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标签制度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12-21阮有仲李蒙蒙杜宽旗

生产力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标签出口食品

阮有仲,李蒙蒙,杜宽旗

(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碳标签制度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阮有仲,李蒙蒙,杜宽旗

(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国作为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食品出口贸易国。但与香港、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尚未出台成熟的碳标签制度,且出口食品的低碳生产标准较低。文章从碳标签的基本内涵出发,利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中国食品出口的隐含碳排放,结合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碳标签制度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国内碳标签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食品工业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正在逐步提升和优化,但碳标签制度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负向影响不容忽视。据此,从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推进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

碳标签制度;食品出口贸易;投入产出法;中国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低碳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演变成为全球议题。随着以英国为主要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发展,并对相关产业、能源、技术和贸易发展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低碳革命的行动在世界范围内悄然推广,其中就包括英国最早推出的全球第一批碳标签食品,通过碳标签的方法标注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此后法国、瑞士、美国、加拿大陆续推出食品碳标签制度。碳标签在食品生产和消费领域已经从一个公益性的标志演变成为食品出口贸易的国际通行证。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还未出台成熟的碳标签制度,且出口食品的低碳生产标准与日本、欧美市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无论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亦或推动食品出口贸易,建立碳标签制度的应对机制尤为必要。因此,本文从碳标签的基本内涵出发,利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中国食品出口的隐含碳排放的走势,并结合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碳排放制度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就此提出应对国外碳标签制度,推动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也为中国构建食品碳标签制度提供必要的参考与依据。

二、相关文献回顾

碳标签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1]。虽然碳标签制度的实行具有自愿性,但国外碳标签制度的实施必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国内低碳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而未加贴碳标签的进口产品则面临市场萎缩的困境[2]。随着低碳观念的普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都将优先选择低碳产品,碳排放相对较高抑或未标注碳排放量的食品很可能遭遇市场淘汰的厄运[3]。

针对碳标签制度及其对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展开了相关讨论。英国教授Tim Lang(1991)提出食物里程概念,即消费者饮食消费与食物原产地之间的距离,认为消费当地产品是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而Coley发现,碳标签中食物里程概念并不意味着要用当地产品而排斥外国进口产品,在食物链供应中,有时大规模的食品供应要比小批量的食品提供更加环保[4]。然而,Brenton等提出碳标签制度容易引发贸易中的不公平,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如果碳标签的授予权仅存在于某些国家,这些国家相对来说占据主导地位,有时会为了本国利益、拉动本国企业经济增长而不公正地对他国产品进行碳含量测评。同时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很可能在碳含量评估方面得不到足够客观的评估结果[5]。Smith和Stancu认为碳标签的实行会增加国际贸易的成本,且无疑会成为欠发达国家出口的新型技术贸易壁垒,一些因无法达到其严格标准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也不得不退出国际市场,即使是发达国家(如新西兰)的中小企业也可能因成本提升带来的资金缺乏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问题而无法达标[6]。另一方面,Muller认为碳标签的实施有利于国际贸易中的碳减排,进口商应补偿出口商的碳排放,进口国应鼓励不发达国家的生产商提升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改用海运等低排放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以代替高排放产业链中的方式[7]。

胡莹菲等强调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低碳经济竞争、规避新兴技术贸易壁垒,中国要及时建立碳标签体系,并为碳标签体系的构建包括碳足迹的计算、碳标签的颁发与核证以及碳标签咨询服务机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1]。孙照辉在对碳标签的内涵进行阐述、对碳标签制度进行国别思考的基础上,对中国碳标签制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提出看法,认为碳标签制度今后可能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8]。徐青军建议考虑制定适应中国流通发展的碳标签体系,并以食品行业为试点,推出碳标签的自愿国家标准,引导食品行业资助节能减排,实现产能升级改造[9]。吴林海等则从食品行业中具体分析碳标签制度给中国贸易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企业转型路径[10]。在跨国公司、品牌商和零售商的积极推动下,作为全球食品贸易供应链上重要的供应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遭到碳标签制度这类低碳市场机制的冲击[11]。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国外学者更关注于结合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推动产品加贴碳标签的必要性。国内学者则更关注主要进口国可能实施的碳标签制度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的经济效应,以及强调生产者的低碳生产策略。但是相关研究并没有结合碳标签制度实施过程中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以及通过准确计量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从生产层面和制度构建两个层面,锁定碳标签制度可能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本文试图弥补此方面的不足,通过理清碳标签可能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碳标签制度,推动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策略。

三、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本节利用中国食品出口贸易海关编码(HS)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中第十六章到第二十四章的统计数据,分析在各国逐步推出碳标签制度的影响下,中国食品出口贸易总体态势。

(一)食品出口规模

2007—2014年间,中国食品出口额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从2007年的164.75亿美元,到2011年突破两百亿美元大关,达到243.36亿美元。而其后的2012—2014年中国食品出口额逐年增长,且均超过200亿美元。这种增长态势促使2014年中国食品出口额达到历史峰值的290.08亿美元,几乎为2007年的两倍。具体来看,除了2009年食品出口总额略有下降之外,总体呈现上涨态势,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

图1 2007—2014年间中国食品出口总额

(二)食品出口年增长率

图1进一步说明,尽管2007年以来中国的食品出口贸易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年增长率却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2008年出口年增长率达到10.52%,2009年的出口年增长率则环比下滑了12%左右。虽然2010年和2011年扳回了强劲的上涨势头,但随后的2012年,中国食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势头开始有所下降,2012年环比增长12.67%,2013年和2014年的年增长率均在4%以下。面对各国陆续推行的碳标签制度,中国食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前景确实令人担忧。

(三)食品出口结构

2007年和2014年,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均为中国食品贸易出口的主要品种,占食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且2014年的出口金额较2007年的出口总额呈现稳步增加态势。但不容乐观的是,在其他品种的出口食品增长尚不明显的情况下,这三类出口食品占当年食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开始显著下降。作为中国主要的出口食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由于本身碳排放不高,可能受到碳标签制度的影响不大,但呈现下降态势的现状反而对其他碳排放较高的加工食品出口提出了警示。

表1 2007年、2014年中国食品出口总额和出口结构对比亿美元、%

(四)食品出口市场

如图2所示,2007—2014年间,中国食品出口排名前五位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香港地区、韩国和俄罗斯。2014年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总额分别达到 61.79亿美元、38.28亿美元、32.88亿美元、18.73亿美元和10.61亿美元。分别较2007年的数据增加了191.7%、161.3%、211.7%、71.2%和53.8%。

图2 2007—2014年间中国食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变化图

事实上,2014年,中国对五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的贸易总额达162.29亿美元,占当年食品出口总额的55.94%。不难发现,逐步完善并实施碳标签制度的国家——日本、韩国、美国,已占据了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40%以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以应对可能遭遇的碳标签制度,中国食品出口贸易极可能受到影响。

四、碳标签制度下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

上述的研究显示,碳标签制度的推广很可能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造成影响,但由于没有准确掌握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无法估测可能受到的影响。本节将通过对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计算,进一步分析各国碳标签制度可能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提供支撑。

(一)模型的构建

隐含碳(Embodied Carbon)是指某种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碳总量,包括获得原材料、形成最终产品以及运输等环节。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定义,隐含碳又指商品在获取原料、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而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所给的定义有所不同[13],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产品隐含碳排放依据生产和消费的国别不同可以划分为四种情况:国内生产-国内消费、国内生产-国外消费、国外生产-国内消费和国外生产-国外消费(见图3)。

图3 对外贸易中的产品分类

本节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法来分析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投入产出表和按行业分的能源消耗表为分析数据的主要基础。利用投入产出法可以分析研究经济系统各部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宏观尺度评价嵌入到商品和服务中的资源或污染量。而依据的投入产出表则由瓦西里·列昂惕夫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并创立,以矩阵的形式记录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期间(通常为一年)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向。

由于本文考察的对象为中国食品出口,从产品流向的角度来说,图中的第Ⅱ类和第Ⅳ类,即国内生产-国外消费和国外生产-国外消费应是本文所计量的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范围。所以出口的食品不仅包括国内生产供应,还包括国外进口加工再出口的部分,即国外产品进口到国内既可直接提供给国内消费者,也可流转到国外用于国外消费[14]。

结合投入产出法,构建如下的食品出口隐含碳核算模型:

其中C代表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Rd代表食品出口最终产品所引起的国内生产国外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Rm代表食品出口最终产品所需要的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完全碳排放强度;Yz表示食品出口量。

依据张迪等投入产出法[15],各行业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如下:

结合公式(1)到(4),假定国内和进口的中间投入技术系数矩阵分别为Ad和Aim,则:

其中Ad是国内中间投入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im是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代表为生产单位j部门产品而消耗国内i部门的产品的数量;代表为为生产单位j部门的产品而消耗的进口产品量;表示i部门的进口;IM是指中间投入产品中进口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对角线矩阵,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都为0。

需要说明的是,公式(1)中,Rd、Rm分别代表国内生产直接到国外消费的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以及国内进口中间投入再加工出口国外消费的隐含碳排放强度。但由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作为主要食品出口市场,在食品生产技术、能源结构、能源利用率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统一为Rm肯定也存在较大误差。因此,本研究全部采用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Rd作为国内外隐含碳排放强度,虽可能存在隐含碳排放量的高估,但以此为准,无疑可以为应对碳标签更早地敲响警钟。所以公式(1)可以完整表述为: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的研究采用的是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对食品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进行分析。而能源消耗数据分别来源于2006年、2008年和2011的《中国统计年鉴》[15]。由于中国历年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分类并不完全对应,本文先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行业分类参考标准,并以行业能源消费中的行业部门分类为基准,根据隐含碳排放计算的需要将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进行合并删减,最后统一整理为29个部门[16]。

表2 29个部门分类

以燃料的平均热值为标准,分别统计整理合并后行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消费量,并根据化石燃料碳排放系数分别计算部门j的直接碳排放量,具体公式为:

其中,faj、fbj、fcj分别为部门j的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耗总量;λa、λb、λc分别为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平均碳排放系数,F代表部门j的直接碳排放量,Xj同上,E代表国内单位总产出的直接碳排放强度矩阵。

表3 化石燃料碳排放系数

(三)结果与分析

依据上述公式计算过程,表4中,2005年、2007年和2010年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呈现上升态势,从2002年的7.35 Mt增加到2010年的12.13 Mt。

表4 2005年、2007年和2010年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核算结果 单位:Mt

虽然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相应的食品出口完全碳排放系数却在2002年、2007年和2010年呈下降态势(见图4)。

图4 2002年、2007年和2010年中国食品出口完全碳排放系数

2007年以后,中国食品主要出口国和地区都已陆续推行碳标签制度,而2007年、2010年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仍保持增长,可以预见的是,各国碳标签制度的逐步完善,必然会影响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对于食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计算结果还表明,中国食品出口碳排放同样影响国家碳排放总量,而不仅是食品工业,大部分中国工业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仍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在增加,但很大程度可能来源于食品出口额的提升,这是因为2002年、2007年和2010年中国食品出口完全碳排放系数呈现下降态势,而这种下降势头在2007年与2010年的比较中也有体现。一定程度表明,在碳标签制度的广泛实施下,中国食品出口企业很有可能已经感受到威胁,并努力寻求各种途径推动“低碳”食品供应链的构建。

当然,与包括中国食品主要出口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相比,中国食品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还不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本章节的研究显示,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已经为推动低碳生产转型,转变发展模式做出努力,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而如何在今后碳标签制度中,进一步推动中国食品出口贸易,低碳转型、节能减排、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无疑是最为现实的路径。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碳标签制度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出口的食品虽然有可能因碳排放过高而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但同时也可激励中国政府和食品出口企业为保住市场采取积极应对政策。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在碳标签制度中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寻求适合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的低碳减排之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一直是食品出口大国,2007—2014年期间,食品出口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面对各国陆续推行碳标签制度的情形下,中国食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势头有所下降,虽然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低附加值、碳排放不高的产品增张势头较猛,但其他碳排放较高的加工食品,受到碳标签制度的影响,不但增长率较小甚至呈现下降态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以应对可能遭遇的碳标签制度,中国食品出口贸易极可能受到威胁。

第二,中国食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呈现增高态势,2010年较2005年增加了65.03%。但与此同时,中国食品出口完全碳排放系数却呈现下降势头,这说明在很大程度碳排放量的增加来源于食品出口总额的提升。由此可见,碳标签制度的广泛实施对中国影响的双面性,一方面作为隐形技术贸易壁垒使中国食品出口总额增长率下降,另一方面激励中国政府与食品工业企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工作,推动中国走向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主要食品出口国所实施的碳标签制度,很有可能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造成影响。但可喜的是,中国食品出口企业正不断采用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等手段,通过低碳生产转型积极应对。中国食品出口企业应继续在碳标签制度的推行中,加大低碳生产转型的步伐,从食品供应链推动“低碳”食品的出口贸易增长。

(二)政策建议

1.国家层面

(1)加强环保宣传、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观念。中国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公众个体的环保、低碳意识相对薄弱,要想将环保理念深入贯彻人心,还需要借助媒体舆论、政府组织的宣传引导,如树立低碳环保企业和个人典型,并给予鼓励、宣传。这样不仅可以为中国碳标签制度的建立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还能真正达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低碳时代下碳标签制度的盛行,要求生产低碳环保产品,中国企业多为中小型且对碳标签制度了解甚少,这就要求政府采取鼓励支持政策。一方面要加强与贸易伙伴国的联系,积极学习外国碳标签制度制定经验和产品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带领食品行业扩大规模,摆脱以往生产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高的生产模式,向绿色、环保的新型模式发展。

(3)开展环境外交,争取全球气候谈判话语权。碳标签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在这场低碳经济战争中占据道德制高点、树立起中国负责任的环保大国形象,必须学会掌握话语主动权,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活动,参与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努力争取成为相关气候问题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者。同时,中国不仅应当公平承担起应有的减排责任,从被动承诺减排转变为主动自愿减排;还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碳标签规则制定中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与利益,使全球气候制度成为中国长期崛起的强有力政策保障。

2.行业层面

(1)规范行业标签标准。碳标签制度的实行具有自愿性,但具有规范碳标签标准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被更好地认可。中国一些食品出口受阻,除了受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碳标签制度。中国单个食品企业信息系统不健全、对进口国碳标签制度不了解。行业协会应加强对中国主要食品贸易伙伴国的碳标签政策、结构、内容的研究,密切注视全球碳标签制度的变化方向,使食品出口避免落入碳标签这个新型贸易壁垒的陷阱中。此外,中国行业协会还应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推进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协调等工作,把国际标准引进本国的同时,还可将本国对碳标签制度的建议、想法反映到国际上,最大限度反映本国企业利益。

(2)发挥协会协调作用。行业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由行业内部分散企业组成,为企业提供咨询、沟通、协调等服务,也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可以代表行业内企业与政府就国内碳标签经济制度进行沟通、联络、交流,反映与表达面对低碳经济国际贸易的困难与问题;另一方面还可积极协调出口企业与国外政府部门或相关组织的关系,收集外国食品行业碳标签制度动态,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碳标签的法规、技术、标准等,为国内企业应对碳标签提供服务。

3.企业层面

(1)及时掌握相关碳壁垒信息。为避免食品进出口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损失,中国食品工业企业要密切关注进口国碳标签的实施时间、具体内容及涵盖范围等信息,以此来加强信息交流,借鉴学习。此外,还要加强关于会对国内哪些食品的出口产生影响、预计会产生何种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此控制生产、加工和运输各个环节的碳排放,适应他国碳标签制度,使本国出口食品不至于因低碳标准受阻。

(2)积极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模式。规模经济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食品工业企业规模效益并不明显,需要加强规模化经营,这样才有利于在生产过程中,实施良好的规范标准和有机产品标准,如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强化对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品的使用管理,从源头控制好出口农产品的碳排放。食品出口加工企业也可利用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促进产业升级、企业绿色转型,在加工环节中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尽可能减少碳排放。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食品出口贸易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技术研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的低碳环保标准,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行业是一个良心行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把优质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注重全球的气候环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胡莹菲,王润,余运俊,2012.中国建立碳标签体系的经验借鉴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3):16-19.

[2]吴洁,蒋琪,2009.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J].国际经济合作(7):82-85.

[3]中国碳排放交易网.低碳产品认证的主要分类标准形式和方法[EB/OL].[2012-06-15].http://www.tanpaifang.com/tanxinyong/2012/0615/2980.html.

[4]Coley D.Local food,food miles and carbon emissions:A comparison of farm shop and mass distribution approaches[J].Food Policy,2009,34:150-155.

[5]Brenton P,Edwards-Jones G.Carbon labelling and low-income country exports: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issues[J].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09,27(3):243-267.

[6]Stancu S.Exploring new ways of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regulation on enviro nmentalmanagement[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0(13):1229-1250.

[7]Murray B C.,Sohngen B,Ross M T.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onsideration of permanence,leakage and additionality fo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jects[J].Climatic Change,2007,80(1-2):127-143.

[8]孙照辉.WTO框架下碳标签制度法律问题思考[D].烟台大学,2013.

[9]徐清军,2011.碳关税、碳标签、碳认证的新趋势,对贸易投资影响及应对建议[J].国际贸易(7):54-56.

[10]吴林海,赵丹,王晓莉,等,2011.企业碳标签食品生产的决策行为研究[J].中国软科学(6):87-99.

[11]陈媛媛.碳标签:紧箍咒还是大商机?[N].中国环境报,2011-10-26(003).

[12]UN Comtrade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

[13]OECD.Infrastructure to 2030(Volume 2):Mapping for policy for electricity,water and transport.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2007.

[14]张迪,魏本勇,方修琦,2010.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738-743.

[1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6]张国庆.中国出口产业隐含碳排放及减排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7]魏本勇,方修琦,王媛,等,2009.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13-419.

(责任编辑:C 校对:T)

F752.62

A

1004-2768(2016)09-0028-05

2016-05-26

阮有仲(1988-),男,越南河内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留学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李蒙蒙(1991-),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杜宽旗(1962-),男,河南南阳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时间序列分析。

猜你喜欢

标签出口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造假必严惩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数据出口
数据—出口
数据 出口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标签化伤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