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交叉学科组织的类型与特点探究

2016-12-22胥秋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者学院

胥秋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大学交叉学科组织的类型与特点探究

胥秋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大学中的交叉学科组织根据组织的虚实与存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实体-长期型、实体-临时型、虚体-长期型和虚体-临时型;根据其与传统学科组织的关系,可分为依附型和独立型。未来我国大学交叉学科组织建设的路径是:整合第一层级的院系组织,使其学科包容幅度更大,在学院的基层和学院之间发展依附型的交叉学科组织;改造大学层面独立型的交叉学科组织,使其聚焦于共同主题,从虚体型过渡为实体型。

大学 交叉学科组织 类型 特点

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组织是促进学科融合的重要措施。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在大学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被冠以交叉学科研究所、实验室、课题组、研究计划等名称。我国也建立了不少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被称为先进科学研究中心、创新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形式繁多的交叉学科组织有何共性,又有何差异,他们的组织形式和特点又是如何?笔者认为应该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归类和阐释。

一、实体-虚体/长期-临时的交叉学科组织

现有的交叉学科组织中,有的具有真实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的仅仅是项目小组成员间以任务为纽带建立的松散联盟,有的是长期存在并持续建设的,有的只是临时组建完成任务之后便解散。为此,笔者将国内外交叉学科组织的形式按照实体-虚体、长期-临时两个维度分为四种类型,见图1。实体与虚体的判断标准是:交叉学科组织是否有专门的研究设施(场地、实验设备)可以开展研究,是否有学者在这一组织机构长期工作,是否有本科生或研究生真正在交叉学科组织中开展研究、学习。长期与临时的判断标准是:组织存在时间的长短,通常1-4年内完成项目宣布解散的是临时组织,4年以上健康成长、稳定发展的是长期组织。

图1 交叉学科组织的类型

(一)类型A:实体-长期型

日本的独立研究科就属于此种类型。日本传统的研究科多是根据学科门类划分的,与学部一一对应,如理、工、医、农、教、经、法、文学部/研究科①。这种体制不利于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1975年东京工业大学首先设立没有对应学部的独立的综合理工学研究科。此后,各个大学开始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立独立研究科。独立研究科容纳了相关联的学科群,聚焦前沿领域,便于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也从不同的学部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譬如东京大学的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下设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基础理工学3个系和12个专攻,促进自然科学中理学与工学的融合。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将语言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文化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糅合在一个研究科中,促进人文学科内部的学科融合。京都大学地球环境学研究院包含了从人与环境关系、环境政策、环境危机管理到环境生态及相关技术、资源循环等所有与环境有关的研究,是跨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综合性研究科。

很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也属于这种类型。譬如斯坦福大学的杰贝利高级材料实验室是理学与工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实验室。实验室聚集了文理学院应用物理系、物理系、化学系以及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等部门的几十位学者开展高温超导材料、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聚合物与生物材料等前沿课题的研究。他们聚集在独立的实验基地,并拥有相应的硬件设施,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实验室还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他们提供交叉学科课程计划和从事前沿研究机会。实验室内部由主任全权负责管理,其上级主管者是大学层面的副教务长兼主管研究的主任。

(二)类型B:实体-临时型

这种类型的交叉学科组织很少见,因为聚集了研究设施和人员的实体组织,在1-4年完成项目之后又解散,对人力、物力资源都是一种浪费。组织的解散很有可能是因为科研产出效率不高、资金不足或相关学科在大学中被撤销,若能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成长为实体-长期型的交叉学科组织。

(三)类型C:虚体-长期型

虚体-长期型的交叉学科组织是一种联接基层学系、研究所、研究中心,为不同学科学者提供交流平台的协调组织。譬如海德堡大学的跨学科研究联盟,它是海德堡大学中各种不同机构按特殊的主题组成的学术联盟,意在打破学科边界,形成跨越传统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络,成为知识拓展的新途径。目前有7个跨学科研究联盟。以海德堡环境中心为例,它并不是一个实体的研究中心,而是将海德堡大学中与环境相关的学部、系和研究所联合起来的协调组织。所有在环境科学领域工作的教师都可以加入这个联盟,聚焦于能源、气候、地质、健康、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等主题的研究。学者的学科分布很广泛,包括气候学、生物学、地理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中心由参与联盟的各学部教授组成的执行委员会领导,任命执行主任和助理主任。执行委员会负责在与环境相关的学科之间搭建桥梁,促进其孵化出更多的研究项目、合作项目、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计划。执行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管理和协调工作,促进联盟中学部和系所之间信息的交流,组织重大活动等。譬如“海德堡桥”就是每一年的夏天和冬天举行的重大活动,由系列讲座和讨论会组成,聚焦环境主题,搭建了一个学者跨学科交流和与公众沟通的平台。总的来说,学者研究主要依托原有的学部和系所,而不是被集中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但是他们由于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大学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网络,并经常交流,开展合作研究,所以这样的跨学科研究联盟属于虚体-长期型的交叉学科组织。但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逐渐形成独立的场地、设施,并聚集相关的教师、研究生在研究中心长期开展科研工作,成长为实体-长期型交叉学科组织。

(四)类型D:虚体-临时型

这是大学中为了特定的任务而集合多个学科的资源和学者组成的虚体性的跨学科课题组。项目成员依托原有单位或学科组织的资源进行研究,仅仅由于项目研究短暂地联系在一起,一旦项目完成,这个组织就自动解散。有两种典型形式:一是传统学科组织内的交叉学科课题组。这是一种隐性的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课题组并没有破坏已有的院系结构,课题挂靠在项目的主干学科所在院系。课题负责人全权统筹管理,邀请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部分子项目的研究,或者提供理论上的咨询帮助。二是筑波大学的特别项目研究组。筑波大学的特别项目研究组,围绕一个学科交叉的大课聘请多个学科的学者开展研究,既有筑波大学相关学科组织的教师,也有来自筑波大学以外的其他学者,但他们一般是在已有的学科组织或共享设施中开展工作,而不是专门成立一个新的实体性的组织。特别项目研究组由代表所有研究者的委员们和特别项目研究组组长构成运营委员会管理机构,由其负责审议人事、预算等运营相关事务。一个特别项目研究组的生命周期一般是4年,目前已经完成了多个综合性项目,既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如纳米科学特别项目研究组(2007年完成),也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如比较市民社会、国家、文化特别项目研究组(2008年完成)。

二、依附型与独立型的交叉学科组织

交叉学科组织和传统的学科组织是什么样的关系?根据交叉学科组织是否独立于已有的传统学科组织,可以将交叉学科组织分为依附型和独立型。依附型交叉学科组织是在传统学科组织之内借助已有学科的设施、师资资源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而建立起来的附属研究组织。独立型交叉学科组织则是在传统学科组织之外另起炉灶独立建制的组织,与其相关的传统学科组织虽有一定联系,但自成一体,由大学这一层级直接管理,详见图2、图3。

图2 依附型交叉学科组织

图3 独立型交叉学科组织

(一)依附型交叉学科组织

依附型Ⅰ的交叉组织产生于学科包容度比较大的学院里,这样才会有不同的学系,在他们学科的边缘地带形成交叉学科,进而产生交叉学科组织。然而,由于与原来的学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并没有突破学院的学科范畴,所以还是定位于原来学院的附属研究机构。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中的各种区域研究中心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如1955年成立的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聚集了文理学院政治系、经济系、历史系、哲学系、语言学系、比较文学系、人类学系、社会学系、艺术与建筑史系的学者,共同聚焦于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依附型Ⅱ的交叉组织产生于两个学科边界产生交叉学科时,某一个学院为了促进其发展,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交叉学科组织,纳入到本学院当中成为附属的研究组织。如图2中就是学院B将交叉学科纳入到自己的组织版图。在两个学科交叉时,交叉学科将进入哪一个学科组织取决于:第一,从知识内在逻辑结构而言,交叉学科现有的研究进展中其研究内容与哪一方的知识逻辑结构的契合度、相关性更高。第二,所涉及到的研究学者主要来自哪个学院。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中的脑科学研究中心,其研究主题为神经电路的结构和功能,参与研究的学者分布在文理学院下的多个系、哈佛医学院与附属医院以及工学院。但是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上分析,脑科学的研究主要和生物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生物学的各系分布在文理学院中,50位研究人员中有37位来自于文理学院②,所以脑科学研究中心在归属上是文理学院中的一个研究中心。

(二)独立型交叉学科组织

独立型Ⅰ交叉学科组织中有多个研究团队,但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彼此间缺乏密切关联,即使把他们放在同一个交叉学科组织中,他们与传统的学科组织关系依然密切。譬如某985高校2007年建立的创新研究院,将11个项目团队纳入其中,分别是: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研究团队、动力与储能电池研究团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团队、ITER相关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强磁场交叉研究团队、燃烧源重金属排放与颗粒物排放控制研究团队、神经和心血管保护药物开发研究团队、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研究团队、生物质能源研究团队、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研究团队、非传统安全研究团队。创新研究院的11个项目小组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研究方向辐射面太广,学科差异性太大,很难聚焦到一个共同点,不利于统筹和组织各种实验设施、器材,各团队间也难以达成实质性的信息分享,学者与自己原来所在学院的师生交流要多于和创新研究院其他团队的交流。交叉学科研究项目名义上归属于创新研究院,但是真正的研究其实又回到各个学院开展了。所以,创新研究院呈现出虚体化的倾向,是长期-虚体型的统筹协调、宏观管理组织。

独立型Ⅱ交叉学科组织以一个共同的主题容纳了多个交叉学科研究团队,这些团队的研究本身又有重叠、交叉的部分。如斯坦福大学BIO—X是生物学与医学交叉形成的研究组织集合,其中克拉克中心是最为突出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中心提供了显微镜、超速离心机等100多项实验设备,集合了文理学院生物学、化学系,工程学院,医学院的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形成不同的研究团队,共同探究生物设计、生物物理学、脑和行为、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生物医学成像、再生医学等领域,共同指向生物医学这一研究主题。这种独立的交叉学科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知识逻辑上来说交叉学科知识不好划归在某一个学科下,需要多个学科合作研究。第二,团队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学院,长期在交叉学科组织中工作,从事研究领域接壤或有所交叉的研究,共同的研究主题会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使研究团队成员的向心力从传统学院转向交叉学科组织,他们与交叉学科组织中同事的交流可能比自己原来学院的同事更密切。第三,虽然与原来学院仍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的存在更多是源于传统的学科分类和教学任务的承担,而在研究方面交叉学科组织才是他们长期工作的场所。所以,这样的新型组织一般不放在某一个学院中,而是完全独立,其内部由主任全权负责,并由执行委员会制定长期规划,科学领导理事会负责项目确定,顾问委员会负责与对外联络拓展,向上还有大学层面副教务长兼管理科研的主任来负责宏观领导。

三、对我国大学交叉学科组织发展的思考

我国大学交叉学科组织的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实验室,将交叉学科相关领域研究的设施、教师全部整合到一起,组成了多个交叉学科研究小组,开展长期工作。这属于实体-长期型、独立型Ⅱ的交叉学科组织,也是目前交叉学科组织成长切实有效的方式。二是大学层面建立的交叉学科研究院。大学把很多交叉学科研究团队都容纳进来,但学科方向分散,团队间难以交流,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虚体化的倾向,是独立型Ⅰ的交叉学科组织。三是零星的挂靠某一学院的虚体-临时型课题组。综上,结合我国特殊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交叉学科组织的路径如下:

一是发展基层的依附型交叉学科组织。如今大学中每个学院都有不少研究所,但主要是与二级学科或特色研究方向相对应,并不是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为什么我国大学很少有基层的交叉学科组织?这是源于我国大学第一层级学科组织的综合化程度较低,学科范围狭窄,大多是以一级学科划分的学院,有的甚至是以二级学科划分的学院,以学科群和学科门类划分的比较少。虽然有的大学在学院之上设置了虚体的学部一级,以促进学院之间的学科融合,但是学院才是实体的行政层级,老师难以突破学科组织的壁垒。因此,在学科划分极为狭窄的学院中怎么可能发展出交叉学科组织?只有改革大学传统学科组织,才能在学术组织的基层孕育出依附型的交叉学科组织。对于学院这一层级应尽快整合,使其汇聚更丰富的学科资源,形成如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等学科包容范围更广的组织;或者将关系密切的邻近学科整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组织,如化学与药学学院,历史与艺术学院等;还可将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整合成一个学院,如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多学科的交融有利于在学院的基层自然而然地产生实体、长期、依附型Ⅰ的交叉学科组织,并在组织上灵活地设置为研究所或新的系,既与其他关联学科保持密切联系,也尽可能地减少了大学一级和学院一级的管理幅度。另外,各学院还应该重视那些虚体-临时型课题组,给他们鼓励与资助。虽然他们一个课题结束后就解散,但是如果能在一个研究方向上多次汇集不同学院的学者从事研究,在学术积淀加深、成果累积增加后,这些虚体-临时型课题组的主干学科和主要研究人员所在的学院就可以逐渐将其正式化、长期化、实体化,最终形成归属于某一个学院又关联其他学院的依附型Ⅱ的交叉学科组织。

二是改造大学层面独立型的交叉学科组织。打破大学中现有的院系壁垒并不容易,所以当前很多交叉学科组织是直接由大学层面建立并协调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契机发展交叉学科组织是一举两得的有效举措,应该进一步挖掘实验室的潜力,与相关学院学科和研究生培养进行合作。对于独立的交叉学科研究院,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不少大学将数量众多、研究方向发散的研究团队统统纳入到交叉学科研究院,貌似力量壮大,其实却越加分散和虚化。这种情况如果不进行变革,只能停留在虚体-长期型组织阶段,促进学科融合的初衷将难以实现。因此,应该聚焦于共同主题,选择有关联的若干个研究团队,促进这些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的交流,并将共通的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集中大学各个传统学科积累的优势,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一个方向共同努力,迅速突破科研难题,产生创新成果,即从独立型Ⅰ转向独立型Ⅱ。另外,还应加大对于交叉学科团队的资金投入;聘请专职的研究人员;开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计划,让研究生在完成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开发交叉学科的课程,通过团队教学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融合,让这个组织从虚体型逐渐过渡为实体型。

注释:

①学部是本科生教育组织,研究科是研究生教育组织。研究生院重点化改革后,由研究科负责预算、人事、财政等事务。

②据笔者统计,哈佛文理学院37位学者分别来自:机体进化生物学系(5人),干细胞再生生物学系(4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4人),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12人),物理学系(2人),心理学系(10人),另外的学者来自哈佛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神经生物学、神经病学、神经科、眼科学者共8人,工学院4人,其他大学神经物理学邀请学者1人。

(责任编辑:赵淑梅)

On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

Xu Qiu

(Jiang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China)

Kinds of 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y can be classified entity-long term, entity-short term, virtual-long term and virtual-short term by essence and time limit, classified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by the relation with traditional 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In the future,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schools and departments of first layer to make it own more inner disciplines and develop dependen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rganization at department level or between two schools, and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which is administrated by university layer to make it more estimative and effective by focusing on the common theme.

universities; 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type; features

2015-04-27

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2YJC880126);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变革”(2011A055)。

胥秋(1981-),女,重庆人,教育学博士,江汉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G644.6

A

1005-5843(2016)01-0086-05

10.13980/j.cnki.xdjykx.2016.01.017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学者学院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海盗学院(12)
学者介绍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