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滨水型乡村水环境设计初探——以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长沙社区为例
2016-12-21柳建华
柳建华
“美丽乡村”建设中滨水型乡村水环境设计初探——以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长沙社区为例
柳建华
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建设和发展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并且一直受到社会关注。尤其是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存在空心化与老龄化的问题,还深受文化遗产空间丧失等问题的威胁。针对以上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围绕乡村环境形象、人居环境、空间重构等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策略和指导。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长沙社区所属的两个自然村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正是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本项目通过分析长沙社区两个自然村和水的关系,阐述其水文化的特征及功能,并从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和乡土文化景观两个方面探析长沙社区以水为背景的乡村环境建设。
滨水型乡村 美丽乡村 水环境设计 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长沙社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美丽乡村”这一奋斗目标,最早出现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在那之后,“美丽乡村”这个概念成了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的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建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议》还提出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理念,号召相关部门和阶层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和乡村手工艺等等,并使得这些产业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苏州的乡村,有着深厚的吴文化底蕴,尤其是太湖流域的很多村落都是吴地乡愁的源泉。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市政府与各级乡镇政府都认识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并在新的建设中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力求深做资源文章,大打环境牌。但是,由于对自然资源以及文化传承的研究缺乏,导致以往的规划建设并没能发挥苏州的乡村资源优势。因此使在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开始之时,深入研究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具有了重要且紧迫的价值。针对目前的状况,《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1-2030)》围绕着转型发展先导区、文化休闲度假区、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加强特色、资源引导,加密景观、慢行引导,保障生态、公共优先,优化产业、旅游优先,政府主导、居民主体,政策支撑、近远结合”六大发展策略。
由此可见,依据《苏州市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目标》,为了在本区域形成山水资源保育优良、历史文化特色彰显、村民生活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在于探索在当代美丽乡村建设下苏州太湖山水乡居文化需要传承的内容。具体而言,对苏州区域太湖的滨水乡村来说,就是以“显山”、“亲水”为目标,取材苏州地区特有的山水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以求充分发挥湖泊型山水相依的特色优势。
二、滨水型乡村环境解读
传统村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人虽然对村镇的形象与环境没有特别规定,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观、环境观,尤其是风水观,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中国式村镇的理想模式:后有高山依靠,前有流水环抱,左右有葱茏山林护卫。整个村镇地貌平坦开阔,水口紧锁。
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中国人古老的传统习俗中一直有“水为财”的说法,风水学中也同样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甚至还有“未见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山之血脉乃为水,山之骨肉皮毛即石土”等等说法。所以中国传统风水讲究的就是“背山依水”:背山的原则是静中取动,即在静态的山体中寻求一种跳跃的、动荡的势感;“依水”的原则是动中取静,即在动态的水体中寻求一种沉凝的、平静的意向。
除此之外,在传统的乡村环境中,水也是农业灌溉和乡民生存生活的保证。在一些传统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水系更是农产品及商业流通的保障,是滨水型乡村环境中农业活动的命脉。所以,温柔的、形态多变的水沉淀了中国传统的乡村生活形态,维持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重要传承。
三、滨水型乡村在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
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不断被加快,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曾经的万亩良田变成了建设用地,乡村原有的河网水系逐渐在消失,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一)水安全问题凸显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原来河网水系的自然结构形态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无数毛细血管般的支流与细流逐步消失,使得河网结构趋于主干化和简单化,打破了原生水系结构的平衡,导致河网调蓄功能减弱。很多地方内河水位越来越高,导致防洪压力越来越大,区域水安全问题凸显。
(二)生产与生活用水状况恶化
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水质不佳。现状调研显示,很多村民对于水质的不断恶化非常不满,对于以前的山清水秀非常怀念。更糟的是,近些年随着城市化功能用地建设的不断扩展,环境问题的“点”污染有逐渐转变为大面积污染的趋势。
(三)原有的人文景观特征逐渐消失
大规模城市化开发也使得原有水系河道建设逐渐趋于硬质化、工业化,自然性以及乡土性逐渐消失,水系与水系间的连通性受到阻断,呈现水系断头化。古河道上的石拱桥、驳岸码头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水系风貌及景观廊道断裂。
(四)生态功能减弱
城市化进程导致原有河道水网被填埋,复杂的生态系统变得单一,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遭到破坏,原有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不复存在,整个环境的生态功能也随之被削弱。在许多地区,原生生物栖息的种群与数量逐步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四、现阶段滨水型乡村环境设计原则
当前乡村文化景观的设计,大都是对城市景观的机械模仿,认为一切农村的东西都远不及现代城市文明的产物,大刀阔斧地推倒一切重新建设,忽视了传统文化景观的存在意义。不可否认,农村天然的封闭性确实会阻碍其快速发展,因此在景观营造时需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护并不是指原封不动的保留,发展也并不是指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在保持乡村特色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继承乡村文化,并营造有归属感的乡村文化景观。
因此,现阶段滨水型乡村环境设计应遵从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在自然生态层面,要研究保护滨水乡村所处环境的自然山水格局,注重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开发建设的同时应兼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滨水生态乡村原貌。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并融入原有的绿地、水系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尽量做到延续和优化乡域间的山水环境特征,帮助营造和维持传统的滨水乡村生态意境。设计思路应充分尊重原有的乡村风貌与建设格局,在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乡村建筑及乡村景观等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在规划建设中保持乡村空间整体性,同时利用乡村格局的历史肌理,有序地进行空间形态的更新,避免盲目扩张和破坏性的建设,理性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丰富乡村空间并创造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人性化空间。切勿纯粹为了增加水系而开挖河道,要有序地改造和创新。设计规划还应有助于发挥原有湖泊河网水系的生态修复功能,激活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第二在人文生态层面,要保护滨水乡村的地域文化遗存。新时期的滨水型乡村环境设计还必须注重对历史记忆、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的维护。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乡村建设特色逐渐消失,城市别墅式洋房在乡村得到复制,地域性特征逐渐弱化。因此在滨水乡村环境改造规划中首先要在空间环境上把握和尊重乡村地域特色。传统乡村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山、因水、因田、因地制宜,并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聚落而发展。在滨水乡村环境改造规划中需要让山、水、田、林、宅等要素联通起来,让乡民和游客能从多角度感受水乡乡居环境的鲜明地域特色空间。
因此,在设计准备阶段一定要充分调研分析滨水乡土产业传统、区位资源、民居改造、水系驳岸、滨水驳岸意境营造等等元素,以便划分出合理的功能结构,保护其独特的地域性。与此同时还要兼顾滨水乡村的自身良性循环发展,提高其经济性。
图1、 现状平面
图2-1 、现状
图2-2 、现状
除此之外,滨水型乡村的整体环境设计还要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尽量保持乡村文化景观的延续,尽可能保留可延续文化的标志性特色。这就需要摸清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脉络,深入挖掘滨水乡村文化内涵。特别是在环境导视VI系统、产品包装等专业领域必须注重配合传统文化。
利用水系疏导和建设传统乡村文化产业,合理布局新型乡村产业,发挥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一是为维护传统乡村村民的生活劳作环境,二是为社会民众旅游提供自然乡土文化的体验窗口,最大限度发挥滨水型乡村休闲、教育、文化传承的功能,从而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五、长沙岛的环境空间研究
长沙岛是太湖内一个四面临水的湖心岛屿,现已通过太湖大桥分别与叶山岛,西山岛及湖岸陆地相连,是通往西山岛的第一个岛。长沙岛隶属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香山街道,面积约2.56平方公里,原分布5个自然村落、7个村民小组,现仅存3个自然村,读书人口选择外出居住,3个自然村剩余人口约一千余人,主要种植果树、茶树等经济作物。(图1)
伴随着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和城市周边乡村游的快速发展,长沙岛也进入了快速建设开发阶段,然而过度的土地开发侵占了原本优越的乡土自然环境,沿主干道自发发展起来的农家休闲餐饮无序与过度的膨胀,严重削弱了长山岛的特色。随着景区大道的不断扩展,嘈杂热闹的路边农家乐隔绝了人的视线,遮蔽了这儿世代渔耕劳作的滨湖文化。独特的湖岛景观被现实逐利的业态格局所取代。整个村域社区的经济活力被局限在沿主干道的一侧,乡民自发的粗放式的经营品质较为低下。(图2)
(一)改造理念
长沙社区环境改造奉行“补旧织新、生态自然”的理念,定位为整治型乡村营造类型,以修复疏浚原有淤塞河网水系为主,使沿湖、沿河街巷自然生长与发展。因地制宜地组织空间,保护村庄传统特色,创建营造新型的滨水乡村模式。
(二)空间格局
充分塑造依山傍水的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滨水空间,将现有沿主干道路休闲农家乐产业引入滨水真空区,促进乡村休闲产业与水紧密结合,形成功能符合的滨水滨湖功能区。形成一核两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结构。(图3)
在空间布局上,以施家湾荷花塘为中心,梳理原有民居,改造民宿、戏台等向心型建筑,使村内民居多按统一的朝向有序排列。
施家湾荷花塘原址本身就是一处自然水塘,随着后来拆迁村民,原有的河道被填埋,水系阻断,逐渐形成了一处毫无生气的洼地。
早期的施家湾村建村选址也是遵照着传统风水观的要求,背靠北旺山,村南流水缠绕,湖光山色,倒映着高天流云和粉墙黛瓦的村舍。通过水系的疏通使施家湾荷花塘重新蓄水成景,不仅解决常年的排水内涝的安全隐患,还最大化地使其成为串联整个古村的景观核心。常年碧绿的塘面水平如镜,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黛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街坊围坐聊天,顽童在嬉戏打闹。古戏台丰富的民俗观演活动将人们自发地汇聚到了一起,原本寂静的老村重新充满欢声笑语。葱翠的山体、太湖、河道与水塘形成了一处活水系,终日潺潺在村中流淌。放眼望去,湖光山色,山如浅黛,水生氤氲,好一个烟雨江南;平洁的湖面,倒映着高天流云和粉墙黛瓦的村舍,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受(图4)
图3 、长沙岛平面结构
图4 、施家湾入口改造
(三)景观系统
充分利用南旺山与北旺山山体为背景,疏通原有水系水网格局,在满足防汛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滨水景观设施,形成传统江南村肆水乡景观风貌。对水道沿岸民宅整治进行适度控制,保持原有建筑立面形态和风貌,修旧如旧。水道沿线古祠堂、古井、古石桥、古宅进一步修缮开发,形成环境优美的滨水古村落和自然岸线,使之成为长沙岛内特色水岸乡村休闲旅游社区。而对于建筑屋顶与山墙,通常以其形态、色彩及细部的装饰映衬出当地村镇的建筑特色、民俗特色和文化传承特色。
在视觉形象上,把原有郁家祠堂、凤凰山庙、古石桥、古井、大树等高大突出的形象作为村域内的标志。把广场、荷花水塘、小桥这些交通要塞的道路节点以及较为开阔流畅的空间节点作为景点来组织,使景随步迁,步转景移,让人感到村内景点如织,美不胜收。以自然的环境艺术观念和朴素的规划思想,直接把田园山水与耕读文化裁剪到村镇空间中来,使村镇环境充满诗情画意。
施家湾村建村选址是遵照风水的要求,背靠北旺山,村南流水缠绕,村南口的清代石板桥便是历史传承的贴切印证。
六、结语
作为苏州太湖水域滨水乡村的代表,“山”“水”是长沙岛施家湾村和南旺村最基本的自然地景资源要素,而其内在的“山水文化”则是长沙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秀美的自然山水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长沙岛这座极具旅游开发的资源宝库。在本设计项目中,注重原始自然环境与生态旅游和地域文化体验的结合,借助地方乡村特色产业与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整个社区乡村游的发展;并期望以美丽乡村游为媒介带动第三产业,丰富乡村功能。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可以更好地培育和保护地域文化特色与生态环境,促进长沙岛乡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帮助它成为生态山水乡村、旅游特色乡村,以及最终成为可以寻回“失落乡愁”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乡村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具体场景空间的科学分析与资源挖掘,才能将乡村景观重新拉回到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的综合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只有这样,才能带给乡村健康、特色、持续的发展。
[1] 陆琦,徐文辉,徐文杰.滨水型乡村绿道优化设计研究.广东园林,2015(5).
[2] 翁萌.浅析小城镇的空间形成的特点.大众文艺(理论),2009(17).
[3] 郑红杏.乡村文化景观的营造研究.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马雪梅,刘虹.初探山水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以环溪村为例.华中建筑,2015(9).
[5] 周睿.建筑水环境处理与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建筑水体处理到现代亲水空间营造.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2010(4).
[6] 隋琳.地域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3).
(柳建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