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r原位新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的策略优化
2016-12-21李丽
李丽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天津 300192)
Studer原位新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的策略优化
李丽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天津 300192)
目的 探讨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原位新膀胱术后,不同的膀胱功能训练策略对于患者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根据患者术后接受不同的功能训练计划,我们将35例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8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给予排尿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术后6个月内的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尿量明显增多,日间控尿率较高,尿动力学参数也明显改善。结论 通过优化排尿功能训练的策略,可以显著增强患者术后的尿控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排尿训练; 护理
Radical resection of bladder; Bladder training; Nursing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需要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尿流改道的治疗[1]。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术后生活质量高的优势,已被很多医学中心作为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2]。但是由于新膀胱没有感觉和自主收缩功能,术后早期的排尿主要依靠增加腹压实现。我们对35例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术后早期对患者的排尿功能进行训练,以探讨最佳的排尿功能训练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35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Studer原位新膀胱术的膀胱癌患者。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2~70岁。将35例患者按排尿训练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加强静脉营养支持,监测有无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严密观察患者引流管、新膀胱造瘘管和导尿管的引流情况。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均行膀胱造影,确认新膀胱及新膀胱尿道吻合口无漏尿。如无漏尿,则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储尿功能训练。在患者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定时夹闭、开放导尿管1周,其中在前3 d每30~60 min开放尿管1次进行放尿并记录尿量,在后4 d每2~3 h开放尿管放尿并记录尿量,从而训练患者尿意习惯。在接受1周的储尿功能训练后,于手术后第3周拔除尿管。拔除尿管后,对照组进行常规排尿训练,观察组进行优化排尿训练。
1.2.1 对照组 包括腹肌训练和提肛肌训练,腹肌训练为每日3次,每次10 min,呼气时收缩腹肌,保持5 s,吸气时放松;提肛肌训练为每天4次,每次15 min,每次持续30 s。
1.2.2 观察组 腹肌训练为每日6次,每次10 min,呼气时收缩腹肌,保持5 s,吸气时放松;提肛肌训练为每天8次,每次15 min,每次持续30 s;其中按照膀胱充盈度排尿为当膀胱区胀满且有明显尿意时,用手触诊膀胱高度充盈即排尿。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的排尿情况,内容包括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残余尿量及尿失禁的情况。术后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控尿情况和排尿异常的比例,并根据国际尿控学会检查标准[3]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参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5例膀胱癌患者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原位新膀胱术均获得成功。术后一般情况:两组患者未见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及上尿路积水,无肝、肾功能异常和水、电解质紊乱。2例(5.71%)发生术后肠梗阻,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均未出现新膀胱坏死、尿漏、肠漏、淋巴漏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控尿情况比较 例(%)
此外,我们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尿量和尿动力学参数,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尿量明显增加,而且新膀胱容量、尿流率和排尿期膀胱压力等参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图1。
图1 两组患者之间尿量和尿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3 讨论
原位新膀胱术是利用肠道组织重建贮尿囊,以期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控尿及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方法不仅能维持患者的正常排尿功能,满足生理需求,而且还避免使用集尿器与肠道造口,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在多数治疗中心成为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的首选标准术式。
回肠替代的膀胱无原膀胱的解剖结构,不具备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协同关系。术后患者无法自主控制排尿,会出现尿失禁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这一点上,储尿和排尿功能训练,对患者新膀胱术后恢复排尿功能、预防尿失禁、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其中,患者术后自觉地根据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对于尿控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康复指导,教会患者掌握训练方法和要领,使患者自觉按计划实施康复训练[4]。术后早期的储尿训练旨在培养患者新膀胱的充盈感觉,建立新膀胱的尿意反射。在拔除导尿管后,进行盆底肌训练可增加盆底张力,增加尿道关闭功能,有助于尿控。另外,腹肌力量的锻炼促进尿液排空,有利于减少尿潴留等引起的并发症。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不同的排尿训练策略对于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给予优化的排尿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尿控情况,而且观察组的日间和夜间尿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另一方面,在术后长期的评价上,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尿量和尿动力学参数发生明显改善。因此,优化训练策略能最大程度加快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 Lee RK,Abol-Enein H,Artibani W,et al.Urinary diversion after radical cystectomy for bladder cancer options,patient selection,and outcomes[J].BJU Int,2014,113(1):11-23.
[2] Hautmann RE,Abol-Enein H,Lee CT,et al.Urinary diversion:how experts divert [J].Urology,2015,85(1):233-238.
[3] Wishahi MM,Elganzoury H,Elkhouly A.Dipping technique for ureteroileal anastomosis in orthotopic ileal neobladder:20-year experience in 670 patients-no stenosis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upper tract[J].ISRN Urol,2013,725286.
[4] 田春娟,康福霞,胡萍,等.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膀胱术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849-850.
李丽(1975-),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工作
R473.6,R694
B
10.16821/j.cnki.hsjx.2016.18.013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