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师的素养与情怀
2016-12-21王帅
●王帅
新时期教师的素养与情怀
●王帅
师,楷模者也。从专业角度看,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符合时代需要的素养。一位好教师,其素养应是深厚的。师,德高者也。从人文角度看,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符合时代特点的情怀。一位好教师,其情怀应是宽广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新时期学生喜爱、家长认同、同事敬佩、领导赞许的教师正在脱颖而出。他们身体力行,让教师成为新时期“最美的人”。
勤于钻研,做专家型教师。新时期教师的首要素养仍然是遵循自身专业发展规律,最大限度降低专业发展的“不科学”性,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个人专业水平。总体来看,新时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等基本教学环节具备较为成熟的策略体系,在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方面有一定的把握。既让学生收获良多,又避免照本宣科、枯燥填鸭。学习在他们那里不仅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更是探索过程。
由于勤于钻研,他们还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有效教学方式,有的甚至主持区域性或国家性重要课题,享有广泛影响力,被视为学校和当地的教育品牌。譬如,瞿廷芝老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复式教学方法;刘建文老师倡导“构建生长课堂”教学主张;“80后”教师贺玲玲11年专注于“农村小班化教学实验”,开创的“自主高效的活力课堂”被当地推广;朱永才老师倡导“内练硬功,外学经验,特色名校”的发展策略;赵保利老师以“无教师监考”为核心的诚信教育。这些有益探索,让他们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终身学习,做智慧型教师。新时期教师求知若渴,注重将前沿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擅于反思,即便失败了也能积极正视,为日后成功奠基。
新时期教师懂得自觉“充电”,不断审视个人原有知识结构,时时警醒自己悦纳新知。他们不仅善于向专家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家长学习,同样乐于向学生学习。他们学教材、学教法、学设计、学课堂组织,在学习、交流中不断改进,弥补自身差距。他们懂得经验虽不能照搬,但聆听他人经验至关重要,注重从经验中汲取教益,避免在类似成长过程中重蹈覆辙。无论环境多么浮躁,他们总能保持谦虚,利用各类学习机会,同时注重亲力亲为形成个人特色。譬如,李振华老师“扎根沂源教育60载”,为改变山区教育面貌贡献了毕生智慧;罗琦老师30余年开展“学校艺术活动课程化”探索;王晓梅老师“集中管理+分层教学”的农村高中教学模式,“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育人理念;吕新萍老师33年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后面批”教学探索。他们不仅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其专业实践行动本身还渗透着诸多亟待挖掘的教育智慧。他们不仅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其专业实践行动本身还渗透着诸多亟待挖掘的教育智慧。
此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扩大教师正面形象发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会让教师的负面形象迅速传播。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时期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媒介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微信等自媒体,从网络教研、在线研讨、微课、磨课中收获新知,展示自己的育人情怀及新时期教师阳光、向上、敬业等精神面貌。在这方面,路书芳老师的“微课程”“大阅读”专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为新时期教师树立了榜样。
倾心爱生,做慈母型教师。新时期,“爱生”成为更加重要的师德。拥有爱生的博大情怀,也就拥有了成为好教师的保证。2016年评选出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无不对学生倾心所爱。这种爱没有半点虚伪,集中体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严慈相济的育人原则以及坚持正面引导的育人策略。“爱生”让他们在树立威信的同时,也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索芳、孟祥彬等教师楷模,都给予了学生父母般的爱。譬如,索芳老师扎根农村27年,以“四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对待学生,被称为“学生的母亲”;孟祥彬老师是“学生最受欢迎教师”,先后资助9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陈育红老师先后资助数十名家庭困难学生,还多次在火灾、洪灾中冒险抢救学生;李振华老师60年捐款96万元资助贫困生;盘晓红老师写下10多万字特困生走访笔记,“不顾家境贫寒,把5名孤儿带回家中抚养”;文天立老师20年间护送学生上下学,从未间断。他们不是父母,胜似父母。他们的事迹,真正诠释了新时期的“师爱”。他们以生为本、爱生如子的感人实践,让他们赢得广泛的爱戴,享有很高的美誉。
坚守本分,做朴实型教师。毋庸讳言,违规收受礼金、无偿接受各类有偿服务等教育腐败现象仍是损害新时期教师形象的严峻问题。加大这方面的监督、查处力度,实属必要。不少地方屡屡开展针对有偿培训、有偿补课的专项整治,其目的自然也是引导新时期教师坚守本分,专心育人,勿忘初心。事实上,新时期的好教师不可能在市场价值交换逻辑中产生,也不是花里胡哨地包装出来的,更不是制造噱头炒作出来的。藉助市场需求、时髦话题和大众娱乐钻营谋利、一味做秀往往只能成于一时,时过境迁势必归于平庸。
与之相反,绝大多数教师楷模无不坚守本分、风格朴实。他们自觉排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外来干扰,集中精力于“本职”。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不利处境和利益诱惑面前甘于清贫、坚韧不拔。在他们面前,困难显得渺小,成就成为平凡。踏实、勤恳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特点。“老黄牛”这类词汇在新时期可能有些老套,但用在他们身上,的确很贴切。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考虑“自己这样做到底值不值”,他们投入了个人全部身心,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忠诚和挚爱,用整个专业生涯诠释了“本分”的内涵。
他们中的很多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用心“经营”。譬如,瞿廷芝老师在距县城100多公里的深山一待就是29年,是那里“唯一的老师”;王平老师高位截肢却坚持站立上课;陈楠老师主动下乡任教,“农村十载,走路十万公里”;张茂老师“多次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陈育红老师“在山区学校工作38年”,身患声带麻痹萎缩症仍不落下一节课;轩云湘老师从教36年“从没请过一天假,从没耽误一节课”,被乡亲们誉为“钉子”;张有国老师35年坚守“一师一校”教学点,让20多户人家的山村走出了20位大学生。
他们还以身示范,带头亲力亲为,有的多年如一日提前在教室门口“候课”,有的带头干班级的脏活、累活,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消弭了师生代沟,同时也给学生的人生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绝不躺在功劳簿上,成果发表、竞赛获奖、称号加身等成为他们安守本分、更加刻苦的动力。这让他们得以保持先进,在区域乃至全国教师专业领域始终引领潮流、名列前茅。
石拥军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常收中学
农村教育是一片深情的沃土,“贵”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美”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我们在奉献中展示人格,在开拓中追求卓越!
李启明来凤县三胡乡胡家沟中心小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不仅爱他的优点,更要包容他的缺点,引导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蒋宏华江汉油田教育集团龙尾山学校
不舍弃、不放弃,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尽最大努力让普通的学校不再普通,让乡村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注:文中所列教师,均为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