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用,从课内走向课外

2016-12-21朱雪婷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读后感语言文字课外

朱雪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任务。课内的阅读教学要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外阅读也要有方法,只有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走向课外,才能帮助学生达到运用语言文字的最强效果。

一、阅读教学巧设计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有些字词优美,有些结构清晰,有些是名家名作,值得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捕捉学生真实的感受,拓展写的空间,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抛砖引玉——学会“仿”

小学阶段正是语文打基础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1.句式的仿写

如《珍珠鸟》中写到“我”与珍珠鸟逐步信赖的过程,用到了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起先……渐渐地……后来”。在教学时,教师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同时去感悟“按照事情先后顺序”的写作方法,而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故事,于是学生有写“给小狗洗澡”的画面,有写“给小兔子喂食”的情景……在学生们的文章中,既看到了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又看到了很多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2.结构的仿写

如《莫高窟》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围绕一处景物,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结构描写了彩塑和壁画的精美。这种写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如何把一处景物写具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课文这个“例子”弄清楚,学生对这些写法有了充分理解后,就可以进行仿写练笔。恰巧学生们秋游时参观了无锡惠山泥人博物馆,看到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泥人作品。于是,结合这一契机,想学生们运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进行仿写,写出来的泥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二)开拓思维——发挥想象

研读教材后会发现,很多课文留下了情节空白,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有些地方写得很简练,这就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想象补白,或者续写故事,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作用。

1.想象补白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写道:“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写得比较概括,是一个很好的情节补白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学生们会从老人、孩子、妇女、男人等多角度去想象,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故事续编

如《狐狸和乌鸦》结尾有一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这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以“肉被骗走之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他们大胆地想象,创作了很多有趣又富有深意的文章。

二、课外阅读有章法

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语用能力,得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一)培养批注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阅读批注时,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相关的作用,如“﹋(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____?(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等。

学会了用各种符号做简单的批注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将自己阅读文字材料的某些语句、某段话,或对某篇文章的感想、体会批注出来。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锤炼了语言文字,做到了对语言文字的品析。

(二)撰写读后感,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在撰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告诉学生“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就常常会从文中的人或事中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所经历过的事。在撰写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内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课外阅读与活动勾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相勾连,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学完课文《三顾茅庐》后,孩子们对课文中涉及的人物及《三国演义》中的内容了解比较粗浅,就接着阅读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易于理解,不觉得枯燥,我们特别推荐了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书中有色彩鲜明的插图,“麻辣”新鲜的点评,从青少年角度出发的改编,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著。于是,阅读《三国演义》成了学生每天必做的事。为了能深入了解《三国》,我们又给学生创设了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读《三国》,了解故事内容

我们利用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每天交流故事内容和阅读感受,期望在这样的反馈活动中,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以便及时评价,也给学生创设这样的舞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三国》,研究故事内容

《三国演义》读了一阶段以后,我们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内容寻找研究点,组织开展研究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每个小队选择了一个研究点,如兵器、战马、计谋、人物,他们或图画介绍,或出示实物,或制作PPT,通过生生互动,有趣的猜谜游戏等小队自创活动,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书中的语言文字有了进一步的剖析。

(三)演《三国》,内化故事内容

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后,学生们了解了独幕剧的特点,由此也开展了创编剧本的活动。以三国故事为载体,学生们仿照着《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编写形式,创作了每班各具特色的表演剧本。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本剧的表演,我们在全班成立了工作组:剧本编写组、道具制作组、演员排练组,并利用QQ平台设置工作讨论组,学生们每天利用回家时间在组里讨论剧本编写情况、道具制作情况、演员分配情况,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将一个个故事逼真呈现。一个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三国人物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使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向其他学科,整体综合,接受了优秀文化的陶冶和熏陶。

总之,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要立足文本,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深入挖掘文本的价值,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把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到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同时将课内所学的方法引用到课外,加强课内外的融通,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小学语文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读后感语言文字课外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