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美术普及与文化服务的实践和思考——以苏州美术馆“市民展厅”为例
2016-12-21蔡林伶
蔡林伶
苏州美术普及与文化服务的实践和思考——以苏州美术馆“市民展厅”为例
蔡林伶
美术馆是国家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新形势下,开展广泛深入的美术普及和公共教育活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和方式是各地美术馆面临的重要任务。苏州作为江南文化重地,文化底蕴丰厚,百姓审美品位较高。为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苏州美术馆在全国首创市民免费办展的特色举措,激发了业余艺术爱好者办展、看展的热情。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从办展渠道、展览形式、题材内容、目的成果等方面逐一论述“市民展厅”的特色、成效、经验及反思,一方面深入探究美术馆如何通过展览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将艺术融入生活,培育市民自觉热爱艺术、欣赏艺术的习惯,实现艺术普及的目标。
市民展厅 公共文化服务 艺术普及
苏州美术馆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油画家颜文樑先生于1927年创办的,素有“中国美术史上第一馆”之美誉。2011年美术馆新馆落成开放,与桃花坞街区历史风貌和谐相融。苏州美术馆设有7个展厅,展示面积近3000平方米,与同级地方美术馆相比,规模、设施均堪称一流。自开馆以来,苏州美术馆以研究梳理传承颜文樑先生文脉为宗旨,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自主策划了一大批上接国际范、下接地气的优秀展览,平均每年参观人数达到6万。
苏州作为江南文化重地,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书画艺术传承已久,古往今来,产生了以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走出了颜文樑、吴作人等中国近代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千百年来,苏州形成了崇文重教的风气,在浓厚的文化熏陶下,苏州书画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全市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业余艺术创作人才,为满足人民群众求知、审美、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要,做好美术普及和文化服务工作,苏州美术馆在全国率先创办“市民展厅”品牌项目,推行由市民自主申请、免费来美术馆办展览的特色举措。此项惠民政策实施将近两年,深受苏州市民的欢迎,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展示精神风貌、文化情趣和文艺水平的窗口,满足了业余艺术爱好者创作与展示的愿望和需求。
一、主要实施状况
苏州美术馆于2014年在馆内专门开辟“市民展厅”,展厅面积达541平方米,展线长度约110米。2014年4月,美术馆出台了《市民展厅管理使用办法》,办法规定:申请市民展厅的展览应符合国家政治方向要求,符合“中心”相关规定,经由展览资格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申请人需提前三个月提交相关材料,包含本人信息、展览计划、图录、设计方案等;经审核通过的展览免收场租费,办展其他费用自理,不得从事商业活动,展期为7天以内。自政策出台后的三个月内,苏州美术馆共收到市民展厅展览申请13个,2014年7月9日首次召开专家评审会,第一个展览于2014年8月5日正式开展,在当年正式启用的40多天开放日里,日均参观人数超过200人。
2014年下半年至今共有16场展览推出,参与受众群广泛,艺术类别多样,内容丰富。从办展人群来看,按照年龄划分,少年儿童参展5场,中青年参展7场,老年参展4场。其中青少年参展的题材主要为个人习作,包括儿童画、水彩、素描、油画等,另包含学生课业及写生成果汇报展,以素描、油画、设计等为主,如2014年11月举办的“星湾学校风景写生作品展”。中青年参展者主要为业余艺术创作爱好者,包括司机、自由职业者、地方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室内装修设计者、退休教师等,作品种类较丰富,包括油画、国画、书法、水彩、漆画、摄影等。老年参展者则更多展示摄影作品,且一部分为参加市老年大学摄影兴趣班学习后的成果展示。从体裁上看,这些展览基本囊括了传统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法;从参展作品的主要内容看,参展市民的艺术创作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苏州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展出作品多以自然风光、地方人情、城市生活的写实为主,少儿习作中也呈现儿童丰富的想象元素。(参见附表)
二、特色与成效
巴司机张德金在展览现场演奏小提琴
余摄影师丁玲个展现场
余摄影师丁玲个展海报
苏州美术馆创办“市民展厅”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惠民举措,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主体”的要求,树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理念。从办展方式上来看,免场租费,自主策展、布展,由美术馆提供相关硬件设备,干扰性小;对于申请的展览,由美术馆组织专家评委会评审,低门槛不低水平;杜绝商业活动,注重文化交流,保证艺术活动举办的单纯欣赏性;展期较短,方便更多人参与办展,展览更新快。“市民展厅”开放两年以来,激发了群众办展、看展的热情,提高了美术馆展览服务水平,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首先,满足艺术爱好者“被观看”的心理需求,通过艺术创作获得社会认同感。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人都可以直播自己,包括艺术创作,当作品展示出来——“被观看”,形成一部分人感同身受的共鸣之后,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因此,即使是非专业创作者,他们也希望有一个实体的展示空间,美术馆展厅正符合他们的想象。2015年3月,“梦回艺术常相觅——大巴司机的艺术梦”展览在市民展厅开展,司机张德金希望将自己对绘画、音乐的爱好分享给更多的人。展览期间亲自为观众演奏小提琴,作为普通市民,艺术不是他的专业,也不是谋生的手段,是纯粹的精神追求,这些自我展示是他寻求知音的途径之一。2015年9月,独立摄影人丁玲在市民展厅举办“坐冷江南——叮叮摄影作品展”,作为一名孤儿,摄影成为她的精神寄托,举办个人摄影展是她的生活追求。因家庭破碎失去过母爱父爱的普通女孩,义务地为尽可能多的农村家庭留下全家福,冲印成照片,无偿送到他们手上,在摄影展中也体现她根扎乡村、回报社会的心情。
其次,市民展厅的空间职能还体现在提供一种“谈话式”的、交流性的氛围。以高雅艺术为主的展示空间,主要呈现“殿堂式”的艺术语境,它是一种提供精神满足的“沉思型”空间。现代艺术民主化的趋势,使得艺术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被拉到普罗大众的身边。美术馆专门开辟“市民展厅”这一行动本身,既是美术普及、公共文化服务的举措,同时也顺应大众艺术的潮流。与专业艺术展览中艺术家某种程度上的“缺席”不同,申办者尤其注重观众的观展感受,很多办展人在展览期间经常到馆或者留有观展意见簿,他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回音,甚至还会要求美术馆提供几把桌椅,以便观众随时坐下来探讨、聊天。以“市民”为主体的展览,其神秘性被消解,展览背后的故事,也希望与作品本身一起参与到展览过程中来。
再次,苏州市民文化素养提高,城市文化传统得以自觉传承。苏州市教育部门对于青少年文化艺术特长和爱好的培养十分重视。苏州的大专院校,如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都设有专门的艺术学院,拥有自己的艺术展馆;专门的艺术类院校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如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设有“手工艺术学院”,保证了苏州传统手工艺的后继和发展;普通中学设立艺术班,如苏州六中、立达中学绘画特色班;其他学校另有写生兴趣社团。这些艺术院校师生和艺术兴趣班的同学都是美术馆市民展厅展览申请的积极参与者。除此之外,市民展厅还吸引本市民间艺术团体如苏州“六艺社”、当代艺术家群如“香山公社”“东坊艺术区” 等团队前来办展、交流。苏州市老年大学学员在自己的作品展览期间,也在市民展厅组织摄影课的课堂教学。
三、思索与创新
现代美术馆一方面在传承展示优秀民族艺术方面担负重任,另一方面也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苏州美术馆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民众文化展示和文化追求方面开辟了一条新渠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这一契机,在今后的实践中,一方面还需要完善“市民展厅”特色品牌,使其成为美术馆推动自身职能转变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发挥“市民展厅”的窗口作用,增加美术馆与市民的沟通、互动,培养观众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目标。
(一)推动美术馆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转型
姑苏区老年大学摄影班展览现场教学
苏州美术馆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型单位,人民群众是我们服务的主体,免费开放只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还应该根据市民分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丰富我们的公共文化产品,繁荣公共文化活动。在这个基础上,开辟市民展厅迈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第一步。深化这一实践,美术馆还需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办展形式上由市民“自申自办”拓展到“发现——邀请”,协助市民办展,增强文化服务意识,发挥指导作用。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包括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调动美术馆志愿者、会员的参与兴趣。此外,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主要代表,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提供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建立专门的“市民展厅”网络入口,拓展服务空间和服务对象,打造自助服务;或利用“微网络”的便捷性,加强交流和意见反馈,让人民群众享受丰富、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提升百姓的艺术素养,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目标。
苏州作为宜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美术馆有责任引导市民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文艺素养的追求,培养市民参观美术馆的习惯。引导市民发现美、学会欣赏美,是创造美、展示美的前提。苏州艺术爱好者众多,市民展厅在内容上可进行扩充,增加具有“小传统文化”意义的民间收藏艺术品展示,或者创意工作者的设计作品,启发观众留心和欣赏生活的艺术。为观众创造有力的美术馆经验本身就是艺术普及的一种方式,“美术馆经验”强调观众的参与,激发观众谈论艺术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的实践,引导观众自主接近艺术品,自然生发关于艺术和美的独立认知、选择,影响观众自觉地学习艺术知识,形成自我解读艺术的方式。
(三)实践“培育市民生活中的美好”核心理念
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阐述是指一个自然、朴素的世界,是与“科学世界”相对的人们日常生活的世界。美育源于人的生活,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导向人的幸福生活。将艺术感带入日常生活,不仅包括美的传播,也暗含德育和智育,还有更重要的——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对于生命史的感喟。“市民展厅”就是苏州美术馆“培育市民生活中的美好”的核心理念的实践,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从人、空间、活动、服务等多角度考虑,关注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人文及艺术之间的互动,通过展览丰富市民的心灵,使人们在美术馆里可以感到身有所依,受到鼓舞去追求物性之完美。感受生活的美好,创造美好生活,就是艺术普及的宗旨。
苏州文化艺术的发展不应止于依赖城市文化底蕴的优势,更有待市民大众的活力传承。苏州美术馆在举办美术展览、艺术教育活动等方面积极履行美术普及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并通过开办“市民展厅”深化这一职能的探索和实践,同时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艺术需求,鼓励他们参与美术馆的部分工作。“公共文化服务”这项工作不是美术馆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也应该引导群众想象,听取群众所想,提供群众所需,是双向的磨合、沟通和努力。
?
(蔡林伶,苏州美术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