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房的适应性、精细化设计
——国外保障房设计实践对我国住房的启示

2016-12-22刘汉懋

福建建筑 2016年11期
关键词:住宅住房空间

刘汉懋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福建南平 354300)



住房的适应性、精细化设计
——国外保障房设计实践对我国住房的启示

刘汉懋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福建南平 354300)

以国内保障房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保障房建设发展概况并归纳出社区及套型空间品质有待提升之处。文章通过对国外保障房设计实践项目的研究分析,提出街区多元素融合、套型的适应性、精细化设计与多元混居模式等设计理念。

适应性;精细化设计;多元融合;多元混居

0 引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出自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诗中大致描述了作者携家人客居四川成都期间,居住的茅屋因受秋风所破而遭受风吹雨淋的难忘经历,进而诗人为家人也为天下寒士抒发出了沉痛而深切的情怀:怎样方能得到千万间高大且敞亮的大屋?

由古至今,住房一直是从政府到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购房自然成为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整个社会持续不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逐步推行的房改政策,直至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大幅提升,各类居住建筑纷纷拔地而起,持续推行的住房体系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解决了很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困难,据官方统计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也保持稳定在30m2水平区间。

然而,国内保障房“量”的显著提升的同时,对“质”的把控却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无论是与国内商品化住房相比亦或是国外同类型的保障房品质相比。国内中低收入群体急需舒适度更好、居住空间品质更高的住房来满足与国家实力和自我需求相对应的住房条件。

1 国内保障房发展概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房改政策以来,经历了从探索萌芽期到转型过渡确立时期再到当下的逐步完善时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同时也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及设计经验:套型设计可以满足从一人居到多代居、多层建筑至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风格从传统中式跨越到各个大洋的异域风情;住房条件也完成了从人人“忧”居到户户“乐”居这一持续转变过程。而相比商品化住房,保障房建设从国家政府制定政策到如今全国范围大规模建设也只有短短不到10年时间,除一些设计单位主动参与的保障房设计竞赛或是类似方案评比外,国内大部分保障房还处于粗放化设计的实践探索时期。一些针对保障房的理论研究和优化实践设计大都集中于国内一二线大中城市内。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出:“住房不能再当作一种实用商品来看待了,必须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住宅具有灵活性,以便于适应社会要求的变化,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1]。”国内的保障房住户群体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偏低以及低收入、低保人群,以及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毕业生、青年创业人群中,由于收入、观念和生活现状等诸多因素所困,该群体住户对住房的需求不能等同于市场所出售商品房型,因按其特殊需求有针对的退出适应性的房型,所谓因地制宜也是因人而异。

在深入对中低收入及青年群体入户访谈并结合套型研究后,该群体住户普遍的使用评价反馈认为目前保障房居住空间品质有待提升,希望能进行更优化的设计。他们的需求集中在以下方面:

(1)从保障房选址、社区环境角度认为:

①一部分保障房社区选在了较偏僻的、且交通可达性较差的城市区域,住户进行日常活动、出行不便,夜晚僻静的住区也给住户带来较差的安全感;社区及周边配套设施严重匮乏,如社区缺少公共活动空间、没有绿化景观规划、生活市场或是超市离社区步行不可达等问题。

②住房模式千篇一律,楼宇设计没有地方特色,外立面设计、用色单一,住房应该表达本社区居民的一种凝聚力和生活态度。保障房这类带有特殊性色彩的保障类住宅更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让住在这里的居民找到一种社区归属感和安定感,让来自社会各个行业中低层的人群在此根植并投入到生活的建设中去。

(2)从套型空间设计的角度认为:

①据上述住房适应性理论,在套型空间设计时尽可能丰富每栋楼宇的套型结构。如可以通过增减楼栋单元靠末端的套型间数来优化其功能空间,以便适应不同的家庭成员数量的变化。

②进一步丰富套型空间结构,如拥有多间卧室的多房型或单间卧室的一房型空间,可通过预设好的轻质隔断类结构,分割出潜在的临时功能空间(客房、办公空间等),激活住房潜在的、可开发的空间,提高居住舒适性和灵活性。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广大员工,企业员工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当然,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对员工管理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人们逐渐有了全新的认识。当前社会,很多企业都十分关心企业客户的满意度。随着整个市场竞争活动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完善的经营理念并非只有外部因素。因此,企业经营者不仅需要关注外部环境的要求,还需要关注客户与企业内部的员工管理活动,探索适合当前企业经营的新道路。

(3)从套内空间设计的角度认为:

①起居空间:起居室是家庭成员集体活动较多且高度集中的空间,因而起居室处于整套房型的核心功能区域。然而保障房面积的制约性,需要该空间承担更多的使用功能,即其功能的复合性,必要时需融入就餐、学习亦或是临时客房等可能性。

②卧室空间:该空间特点则是需要长时间使用,即睡眠活动。不仅要求较好的采光通风,在设计时还需考虑更多的活动功能,如办公学习区域、婴幼儿合住空间以及合理的收纳存储空间。

③厨房和餐厅空间:同样是基于保障房面积限制,大多套型的厨房或是餐厅空间非常狭小紧凑,一些厨房同时容纳2人备餐操作较为困难;一些餐厅也只能勉强提供就餐,就餐行为也需小心翼翼。因此,需考虑备餐和就餐活动可能的空间统一,如增加备餐空间面积,起居和就餐空间共同进行;不常做饭或是少油烟住户,可考虑开放式厨房设计,增强空间视野开阔感。

④卫生间:需做好干、湿两个独立空间的布局,必要时考虑增加储藏收纳空间。

⑤存储、杂物空间:根据套内不同空间性质,细化其存储功能,如卧室、厨房可设计吊顶储物功能,房间边角空间、阳台空间等设置壁柜等。

2 国外保障房适应性、精细化设计实践

2.1 街区、场馆和住宅——街区多元融合的居住建筑

位于法国的巴黎廊街公寓,设计者突发奇想地将公共住房修筑于一社区体育馆之上,目的是为了给城市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的社区基础设施,让他们也能同样享有城市的活动空间。一般大多数保障房楼宇都会选在城市中较为偏僻的市郊或郊区,亦或是偶尔配套在市区附属于商品类住宅修建,但是该住宅充分考虑到低收入群体的城市归属感,考虑到其工作、购物、娱乐等日常活动的便捷可达性,因此将住宅大胆尝试修筑于市区一历史街区内,三面紧邻街区,东立面临城市干道,如图1所示。体量巨大的体育场馆沿街立面及之上,包裹着一套套开放也兼顾私密性的住宅空间。

除去个别套型,大部分住宅都紧密地排列在场馆两侧沿街立面之上,整个建筑廊道框架系统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了立体交织的复杂空间层次。廊道系统向两侧持续延伸出20余米,也起到承载每个单元套型的功能。建筑首层空间大都安排为人、车流入户空间及物品储物空间。会让每一位住户惊喜的是每个套型单元都享有单独设计过的阳台空间,每间大小不一,且可以保证每个阳台都享有最好的采光。在享有良好光照的同时,住户也不必担心隐私活动受到干扰,整体建筑立面都设有木质遮阳格栅及穿孔金属网格板,这一设计也保证了最佳的室内通风环境。穿孔金属网格板同样也保证了位于首层空间的运动场所私密性,如图2所示。

设计中花园、廊道及开放式的交通流线仿佛让人们置身于我国经典的游园空间,步移景异,每一个转角处都有设计者精心雕琢过的景观空间。入户花园设计也将邻里关系进一步升华,居民可以在建筑内部随心随地交流,小孩子在家门口的“小世界”中嬉戏追逐,这样的人性化关怀设计不仅联络了同一社区里人与人间的情感友谊即“社区归属感”,同时也巩固了社区的安全性保障。

此住房项目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保障房的设计方式,它将街区、运动场馆及住宅3个重要生活元素从一开始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廊道、垂直交通空间以及半开放式的阳台和入户花园等连接手法串联,展现了一个饶有生机和良好社区体验感的住宅类建筑,是一种很好的公共性住宅典范。

2.2 人性化需求——套内空间适应性与精细化设计

日本的保障房称为公营住房以及公团住房,和我国保障房相似,其公营住房是用于出租于中低收入群体或是普通大众人群;而公团住房模式相对更加开放,该住房具有一定的政府资助福利性住房,住户还可以拥有部分住房产权。当代日本住宅设计的成果理念和手法均出自于早起的公营和公团住宅,该住房虽都为政府行为,提供给大众百姓的优惠政策住宅,但其住房品质、内部空间功能设计或是室内装修风格等配套设施并不比市售的商品化住房低。截然相反,公营公团住房的整体设计风格和手法概念都远远超越了当下所售的各类住宅,走在了住宅建筑设计的前沿,还成为了众多其他类住房纷纷模仿的模板。

公营和公团住宅为各国住房所竞相学习的是其住房的适应性与精细化空间设计。每一户套型均采用“标准化”设计方式:以非特定的大多数居住者为对象的前提条件下,以“家庭”为单元,根据共同的居住方式和居住要求,以类型化的方法设计出一系列的住宅平面类型,在这些类型系列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标准化平面,通过重叠复制的方式建设集合住宅[2]。

(1)精细化的存储空间设计

由于日本岛国的土地制约、部分大城市人口扎堆聚集,再加之该类住房本身空间较为紧凑节约,套型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套内空间如何最大化地增加储物空间来满足每户家庭的需求。房间中任何一处空间都被人性化充分利用,如图3所示,入户空间整体化的衣帽柜与鞋柜设计、厨房空间的吊顶柜与操作台的储藏柜、起居室内的电视墙柜、卧室中一体化设计的落地衣帽橱、甚至房间中随意一转角处的壁柜等都被最大化地合理利用,节约了储藏空间的同时,家庭的美观度和整洁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2)整体厨房和卫生间设计

套内卫生间空间真正做到了干、湿活动分离设计,这样卫生间的整体洁净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得到保证,且基础设备一应俱全,入住时即可直接使用,不需要再进行二次装修活动;同样,厨房空间也是预先按照住户生活习惯,将厨卫这一容易造成套内空间污染的空间尽可能紧邻设计,如图4所示,一体化的厨房设计,包括橱柜、操作台面,甚至预留好电器的摆放位置。

(3)家庭适应性的布局模式与人性化方案

日本住宅多采用框架结构,室内较少承重墙,轻质的隔墙、推拉门和壁柜等储物空间相结合设置[3],是日本住宅设计的一大特色。该空间结构模式给空间的适应性带来了很多变化,如卧室空间可灵活布局来适应家庭人口数量变化;厨房、餐厅及起居室空间可随意结合布局,来增加空间的使用效率等。灵活可调整的套内空间也可适应不同家庭结构的群体。1988 年日本住宅公团提出个性平面设计(Character Plan),其概念是从注重人际交往、居住空间、居住生活3个主轴引伸出生活概念,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特殊平面的设计,例如高龄者住宅、两代居、单身贵族都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和功能的要求[4]。

2.3 来自居民的呼声——多元混居模式的提出

上文所述自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我国住房体系逐步不断变革出新,住房体系也由之前单一的住房分配模式朝向更加多元的商品化住房进一步丰富细分。住房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社会发展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收入群体分片、分区的被动式“居住隔离”现象。市场逐渐呈现的多元化,出现不同收入人群居住分异的现象,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包括社会阶层分化,如封闭商品房小区带来同质人均居住集中;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如高收入人群占有更多环境景观资源;加剧城市病蔓延,如旧城“空心化“,加剧城市通勤压力;以及影响城市功能合理布局,一些项目受市场消费人群影响不能布置在相对合理的区域等等[5]。

不仅是国内,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大中城市里,这种城市阶层分化而居现象同样不可避免,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面临已久并难以根除的社会现象问题。国外公共住房体系类似于我国保障房,由政府统一开发并分配管理,出租给低收入人群。但也是低收入人群的群聚和群居现象,再加之国外移民、种族等问题,导致该住区贫困人群扎堆严重、生活环境恶化、失业率升高等状况层出不穷,进而无形的增加了犯罪率和社会不稳定和谐因素。

总结国外经验实践经验,住房规划中的“局部集中,广泛分散”是一种成功的住宅建筑规划手段,可以有效促进多元混居住房模式在城市中的生根发芽。混合居住的思想起源于英国产业革命初期,主要是应对工业化城市的过渡拥挤、住房和必要服务的短缺以及阶层隔离的加剧[6]。在城市用地中可将住房分散布局建设,并在规划好的每一住房地块中集中建设公共住房。这样人人皆可共享城市资源的同时也增进了不同阶层居民的文化交流与学习机会,促使社区多元化发展。如图5所展示的为新加坡一楼盘开放状况,包括中高档、中档及中低档(保障性公共住房)共18栋住宅楼其中规划建设保障性公共房共5栋。公共住房约占整个小区住房数量的27%,公共住房和中档住房以小户型和中小户型为主,居住密度也相对较高,除此之外整个小区不同档次住房外观并无特殊差异,所有材质、设计手法和理念均一致。所有住户都可共享社区内的景观花园设计、基础设施及幼儿托辅等空间。

3 结语

本文对国内保障房设计不足之处梳理总结,并结合国外保障房实践优秀案例研究:住房选址于街区的多元融合、套内空间可适应性与精细化设计、多元混居模式的提出等项目实践进行总结,希望国外优秀的人居案例模式能给国内住房建设提供思路与启示。

[1] 吴良镛. 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彰国社. 集合住宅实用设计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2-104.

[3] 周燕珉. 住宅精细化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14.

[4] 胡惠琴. 集合住宅的理论探索[J]. 建筑学报,2004(10):12-17.

[5] 严爱琼. 基于多元居住模式的重庆大型聚居区规划探索[J]. 城市发展研究,2013(07): 1-4.

[6] 孙斌栋. 美国混合居住政策及其效应的研究述评——兼论对我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规划建设的启示[J]. 建筑学报,2009(01):91-97.

图 片 来 源

图1 网络http://photo.zhulong.com/proj/detail135691.html)

图2 网络http://photo.zhulong.com/proj/detail135691.html)

图3 网络http://image.baidu.com)

图4 网络http://image.baidu.com)

图5 作者整理自绘及网络http://www.gooood.hk/the-minton-by-dp-architects.htm)

Adaptability, fine design of housing—— foreign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housing affordable housing design practice

LIUHanmao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Wuyi University,Nanping 354300 )

Based on the domestic hous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paper induces the affordable housing community through analysis of foreign housing design practice project , and argues that there is a bigger space to improve quality, puts forward block multielement integration, model’s adaptability, fine design and multivariate mixed mode such as design concept.

Adaptability; Fine design; Multielement integration; Multivariate mixed

刘汉懋(1987.11- ),男,助教。

E-mail:liuhanmao@qq.com

2016-08-04

TU2

A

1004-6135(2016)11-0010-04

猜你喜欢

住宅住房空间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Jaffa住宅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住房保障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