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后处理在重症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心肺保护作用
2016-12-22陈德祥
陈德祥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3)
论著/心脏及血管病
缺血后处理在重症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心肺保护作用
陈德祥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3)
目的 分析研究缺血后处理对于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病人的心肺保护的功能。方法 选择在2014年9月到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的62名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手术,观察组病人在实施常规手术后,为病人提供缺血后处理措施。观察两组病人在进行手术后的临床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以其作为评价标准。结果 观察组病人在进行手术后,其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病人对比,观察组病人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病人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组病人要短于对照组病人,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的病人进行缺血后处理,可以有效的缓解病人心脏缺血再进行灌注时发生损伤,这对于实施手术治疗后的病人,能够保护其心肺。
缺血后处理;重症心脏瓣膜;心肺保护作用
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的病人,其心脏的病理变化已经发展到了较为严肃的地步,病人的CPB也就是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以及心肌血流阻断时间比较长,病人的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比较高[1~3]。所以,缓解病人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提升实施手术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预后,是保护其心肌的主要目标。在近几年,临床上对于缺血后处理的对病人心肌的保护功能逐渐引起重视,然而,在心脏外科中应用的有关文献比较少。本次研究中,经过对本院收治的62名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病人实施手术治疗的分析,探讨缺血后处理在病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对于其心肺保护的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4年9月到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的62名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有48例,女性病人有14例,年龄在2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5±2.5)岁,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1例。所选择的病人,全部都适合朱家麟以及褚衍林等提出的重症瓣膜病变指标的两项以上。两组病人在年龄以及性别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人在手术前都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病人全部都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常规瓣膜置换手术后,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缺血后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30秒,随后,再钳夹升主动脉30秒,这样就是一个处理周期。
1.3 血流动力学
本次研究通过颈静脉置Swan-Ganz导管与动脉导管,使用心电压力监测仪对病人的平均右心房压(MRAP)、以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等进行测定,采用热稀释方法,对病人的心排血量进行测定,同时依照程序计算病人的心脏指数(CI)以及体循环阻力(SVR)等。
1.4 观察标准
对病人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以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以后病人的心脏复跳状况、病人在手术后24小时其正性肌力药物计分以及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等进行观察。在本次研究中,对病人正性肌力药物计算公式为:多巴胺×1+多巴酚丁胺×1+米力农×15+肾上激素×100+去甲肾上腺素×100。
1.5 收集标本以及对记录进行检查
分别在进行术中体外循环前以及主动脉开放后的二、六以及二十四个小时里,收集病人的桡动脉血,对病人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肌钙蛋白I(eTn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改变等进行检测。本次研究中,使用比色发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病人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进行定量测定,标准值为0~25U/L;此外,本次研究采用放免法对病人的血浆肌钙蛋白I进行自动定量分析测定,其标准值应该为<0.1μg/L;使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对病人血浆的丙二醛进行测定,其标准值应为<4.2μmol/L;对于病人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方法,则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其标准值应为<20μU/L。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c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病人在进行手术后,其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病人对比,观察组病人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将两组病人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组病人要短于对照组病人,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对比
表2 两组临床标准的对比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把缺血后处理使用在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治疗中。选择在2014年9月到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的62名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手术,观察组病人在实施常规手术后,为病人提供为期三个周期的缺血后处理措施[4~8]。观察两组病人在进行手术后的临床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等评价标准。观察组病人在进行手术后,其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病人对比,观察组病人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病人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组病人要短于对照组病人,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评价标准发现,进行缺血后处理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缓解病人的心肌损伤,刺激病人的呼吸功能的修复,使病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进而证实了对于病人的心肺保护功能[9~10]。
结合上述,缺血后处理是修复病人全面血液在灌注前的措施,操作较为简单便捷、其可控性较强。为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的病人进行缺血后处理,可以有效的缓解病人心脏缺血再进行灌注时发生损伤,这对于实施手术治疗后的病人,能够保护其心肺。
[1] 王冲.缺血后处理在重症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心肺保护作用[D].复旦大学,2010.
[2] 王冲,陈志明,崔光浩等.缺血后处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2):92-95.
[3] 褚衍林,吴英渝,张长春等.重症心脏瓣膜替换175例报告[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1,20(3):139-141.
[4] 陈西梅.重症心脏瓣膜术后肾功能不全CRRT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468-469.
[5] 龙建平,熊为民,黄标通等.重症心脏瓣膜病人瓣膜置换72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583-1584,1587.
[6] 曹晓晴.优质护理在重症心脏瓣膜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57):215-215,221.
[7] 杨升平,杨文凯,胡乐如等.体外循环管理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4,(9):44-46.
[8] 李桂蓉.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护理[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学辑),2000,21(9):90-91.
[9] 杨升平,杨文凯,张平等.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J].江西医药,2005,40(z1):774-776.
[10]邹小明,刘鑫,李梅等.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外科治疗[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8):1691-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