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滴水中的太阳

2016-12-21顾岭寅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错漏小棒预设

顾岭寅

引子:

某天,看到路边“洗车十元”的牌子,笔者便按指示把车开到那家位置偏僻,店面简陋的洗车行,并从心底对这家店的“生命力”表示怀疑。

然而面对洗后光亮如新的车子,笔者对这家店的印象已有所改观,可店主却亲自用吸尘器将车子前前后后吸了个遍,遇到不干净地方,还拿来清洁剂和毛巾擦拭几下,甚至连车上的划痕也打磨了一遍。正当付完钱准备走人时,店主又笑着从一旁取来一块垫子,放在车门边,示意可以上车。笔者这才明白店主的一番好意,因为车旁全是污水,让笔者踩着垫子上车,不至于弄脏刚洗干净的车子。

笔者对这家小店的感觉起了变化,店主用几个小小的洗车细节俘虏了笔者,笔者决定下次洗车还来这个地方。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笔者找到了这家店生存下去的答案,那么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滴水、一片枯叶又在哪里呢?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我们必须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关注那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细节。

一、捕捉细节。亮点成就美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场景一:

这是一节《认识立体图形》的课,在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带来的各种物体(立体图形)进行分类时,有几位学生把牙膏盒、魔方等放在桌上,手里却紧紧地握着乒乓球、弹珠等,从他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到着急——想放又不敢放的着急。我轻声问道:“你们怎么了?”“老师,我怕球跑了!”其中一个学生羞答答地答道。于是,我追问了一句:它是怎么跑的?

(学生的心情从紧张中顿时受到了安慰,大胆地放手试起来)

生:乱跑的。

(学生还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证明给大家看)

师:真棒!还有谁会跑?

生:圆柱。但它不会乱跑,比较听话地跑。(前后或左右跑)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为什么不做成球体?

学生哈哈大笑,畅所欲言。

空间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场景中学生“抓球不敢放下”的现象,给课堂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带来了生机。切入自然,学生都有“不敢放下,球会跑”的同感,“那放手时球怎么跑”完全是学生一种自主行为,一种需要所触动的探究学习。教师关注课堂随机生成的细节,还学生学习的主权,改变了“看、摸、滚”的教学预设,师生携手绽放了课堂的美丽。

在这里,笔者的选择是: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焕发不曾预料的精彩。

二、关注细节。错漏亦成荫

教学中烦人的“事故”,也可变成动人的“故事”。尤其当“事故”发生,教学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学中随机折射出的就是教师的智慧,教师要善于在“事故现场”关注“事故细节”,在细节中寻求创造、读出渴望。

场景二:

启发源自胡海辉老师的“小棒被打翻以后”,他是这样描述的:

那是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课前,我精心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组不同的小棒,试图让每个小组在摆出的三角形中能够出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不同情况,进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把一大堆小棒拿往教室的途中,一位学生把我盛小棒的盒子给打翻了,原本三根一组的小棒彻底打乱了,我的教学方案在小棒落地的一刹那也同时被打乱了。不得已,我改变了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自行选择长短不一的小棒摆三角形,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并讨论得出了三角形的概念。

课后他这样反思:因为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小棒、自主拼摆三角形,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由于有了这些不同的结果,促成了学生的讨论和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白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可以说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和解决问题的锤炼。

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漏,那是正常现象。教师不要害怕错漏,更不要将错漏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要利用“错漏”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注错漏中的细节,进行引导点拨,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漏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让错漏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在这里,笔者的选择是:坦然面对,关注学生错漏中的细节,让错漏也能“柳树成荫”。

三、发现细节。兴趣促动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学生的兴趣是什么?不正是我们在预设情境时,所需要关注的细节吗?

场景三:

在执教《平均分》的课前,发现学生比较热衷于一种魔法牌的游戏,几乎人手一副,所以在情境导入的预设上,笔者做了这样的安排:

师:昨天数学课结束的时候,我们已经评出了表现最佳的一个四人小组(其实在昨天的课堂结束时,我已经在为今天的情境导入做准备了),现在我就要对这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奖励,边说我边拿出一叠魔法牌(12张)。你们说我该怎么分给他们啊!

生:要公平点,4个人每个人都分的一样(数量)。

师:你的想法很公平,也说得很好,接下来请大家一块动动脑筋,怎么样分才算公平,可以用画图,或者你手中的实物(指他们自己拥有的魔法牌)进行操作。当然今天课堂表现最好的小组也将得到同样的奖励。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分得非常公平,保证了每位同学获得的卡片数量同样多。像这样的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作“平均分”。

也许这个导人,并不新颖独特,也不能出奇制胜,但却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再加上通过课堂表现,可以得到自己最迫切想要得到的东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获得了激发,课堂导入获得了成功。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题材?这个问题很多教师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来自学生现实生活的都是好的。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忽视了最主要的问题——学生对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虽然熟悉但却不一定感兴趣。而他们感兴趣的往往就是老师不让他们玩的那些“旁门左道”,但是如果有心走进学生的世界,细心关注学生们的游乐事物,往往可以将它们为我所用,起到无可替代的效果。

在这里,笔者的选择是:站在学生角度,关注选择学习材料、创设教学情景的细节,以他们的眼光去选择教学题材。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课堂中的“每一滴水、每一片枯叶”,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绽放出如太阳般绚丽的光芒。

猜你喜欢

错漏小棒预设
数字化防错漏装技术应用研究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浅析数学课堂教师追问的艺术
巧移小棒
1∶10 000 DLG质量检查及质量评定方法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