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校的通识性课程
2016-12-21宋仕军
宋仕军
阅读是学校的通识性课程
宋仕军
具有多年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学校管理工作经历。2014年10月,履新远安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后,推行县域教育教学整体改革,致力于通过课程改革和实施生本教育,践行绿色教育质量观。
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建构、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四大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目标。阅读,是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路径,理应成为学校的第一课程。如何落地?笔者认为,应抓住三个关键词,即时间、环境和课程。
零整结合,保证阅读时间。完整与零碎时间整合利用,让阅读随时发生。阅读素养,绝不是功利性阅读可以达成的,更不是一曝十寒能够实现的,只能是在文火慢炖的长期浸润中培育而成。
课内集中阅读。在学校课表中,每周安排1~3节阅读课时,用于集体、系统、自主地阅读指定书目,师生同读。
校园零碎阅读。利用校园零碎的时间片断,背诵优秀经典诗文,如晨诵、午读、晚听等,师生同行。
家庭闲暇阅读。把阅读开发成周末、节假日的必做家庭作业,通过闲暇阅读、亲子共读、同伴阅读等方式,让阅读贯穿于求学生涯的全程、全域。
创设条件,营造阅读环境。把图书放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让阅读随处发生。对于图书来说,与其在书架上慢慢发黄,不如在漂读中渐渐磨损。
建设“书香校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环境设计上,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角落,通过标语、图画、挂饰等,营造“书香满校园”的文化氛围;活动设置上,定期向全校师生发布好书推荐,评选阅读达人,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让阅读成为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
创设阅读条件,让阅读无障碍发生。将学校图书馆设置于教学区,以便学生借阅。采取“藏、借、阅”一体化布局,强化服务理念,提供错时服务,空档时间全时段、全开架开放;设立班级图书角,打造“班级微图书馆”。办理班级借书卡,班级可通过“团借”的方式,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充实“班级微图书馆”;建立校园书吧,在食堂、门厅、走廊、运动场边等开阔地,设置读书角,打造“校园微图书馆”,让阅读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实现。建立年度图书采购经费保障机制和新购图书书目征集办法,丰富图书馆藏,提升图书品质。撬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资源,通过师生图书漂读、家庭图书共享、学生毕业赠书等方式不断丰富班级图书角和校园书吧。
多元立体,创设阅读课程。用课程理念和方式落实阅读计划。
实施梯级阅读。根据儿童语言学习规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以及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情感需求,科学研制分级分类书目,设定不同梯度、难度的推荐书目。制定分级分类书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难度很大,各学校可直接以新教育研究院研制的阅读书目为蓝本,实施梯级阅读。这份书目清单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类别(文学、科学、人文),依据“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性”两个标准,将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如爱国、友爱、自信、尊重、友谊、同情、敬畏、宽容等,贯穿于推荐书籍之中,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
保证达标阅读量。我们的目标是,每一年级的整体阅读量不低于100万字,保证每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累积阅读量在1200万字以上。幼儿园不断深化绘本阅读项目研究,实现绘本阅读与儿童五大领域发展的深度融合。
拓展阅读纵深。既可以是绘本、文学、科学和人文类的阅读,也可以是英语、数学、历史、地理、政经类的阅读;既可以是单纯的纸质阅读方式和纯文本阅读,也可以是非连续性文本和数字化阅读。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学生要学会筛选和提取信息,发现和解释信息,整合和还原信息,评价和运用信息。
丰富阅读实践。以读引读,拓宽范围;以读引写,强化练笔;以读引演,活学活用;以读引讲,走向深度;以读引唱,深化感悟。
(责任编辑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