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即是尊重
2016-12-21张勇
张勇
生活中常见一种现象,有的人花了钱就成了“上帝”,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去吃饭,横挑鼻子竖挑眼;去买东西,把店员吆来喝去;去坐飞机,动辄就要投诉。
花钱,是一种行为,从精神上讲或者也是一种快乐。花钱总会得到某种服务,即便是慈善捐款,你也能得到尊敬与掌声。这还不够吗?非要在花钱之前刁难一下别人,难为一下别人,或者在花钱的过程中,鄙视一下别人,委屈一下别人——有时,别人也要接受,很无奈,却没有选择,因为竞争的确很激烈,他也要吃饭。但是,你赢不到他的尊重,因为你没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去尊重人家。他甚至会在拿到你的钱出门后狠狠地吐一口唾沫,表示对你的不满。
有很多人,利用职权或者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刁难,甚至欺骗别人,以此来寻求某种利益,或者满足自己的畸形心态。在这些人的作祟下,导致我们的生活很不愉快,我们的工作有时候很难正常开展。这时候我们就要有“平等”的心态。什么是平等的心态,就是要从根本上认识自己、认识工作的本质。大家都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只是分工不同、职位不同。每个人的能力可能有差异,但彼此之间平等沟通、交流、合作的权利是没有差异的。那些盛气凌人的人、那些居高临下的人,他们摆出那副样子,目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从你身上找到“炫耀”的乐趣,这是一种恶趣味;另一个则是谋取一些其他的见不得光的利益,这叫“以权谋私”。
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往往和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在传统社会,儿童存活率低,所以女人在她成年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在怀孕——生育——哺乳的状态。因此,几乎在所有的传统社会中,女人的社会地位都很低,都受到男人掌握的政权和家族制度的歧视。而且由于养育小孩子大多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女人只好把这股怨气发在小孩子身上,导致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是父母和家庭的爱,而是母亲的哭泣和怒火,父亲的轻蔑和忽视。在成长中得不到尊严的小孩子,长大之后也很容易用压迫别人的方式去寻求尊严。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整个社会会变成一个不知尊严为何物、具有多重压迫的等级牢笼。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都会惊讶于美国孩子对父母直呼其名。这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就是到今天,中国人都无法接受这一点。托克维尔在美国大陆旅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平等观念在美国深入人心。美国后来的经济奇迹,不能不说和这种平等观念息息相关。很多中国人在和欧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对方身上带来的那种自信、自我负责和界限感。实际上这三者是一种东西。正因为你有自信,所以你有信心为自己负责。正因为你为自己负责,别人也为他自己负责,所以你和别人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人际界限。
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被教育者,把被教育者当作一个平等的人。这意味着教会他自我的尊严以及对别人的尊重。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小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小孩子只是知道的比较少,难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已。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他们在人格上低人一等,则是犯了大错误。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别以为单单把小孩子喂大,他就会感激你。小孩子不仅需要营养,也需要被尊重和自我实现。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一篇文章里讲了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北京首都机场,在候客厅龙永图看见一大群人在围着一个人点头哈腰,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某个县的县委书记要出国考察,一大帮县领导赶来送行;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欧洲一次国际会议上,会后大家三五一团闲聊,龙永图正独自一个人闲坐着,这时走过来一位头发全白的老太太和他寒暄起来,老太太走后龙永图向周围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位老太太就是荷兰女王。女王没有一脸高高在上的傲气,没有一帮奴才前后簇拥,因为人家始终意识到“自己首先是公民社会里的一个公民,然后才是一位女王”。
尊重不是说在嘴上的唯唯诺诺,而是体现在行动中的一视同仁,从这个意义上,平等即是尊重。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