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设计艺术基础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2016-12-21

关键词:农业院校基础艺术

陈 岩

高等农业院校设计艺术基础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陈岩

作为高等农业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已发展多年,其形式在当下社会需求中不断变化,设计思维也不断丰富。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调整与改革,农业院校设计专业以培养通识人才为基本理念,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在设计艺术基础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原本僵化的教学定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农业院校设计艺术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建设带来良好的铺垫,也为学科更高层次的研究打好基础,推动设计教育创新发展。

设计艺术 基础教学 创新性研究

伴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设计艺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也在不断变化。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在近十几年间相继开设了设计专业。作为高等教育学科,一方面我们在不断更新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跨学科建设优势。设计艺术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设计创新激发人的创造力,使受教育者感知设计过程,梳理设计文脉,构建起当下具有价值的设计内容。科技与生产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与文明的象征。这些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设计,作为设计艺术教育者应该需要不断思考,设计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设计又如何营造文化氛围,同时还需要站在培养人才的角度,认真审视当前的设计基础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艺术设计,在农业院校也相继设立。据统计,至2015年以来,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各类高校就有1000多所,艺术设计专业也将随着社会对其需求的日益增长而逐年扩大。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院校的自身优势,突出自己的特点,树立起自有特色的设计艺术专业。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营建更符合艺术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的结构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设计艺术专业健康有序长远的发展。

一、农业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已告别金字塔式的层层选拔的模式,现正处于转型为“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农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连年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扩招增幅与教育投入远不成正比,使得农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然而要想提高就业率,就需要我们大力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理论与实践要并行,强化基础的教学环节,市场需要的是创新型设计人才,然而急功近利缺乏深入研究性的设计也似乎能应对表面问题。农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有些院校对此专业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教育科研的力度不够,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往往被作为边缘化专业,这有悖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目标;再加上学科专业结构与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教学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研讨也少之又少,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划不充实,不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此外,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而导致师资力量薄弱,出现了学生与教师分配不均衡、资料缺乏、实习场地空白等一系列问题。办学条件的硬件软件都配置过低,使得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专业性院校。

二、农业院校设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院校设计基础教学在发展过程中,课程多以写实绘画为主,以人物、风景和静物为描绘对象的设计基础教育。将素描和色彩表现作为设计教育的基本训练,这种形式在今天大部分高等院校仍然存在。写生、临摹成为设计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强调模仿,弱化了学生对现实世界观察探究和分析理解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设计思路。此外,三大构成也被普遍作为各门类设计的基础课程,但肤浅的理解往往造成了设计基础教育的贻误。三大构成基础课程虽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学生常常按部就班地依葫芦画瓢,无法深入理解设计原理,不能将其与专业课程很好地衔接。再者,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环境,部分传统艺术教育缺失,学生一味追求设计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大多数以构成设计、图案设计为内容的基础课程仅仅停留在“为讲授而讲授”的层面,缺少分析、发现和创造的成分。

设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已被确认,但相对应的设计基础教学研究和设计基础理论研究甚少,多数学生重视技法表现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对设计本源的思考,更缺乏系统的设计方法论。很多基础课程很难给学生提供创新实验的条件,难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其一,设计基础教育应以实用、创新为前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首先值得研究。其二,设计与当下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设计专业的文化属性需与自身环境相结合。其三,要高度重视人才的素质培养,注重现实性和前瞻性的设计基础教育。

三、农业院校设计基础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现有设计基础教学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多元化的设计教学需求,思想单一的技能训练无法适应这样一个信息多变的时代。现代设计在创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着精神世界。当今的设计创意正在模糊着艺术和商业的界限,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范围,设计均成了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柱产业。因此从事设计教育应不断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设计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应如何奠定设计发展动向;设计基础理论又应如何承担设计发展责任,如何推动设计教学提高。

1、加强课程内容设置,建立课程知识体系

农业院校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建立在科学的范畴上,具备清晰性、生动性和通识性。清晰性即专业课题的目的、要求、内容与方法应明确化、具体化。同时课题的设置要避免僵化和教条,规范和制约应灵活、可变通;生动性即应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和创作的热情,从而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表现和创作中去;通识性就是通过训练找到设计方法和规律的运用,使得设计基础课程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单一专业范围之内,而可以在综合知识中得以扩展,建立通识教学法,运用于不同专业领域,例如在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都可以进行通识教学,形成系统化和联系性。例如在基础素描教学中,打破常规性绘画的表现形式,将传统的绘画语言与农业院校的设计专业相结合,突破素描形式,首先分步骤进行素描教学。第一阶段进行素描形态的结构学习(图1),对物体的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与掌握,使得学生充分理解不同物体的造型、质感、空间等。第二阶段通过提供学生一张或几张黑白场景照片(图2),让学生将这些照片通过素描的形式与点线面的构成相结合,画出一张完整的素描作品。第三阶段通过以上的训练提高后逐步进行场景变换(图3),进而抽象表现出物体与设计形态的构成。这种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逐步提高学生们的绘画表现能力,另外一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设计创作思维。

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设计学科基础教学,我们还需要明确定位和目标,一方面立足自身优势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创新改革建设。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按照艺术学科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进行,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将文字内容以实际形式展现出来,用设计图稿或模型来表现。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创作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从而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参与进来,提高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将自己对设计基础的理解表达出来。基础教学的表现方式应是多样的,无论是平面的写实内容,还是立体的抽象内容都可以自由发挥。同时在教学中还更需要从实际出发,设计类学生毕业后将要面对商业社会,在以人为本进行设计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要将设计基础训练与实际的设计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多去实践和表达,培养对设计的综合认知能力。要改变二元的思考方式,形成多元的探索精神,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独创见解,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建立工作室制度,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是设计艺术的本质和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设计学科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得以成立的。德国包豪斯学院作为现代主义设计兴起的标志,便对设计实践尤为重视。设计教育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学生的创新力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发展,单纯通过课堂理论知识传授是远远不能达到设计学科的要求的,因此农业院校在设计基础课程创新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动手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设计艺术专业在此实践过程中应建立工坊或工作室制度,它们是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在工坊中,学生可以进行不同工种的学习,例如通过对木作的学习(图4),掌握木材的制作过程,了解不同木材的属性,学会相应的喷涂和表面装饰,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室内设计课程和家具设计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动手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突出创造性,走向社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再例如,学生可以在工作室中根据教师所研究的课题开展内容研究(图5),跟随教师实地调研、分析,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构建系统的设计知识结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从实践中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建立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提高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强化对事物的创新与探究以及视觉表现,端正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坚持勇于提问的质疑精神,提高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能力。

农业院校的工作室与工坊(图6)打破学生在教室单一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创新思维开发为基础的设计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灵活多变,让教室与外界的界限逐渐淡化。同时教师在工作室和工坊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关心学生的求新意识,使这种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潜在的实践方式,不断摆脱模仿与拿来主义的痕迹。学生在一线进行创作时,要在课下积极准备才有收获。这也就形成课上课下互补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的过程,延展了学习的范畴,通过实践对设计基础中的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能有清晰的认识和运用,从而达到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

3、加强基础教学改革,突出优势学科特色

作为农业院校设计基础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功能、美学、经济、科技、环境、市场等内容的分析、判断、综合、预测等能力,了解与熟知现代艺术与设计,加强以思维开发为创造性的基础课程,开启学生个性化的心智。从设计角度出发构思训练,建立具有观察表现的探究式教学,增强情感化形式手法以及对材料掌控等诸多方面的延展学习,并将基础课程建成以单元内容赋予视觉化、形象化为基础的教学体系。

设计基础课程需要和农业院校设计相关专业结合,突出专业基础特色,例如园林设计、城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目前许多高校在开设设计基础课程过程中,形式大同小异、内容几乎近似。这种不分专业的基础教学必然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盲目性,不能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很好的衔接,与设计教学原本的意义背道而驰。农业院校首先要通过改变这种模式更新观念,加强设计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探讨,充分了解并掌握设计行业最新领域的研究内容,依据设计市场需要不断更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将构成、空间、设计初步等课程多样化展现(图7),突出由图形到图像表现,由具象到抽象表现,由平面到立体表现,培养农业院校设计学科学生们的总结、归纳、分析、建构能力,如将一些绘画名作通过构成的形式表现(图8),重新安排场景,展示颜色的运用与变化。另外加大国内外院校考察,知晓同类院校在基础教学中的改革内容,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专业优势。教师尽可能不要将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保持客观性教学,提供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保持学生思维的差异,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4、引入外部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校外的企业、设计机构和高校合作,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很好的交流模式,是知识理论与实践锻炼的有效结合,也是对高校基础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撑。设计基础课程应推行“部分离开教室,实行课外教学”,把设计艺术教育和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实践课程来进行专业课题和社会调研,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联系优秀的设计公司与设计师,运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将校外的知识引入课堂中,开展跨学科不同专业合作,不但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而且能带来实际效应。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优秀特色,例如对木材加工,可以和家具设计等企业沟通联系与合作,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到一线去了解掌握实际的加工技术,这样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了解生产线,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进行设计(图9)。在开展合作项目的时候,可以把实际项目内容,融入教学环节当中,明确课程目的和培养目标,并邀请知名设计师为学生讲解前沿的设计信息,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与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交流与实习机会,参与到设计任务当中,使学生亲身体验设计项目的流程和方法,依据标准来巩固自身的设计方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小结

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其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学科构建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这一环节,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因此,农业院校应坚持以自身特色为主的多渠道化教学;用新知识来构架专业领域;用前沿的学术信息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用综合的教学方法来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构架符合农业院校设计艺术发展的教学体系。

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将对现代设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设计基础教育正在向跨学科、多元化的角度发展,向综合性“大设计”基础教育转化。不断更新教学和实践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营造人文环境,以及不断完善与提高教学手法都是推动高等农业院校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使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不断提高才是高校设计教学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

[1] 杜大凯,杭间.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杨.高校设计基础教育改革的展望.北京: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3] 杭间.原乡·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 保罗·克利.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 周至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基础教学作品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陈岩,河南农业大学讲师)

2014河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基础艺术
“不等式”基础巩固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整式”基础巩固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纸的艺术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