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精神价值的凝聚和彰显
——对邓小平“雄心壮志”的传承和坚守
2016-12-21李祥谈咏梅
李祥,谈咏梅
(1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815;2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国家治理精神价值的凝聚和彰显
——对邓小平“雄心壮志”的传承和坚守
李祥1,谈咏梅2
(1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815;2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雄心壮志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信心来源,而且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邓小平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现实和文化传统,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的雄心壮志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确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为雄心壮志的实现提供支撑和保障。
国家治理;精神价值;邓小平;社会主义
一、精神动力是考察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维度
国家的繁荣发展、民族的振兴强盛不仅与社会成员的行动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坚持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互为因果。在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指引下,如果能不停地工作和前进,即使速度慢些,也一定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如果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越远大,他的聪明才智就会发展得越快,相应地,如果一个社会富有激情和理想,并通过相应的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其发展步伐就会越快,发展就会越富有成果。树立雄心壮志、坚定理想信念、胸怀远大抱负不仅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影响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而且影响国家发展的速度、趋势和方向。
现代化包含有“一种坚持其自身存在的意向,它是一种被铭写在事物客观性之中的力量”,决定现代化具有同样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1]190。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肇始于并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富有理性的豪情。在中国的发展处于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时,邓小平韬光养晦,胸怀伟略,在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理性分析和准确研判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确立宏伟的目标和蓝图,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且要把这种雄心壮志纳入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融入每一位国民的血液,注入民族发展基因当中,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在达到小康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虽然公共性是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既包含技术、效率等“管理性价值”,又包含民主、责任等“公共性价值”,但如果过度重视显性的技术理性而忽视隐性的价值理性,就会出现“管理性”价值挤压“公共性”价值的状况,减弱甚至剥夺公共活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现代社会人们逐渐意识到,政府的核心任务“不仅仅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组织社会公共资源,还必须慎重地考虑如何公正地在不同的利益需求中分配公共资源以维护公共利益。”[2]71现代治理理论认为,增进公共利益既是治理的必然价值选择,又是道德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提高道德认识、促进道德整合、强化道德评价等方式增强主体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实现维护公共秩序与增进公共利益的平衡。
现代化治理是一个“价值导向调整优先于治理技术革新的过程”[3],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实现了资本优先性对权力公共性地位颠倒的矫治,把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全民福祉作为奋斗目标。目前,对于国家发展差异的研究主要有发展制度与战略和发展主体品性等两个角度[4]。所谓的品性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不同族群各自的行为和观念,研究这些行为和观念在交易、文化流动性、地理流动性以及创新方面构成激活因素还是抑制因素”[5]7。但凡推崇公共性、肩负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公平正义的发展模式不仅会对社会发展和制度设计产生推动作用,而且会对成员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情感产生积极影响。强有力的国家治理,其物质化的实力和制度化的强力与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密切相关。评价国家治理既要看治理制度是否完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也要看它们是否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能否正确有效维护社会秩序,能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治理问题是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的统一,治理现代化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变革。但执政党的命运并非先天注定,主要取决于自身领导力、意志力和实践力,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力宣扬并着力巩固其核心价值理念。虽然国家治理主体多元、任务多重、手段多样,具有阶段性、异质性等特点,但公平正义等公共价值维度是贯穿始终的优先选项,是公共行政系统保持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而且对其它价值目标具有统摄和整合作用。其实,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概念,它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生活方式、人的现代化等等的总体概念”[6]715,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改革创新的过程性概念。事实上,治理活动和价值理念具有同构性,抽象的价值理念内蕴于具体的治理方式,规定治理的性质和特征,现代化治理不仅表现在“为治理主体明确地设定了一种适当的目标体系,它在主体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的治理情境之间造就了一种适当的张力,从而为其推进改革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为现实的治理活动提出了一幅合适的理想图景,它能有效促使治理主体积极改造现实的治理实践、提升治理主体与治理环境之间的契合性、提升治理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致性,实现理想的治理实践、治理能力与现实的治理实践、治理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7]其中,价值理念在治理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不仅调节治理体系的内在运行,决定治理的重心和发展的方向,而且赋予治理活动以灵魂性根基,形成治理体系的认同基础。治理价值在主体行为规则中的内化、普及化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治理成效。
雄心壮志不仅是个人获得成功的助推力量,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雄心即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壮志即伟大的志向和意愿,所谓雄心壮志即是基于理性认识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的革命豪情和能动自觉,有赖于缜密的思考、周密的计划和详实的安排,体现了对现实认识和未来期望的自立自强和自主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雄心壮志,提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要树立雄心壮志,增强自信,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增强综合国力,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性和优越性。为此,要求我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全民总动员,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有利因素,建设“够格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猫论”“摸论”和“不争论”等思想以及敢闯敢干、允许失败等精神,这些都凸显了他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自己的急切心情。1980年他在一篇题为《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8]250-251。1987年8月,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邓小平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艰苦奋斗,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生产力”[9]251。
二、对邓小平“雄心壮志”的梳理和解读
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和开创者,邓小平不仅从微观层面、具体环节等细节方面着手,更重要、也更需要从宏观层面、全局角度等整体方面着手考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从目前公开出版发行的关于邓小平的主要文献(《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看,邓小平明确提出“雄心壮志”(其中一处提出的是“雄心勃勃”)多达38次,使用频率很高,可以说“雄心壮志”是邓小平重要的“口头禅”词汇之一。在这38次之中,其中有4次是在同一场合2次述及。
在邓小平提及“雄心壮志”的34个场合中,其中有2处是就某一具体问题和特定事项提出的:一是1957年2月19—21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在谈到新华社的发展时指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是新华社发展的方向,要努力,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10]1346;二是1979年7月15日在听取中共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主要负责人汇报时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11]535。其余32处在谈及“雄心壮志”时,他都是着重围绕如何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宏观战略问题提出的。具体时间和提及场合详见下表:
序号年份1960 1961 1965 1975 1977 1 2 3 4 5 6 7 8 9 1 0 1978 1979 1981 1980 1985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984 1986具体时间和提及场合5月25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11月1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 2月11日,同摩洛哥共产党代表团举行会谈4月1日,会见美国众议院议长卡尔·艾伯特一行9月15日,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式9月29日,会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八周年庆祝活动的华侨、华人和台港澳同胞旅行团部分成员12月6日,听取第三、五、六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人汇报4月29日,会见南斯拉夫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友好代表团9月18日,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同志汇报11月5日,在泰国集叻达王宫同普密蓬·阿杜德国王和诗丽吉王后会谈10月4日,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 12月29日,会见新加坡政府代表团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5月12日,会见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詹姆斯·卡拉汉5月13日,会见毛里塔尼亚国家元首、救国军事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海德拉4月14日,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11月17日,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5月12日,会见尼日尔国家元首、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赛义尼·孔切5月23日,会见斯里兰卡总统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德纳5月29日,会见巴西总统若昂·菲格雷多6月30日,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10月6日,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10月10日,会见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12月19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3月25日,会见由蒂尔曼·德丁等十九位美国新闻界人士组成的“重访中国团”4月17日,会见比利时首相维尔弗里德·马尔滕斯12月14日,会见美国前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6月18日,会见来自美国、加拿大、港澳等地荣氏亲属回国观光团部分成员及中国内地的荣氏亲属
续表
由上表看,从现有的关于邓小平的经典著作分析,自1960年代起到著名的“南方谈话”止,邓小平始终倡导并坚持认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要树立雄心壮志,“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9]314,“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8]129邓小平关于“雄心壮志”的阐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大多是在接见或会见较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外宾的场合提出的。邓小平关于雄心壮志的阐述,不仅注重于纵向的历史比较,而且侧重于横向的现实比较。为了向来宾介绍我国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阐明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也为了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量化发展指标和具体步骤,表明我们坚持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从现有文献资料看,邓小平关于“雄心壮志”的论述绝大部分是在涉外场合提出的,表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烈愿望和急切心情非有雄心壮志不可。
二是邓小平不仅提出发展目标和计划步骤,而且根据我国发展实际,不断动态调整和修正发展指标。基于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等的理性认知,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9]161。1980年前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50美元左右,邓小平设想到上世纪末,实现翻两番任务之后要达到1000美元。但经过一段冷静、理性的反思和观察总结,认为1000美元的标准高了点,最后他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是可行的。“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10]224实践证明邓小平的设想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高度一致。
三是邓小平倡导树立雄心壮志,体现了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他明确指出,树立这样的雄心壮志不是随随便便、感情冲动才提出的,而是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努力具有可行性;实现这样的雄心壮志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们要有雄心壮志,是实事求是、合乎实际、留有余地的雄心壮志”[10]1688,“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12]249。
四是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是实现雄心壮志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9]244,“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8]314,“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9]370为此,我们不能墨守陈规,而要锐意进取;不能安于现状,而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而要改革创新,不仅要全力突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而且要不失时机地革除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要大刀阔斧地改变那些落后于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传统做法,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学、更加完善。虽然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挑战性,但“中国共产党有志气,中国人民有志气”[9]329,“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9]267,“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9]251
当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雄心壮志的认知与评价,我们只能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不能盲目地以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为奋斗目标,也不能以他们的发展理论和评价标准为指导方针。不仅因为他们所宣称的现代化理论没有得到实践的充分验证,相反,从部分国家实际情况看,得到的却是否定的证明,而且因为基于基本国情、发展状况和传统文化等较大差异基础上的制度体系和评价标准也存在较大区别,必须摆脱普遍主义思维模式影响,真正从现实主义原则出发研判我国发展问题。
三、国家治理中“雄心壮志”精神发展理路及现实启迪
由上观之,邓小平关于雄心壮志的论述不仅通俗易懂、深入民心,而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味道,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先导性。不论是作为优秀的中共党员,还是作为受人敬仰的党的领袖,不论是作为承前启后的国家领导人,还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邓小平的雄心壮志对于我们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阔步前进仍然具有重大现实和指导意义。
顺大势,立大志,成大业,存在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邓小平在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洞察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具体特点,依据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和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核心的基本理念和正确认识,为了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体现先进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等,认识到全面实现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非有雄心壮志不可。
事实表明,但凡重大社会变革和重要历史转折都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气质作为理论先导。作为一种精神力和意志力,雄心壮志不仅表现为在任务和困难面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气质,而且表现为决不气馁和妥协、永不放弃和懈怠的昂扬斗志。不仅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为了翻身解放、争取独立需要雄心壮志,而且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同样需要树立雄心壮志;不仅需要勇立时代潮头、把握历史大势、肩负时代重任、引领时代发展的领袖人物树立雄心壮志,而且需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奉献的群众百姓树立雄心壮志;不仅在制定社会发展战略、谋划社会发展布局时需要树立雄心壮志,而且在贯彻落实方针政策、实现完成目标计划时也需要树立雄心壮志。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种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没有一种愈挫愈勇、奋发进取的精神,生命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种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没有一种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精神,就会踟蹰不前、被动挨打、遭受欺凌。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最可贵的是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概莫能外。有了这种精神气质,才能始终保持奋斗的激情。命运只会青睐那些充满自信、永往直前的人。自强者胜,知耻者勇,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发挥聪明才智的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最难得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风险的血性和气概。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和艰辛探索,是一个充满困难、充满挫折、充满风险的曲折历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关键是有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不怕挫折的意志力和敢冒风险的决断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充分表明,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抱负对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尤为重要。先进的思想文化是社会持续前进的主心骨,雄心壮志是促使一个人不懈奋斗的发动机。不仅在许多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上,而且诸多领袖人物在面对重重困难、拟定重大发展任务和战略规划时,都表现出坚定不渝的意志和卓越不凡的品质。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13]1496这种英雄豪放气概极大地鼓舞着中华民族在新中国建设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同样需要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9]372饱满的精神状态、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至关重要。江泽民多次强调指出,“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4]379,“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4]395。他深刻阐述了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15]574,“在全党始终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是事关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事关党同人民群众关系,事关我们事业成功的大问题。”[16]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需要秉持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胡锦涛提出:“关键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坚韧不拔、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才能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17]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8]162,“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18]171
精神是形象,是意志,是力量,是阶级本质、民族气节、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和流露。虽然精神不是万能的,但人要是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不论是毛泽东提出的愚公移山精神、“两弹一星”等精神,还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敢闯敢干等精神,还是习近平的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等精神,不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三步”发展战略,还是“小三步”发展规划,不论是“双百”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是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国富民强的雄心壮志的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具体体现。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业绩。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所言,一个人的信仰就是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2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领略伟人的精神世界,牢记并践行总设计师的雄心壮志,在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对生活和社会无限向往、对民族和人民无比热爱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回望邓小平的一生,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努力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树立雄心壮志,通过改革开放释放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活力,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性和优越性,真正践履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一生。
[1]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罗蔚,周霞.公共行政学中的伦理话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韩冬雪.衡量国家治理绩效的根本标准[J].人民论坛,2014(10).
[4]任勇.国家治理视野中的核心价值:基于文化资本的考察[J].社会科学,2010(3).
[5][法]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论发展之缘起[M].邱海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肖前,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王升平.内涵、作用逻辑、路径: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1).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陈加自,陈国清.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J].福建理论学习,1998(4):2.
[17]王彦田.胡锦涛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持良好精神状态[N].人民日报,1999-03-10(4).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刘英)
A849
A
1671-511X(2016)06-0014-06
2016-04-09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关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要求”(2012SJB71001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治理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研究”(14MLB006)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逻辑谱系、方法论特点及当代意义研究”(14bzx010)阶段性成果。
李祥(1972—),男,安徽来安人,博士,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哲学、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