。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纲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寤,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匙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岐矣。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苟可以发明前训,斯凌杂之讥,亦所不辞。”[2]1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怀祖氏能以三者互相求,以六者互相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2]2他认为王念孙能“三者互相求、六者互相求”,即三者即音形义,六者即古音今音、古义今义、古形今形。王念孙认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能“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不限形体”并不意味着不问形体,相反,是建立在对形体深入分析基础上立足形体又超越形体的音义考察。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说,“文字既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不但同声符、不同意符的字可以同义;甚至意符、声符否不同,只要音同或音近,也还可能是同义的。这样,古代经史子集中许多难懂的字都讲清楚了。这是训诂学上的革命,段、王等人把训诂学推进到崭新的一个历史阶段,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他(王念孙)冲破字形的蔽翳,从有声语言本身观察词的形式。这样他就能解决前人所未能解释的许多问题。王氏在训诂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说段玉裁在文字学上坐第一把交椅的话,王念孙则在训诂学上坐第一把交椅。世称‘段王之学’。段王二氏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们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3]129这种评价是合理的。
汉字形音义有机联系的表现之一是形声字的声符示声示源功能。“不限形体”,有一部分是把形体声符化,声符表意,进而与别的形体建立音义联系。由于形声字的声符多有示源示声功能,在《广雅疏证》术语“之言”中,声符为训释字且示源示声时,训释字和被释字一般是同源关系。声符为训释字和被释字共同部分且单纯示声时,训释字和被释字可能同源也可能义近。沈兼士认为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是长编性质之训诂材料”[4]96,所论略显片面。王念孙在《广雅疏证》术语“犹”中较系统的讨论了词的复杂音义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显示了词的语音形式与概念之间的复杂联系。一般情况下,语音形式相同相近,概念一般相同或相通。但有时语音形式相同相近,概念上可能没有联系。如“取谓之捊,犹聚谓之裒也;取谓之掇,犹聚谓之捃也;取谓之捃,犹聚谓之群也。”外部词义之间(取-聚、捊-裒、掇-缀、捃-群)或同源或义远,内部词义之间(取-捊、聚-裒、取-掇、聚-捃、取-捃、聚-群)一般是同源义近关系,而在声韵关系上,外部声韵关系都有迭韵情况,内部声韵关系不如外部声韵关系紧密。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就古音以求古义”,系联了大批具有同源性质的词,对后世词源学的建立发展很有帮助。后代学者如章太炎、沈兼士、杨树达、王力等的词源理论与著作,都可追溯到王念孙的音义训诂实践。[5]339
方一新先生曾讨论过《广雅疏证》在联绵词解说上的成就,指出“词义上的单纯性、形体上的多形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是王念孙《疏证》在对联绵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后总结归纳出来的联绵词的三个特点,它们是《疏证》关于联绵词解说方面的主要成就,对联绵词乃至整个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王氏通过对联绵词单纯性特点的考察,概括出联绵词‘义存乎声’,应当‘因声求义’和‘不可分训’的原理原则,抓住了联绵词的实质,因而是颠扑不破的。”[6]这种评价是对的。联绵词的训释主要体现在术语“一声之转”“声近义同”“犹”中。如在“一声之转”术语中,王念孙对“犹豫”一词考释就显示了联绵词的上述三个特点。”按《曲礼》云:“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离骚》云:“心犹豫而狐疑兮。”《史记·淮阴侯传》云:“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蹢躅,不若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若庸夫之必至也。”嫌疑、狐疑、犹豫、蹢躅,皆双声字,狐疑与嫌疑,一声之转耳。后人误读狐疑二字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又因《离骚》犹豫狐疑相对成文,而谓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侯,故曰犹豫。或又谓犹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或又以豫字从象,而谓犹豫俱是多疑之兽。以上诸说,具见于《水经注》《颜氏家训》《礼记正义》及《汉书注》《文选注》《史记索隐》等书。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王念孙在对“犹豫”音形义分析之后,提出了“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的理论问题,反映了王氏对联绵词理论的深刻认识。
刘又辛先生在《论汉字的性质》[7]1中讨论了汉字性质的六种说法,并对这六种说法一一加以分析,认为形音文字体系更能代表汉字的性质。他认为“其实这就是汉字的根本性质。我们可以说汉字既不是象形文字,也不是单纯的表音文字,而是既表音又表形的复合文字,或者叫做半角半音的形音文字”“我们认为,现在的汉字应该叫做形音文字体系。秦汉以后的文字,百分之八十是形声字。论定汉字的性质应以形声字的特点为主。”[7]9-21他立足汉字的特点,从汉字历史的发展演变讨论汉字的性质,得出的结论比较有说服力。结合王念孙《广雅疏证》四个术语显示的音形义特点,我们赞成汉字性质的“形音文字体系”说。《广雅疏证》四个术语显示了两个字(词)字形上同声符、同形符、形体相异的特点,同声符和同形符时,两个字(词)一般有音义联系,或同源或义近;形体相异时,两个字(词)一般也多有音义联系,具体表现为不同声符或不同形符的音义联系。这两种情况都表现了汉字作为形音文字的特点。
三、音义关系以王念孙古音学理论为基础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贯穿着“以古音求古义”的治学特点,在清代古音学训诂学研究上有深远影响。段玉裁曾说,“予见近代小学书多矣,动与古韵违异。此书(《广雅疏证》)所言声同、声近、通作、假借,揆之古韵部居,无不相合,可谓天下之至精矣。”[8]20何九盈先生在《乾嘉时代的语言学》一文中认为,“古音学的发展是乾嘉语言学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原因。”[9]278在《广雅疏证》四个术语显示的音义关系中,渗透着王氏的古音学思想。王念孙的古声纽思想就包含在具体训诂中,通过勾勒王氏具体训诂中的声转关系,可以发现这些声转关系实际显示了王氏的古声纽思想。“从《广雅疏证》四个术语显示的齿头和正齿、舌头和舌上、舌上和齿头、牙喉音和唇齿音舌音、喻母、唇音等声纽情况验证了王念孙古二十三声纽特点,发现二者有较强一致性。”[10]王念孙虽没有韵转理论,但是在《广雅疏证》四个术语显示的音义关系中,反映出王氏具有较系统的韵转意识。
因声求义问题实际上是音义关系问题。《广雅疏证》音义关系多以术语为载体,术语方面,《广雅疏证》四个术语显示了术语内部以及术语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音义方面,《广雅疏证》四个术语显示了音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音义的层次性、义素义位的复杂对应、语音形式和概念的复杂关系等问题,深化了对音义问题的认识。音韵方面,《广雅疏证》四个术语显示的声韵关系与王念孙古音学有一致性。
全面、真实、深刻反映所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在研究《广雅疏证》音义关系时,一是音义关系研究要选择好切入点。我们从音义术语入手,术语是音义的载体。考察术语的特点可以进而考察术语联系的音形义关系问题,进而上升到语言本体研究的层次;二要注重计量和考据相结合。《广雅疏证》音义术语量大,性质复杂。需要穷尽分析,深入考证,需要藉助计量与考据相结合的方法。考据是分析性质,计量是分析数据,两个相结合,从定性到定量,从定量到定性,才能更好的分析归纳术语显示的问题;三要注重比较。要把术语的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相结合,如将“之言”内部音形义比较,将“之言”和“声近义同”进行外部音形义比较等。从音形义关系上看,《广雅疏证》四个术语在形式和功能上有联系也有区别。声韵关系上,“一声之转”与“之言”“声近义同”“犹”不同,“一声之转”主要显示了声同声近关系下韵的异类相转关系。而后三者主要显示了声同韵同或声近韵同的声韵关系。“一声之转”更强调声类的联系。后三者更强调韵类的联系。形体关系上,“一声之转”与“犹”有相似性,即都以形体相异为主。形体有关(同声符和同形符)的量不占多数。这一点与“之言”“声近义同”不同。后两者以形体有关(同声符和同形符)为主,形体相异为辅。且同声符的量多于形体相异的量。“一声之转”和“犹”多强调形体的异,而“之言”和“声近义同”多强调形体的同。四是音义研究要注重面向问题,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音义研究要有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如从语音形式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认为,“语言符号链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11]101又说,“每一个单位将包含一个与某一概念密不可分的声音的切分成分,没有概念,声音的切分将无法划定。”[11]89“能指(听觉)成分和所指(概念)成分,是构成符号的两个成分。”[11]102“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可以说概念是个复杂的单位,如果属于语言学领域,概念仅仅是(听觉)形象的价值,或者准确地说,如果我们把概念带入语言学领域,它就是一种抽象单位。”[11]87这些论述是语言的声音和概念两个成分的精彩论述,对讨论王念孙《广雅疏证》音义问题很有启发。《广雅疏证》中的音义用例实际上涉及到了语言学中的声音形式与概念的关系问题。蒋绍愚先生在《读<广雅疏证>札记》一文中分三种情况讨论了词、概念、词的语音形式之间的关系。如“甲乙两个相同或相关的概念,可以同样用A、B、C、D等几个词来表达,而且这几个词是有音转关系的”[12]262-276等,这是对《广雅疏证》音义关系性质的有利探索。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广雅疏证》四个术语音义关系的基本特点:两个词间若有共同声符,且共同声符示源时,共同义素即共同声符的本义(即表示同一种概念),在声韵相同的情况下,两个词有同源关系,如“之言”“声近义同”中大量的有共同声符的词;形体相异(即没有共同声符)的两个词,若有共同义素(即同一概念),在相同相关的语音形式下,可同源;形体相异(即没有共同声符)的两个词,词义的层次不同,在相同相关的语音形式下,一般是义近的关系;同一个词,有多个概念且概念(义素)之间没有关联或关联不大时,可以据形据音系联出一组或多组与该词义近或同源的词;有相同相关概念的两个词,可以根据相同相关的声音形式系联多组词,这几组词之间词义上或有联系或无联系;有音义关系的两个词,可以根据各自相关的声符系联另一组有音义关系的词,但这两组词的词义关联不大,如“籔之转为匴,犹数之转为算矣。”籔、匴同源,共同义素为淘米器,数、算同源,共同义素为计算,但籔与数、匴与算词义关联不大。五是音义研究要具有历史观点。王念孙研究《广雅》实际是“假《广雅》以证其所得”,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因此研究《广雅疏证》音义问题要“逆水推舟”,从音义问题探讨王念孙的古音学相关问题,进而“放大问题”,要把《广雅疏证》音义研究作为一个节点,从音义关系学术史上探讨整理清代学者因声求义研究的相关问题。
[1]李福言.《广雅疏证》音义关系术语略考(下)[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
[2]王念孙.广雅疏证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何九盈.20世纪的汉语训诂学[M]//语言丛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方一新.试论《广雅疏证》关于联绵词的解说部分的成就[J].杭州大学学报,1986,16(3):87-97.
[7]刘又辛.论汉字的性质[M]//文字训诂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8]王引之.光禄公寿长征文启事[M]//段王学五种.台湾:艺术印书馆,1970.
[9]何九盈.乾嘉时代的语言学[M]//语言丛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李福言.《广雅疏证》声转特点与王念孙古声类思想[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34-39.
[1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蒋绍愚.读《广雅疏证》札记[M]//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续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Getting Meaning by Pronunciation in
[责任编辑 韦志巧]
GuangYaShuZhengand Its Contribution
LI Fu 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 Nanchang 330022)
Based on four terms in theGuangYaShuZheng:“zhiyan”“you” “yishengzhizhuan”“shengjinyito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getting meaning by pronuncia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Guang Ya Sshu Zheng, finally points out problems being paid attention in the research.
GuangYaShuZheng; getting meaning by pronunciation; characteristic; contribution
H13
A
1672-9021(2016)04-0033-06
李福言(1985-),男,江苏徐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音韵训诂文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YY1525);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成长基金项目(7253)。
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