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取胜之道—长庆油田公司精细管理纪略
2016-12-21张万德
□ 文/特约记者 张万德
逆境中的取胜之道—长庆油田公司精细管理纪略
□ 文/特约记者 张万德
自2014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持续徘徊在40美元左右,作为我国目前油气产量最高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在低油价寒冬里,成本压力也异常艰难。今年年初一度出现亏损,但从二季度开始该油田逐步实现了扭亏为盈,除了油价有一定的反弹外,精细管理和技术进步使其实现质量与效益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精细管理,提质增效的“法宝”
面对低油价给石油行业带来的冲击,效益和产量究竟哪个重要?已步入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稳产阶段的我国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首要考虑的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但在长期低油价的冲击下,企业如何实现效益与产量的同步发展?这无疑给石油企业出了一道难题。
长庆油田找到了解题方法,其关键在“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按照中国石油“深化东部、发展西部、拓展海上、油气并重、立足常规、加强非常规”的战略总布局,长庆油田坚持“产量为要,效益优先”的原则,围绕精细管理和降本增效两大主题,精准部署,及时在全油田全方位开展精细管理管理年活动,确保5000万吨稳产增效。
在今年年初的工作报告中,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杨华指出,油价高、效益好,企业难以实现根本性变革,低油价的“寒冬”更能让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下定决心练内功、强筋骨、挖潜力、提素质,夯实长远发展根基。要坚持低成本集约发展,开源节流,控降成本,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顶层设计,通过深化改革、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从全要素各环节上降本增效。
精细勘探,精细开发是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资源品位持续下降,油气开发精细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面对现实,长庆油田从地质选层到方案编制、从部署井位到施工方式,落实效益优先原则,突出重点勘探、精细勘探、高效勘探,把选好井位,系统优化好井位,优化好每口井的产量为降本增效的主要手段。
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完善监督体系,从方案部署入手严格把关,优化项目审查,强化井位管理,严格控制井深和深井数量,不打一米无效进尺,不下一米无效套管,把有限的投资用足用好,把好每个项目、每口探井的质量关,为油田公司稳健发展效益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施工队伍方面,严格队伍考核,加强队伍管理,有效夯实了项目质量管理基础。勘探开发工作还加强制度建设,明标准严规范,有力促进了工程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强化过程监管,确保了探井单井产量逐年提高。近三年,长庆油田油气勘探综合成功率保持在50%以上,高产井比例保持了不断上升势头,切实做到了油气产量、储量与效益的统一。
“只有做好合规管理、降本增效的高效勘探攻坚战,提升效益发展水平,才能在当前严峻形势下不断推动油气勘探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勘探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11月12日,从国土资源部油气储量评审办召开的2016年度中国石油探明储量评审会议上得知,长庆油田今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3.68亿吨,占中国石油年度新增储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国年度新增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精细开发方面,长庆油田紧盯富集区和高产井,提高每口井的效益含金量。新的产能建设部署,首先要考虑产能建设的到位率;部署油井,首选油藏品质好的富集区块;实施油井措施,优先考虑高产井……“求效益从产量入手,求产量必须从效益出发”已成为长庆油田上下的共识。
采油五厂多措并举提高单井产量,产建上优化区块、优化层系、优化井型,压缩低产低效区部署;工艺上针对单井储层特点,优化改造地质工艺,并及时跟踪措施效果,提高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今年投产油井228口,单井产能2.7吨,较2015年提高0.2吨。
采气二厂对不同产量和物性的气井采取不同配产措施。对于高产气井,合理制定配产和注醇量,确保此类气井保持定压平稳生产。对于间隙生产井,结合生产实际,采取泡沫排水、喷射引流等助采技术手段,充分挖掘气井生产能力。今年以来,对465口中低产井实施技术措施3568井次,累计增产气量1.53亿立方米。
技术创新,为精细管理增添利器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一套适用于“三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技术,长庆油田就无法实现质量效益开发。
“长庆油田是在‘磨刀石’里边把油挤出来,其储油层岩石非常致密,就像磨刀石一样。”长庆油田开发处专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国外专家曾认为这一区块不可以实现效益开采。”作为非常规油气田的长庆油田,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成本优化效果巨大,也是其能够在低油价时期迅速扭亏的主要原因。
技术创新,不仅能提升效益,还能有效降低成本。
今年年初,长庆油田5000万吨级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长庆油田技术发展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5000万吨高产量,全依赖勘探开发技术的创新。此次获奖的科技创新项目,包括特低渗—致密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探、开发等主体技术,亦被称为“西部大庆建设核心技术”,其中最关键就在于压裂、注水、水平井开发等一系列技术的突破。
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也降低了投资、提升了生产效益。例如,井下节流技术的发明应用,让苏里格气田整体地面投资比开发初期下降了50%,单井地面投资减少250万元。由此形成的以多类型气井连续压裂、井下节流、地面一体化集成技术为核心的致密气藏立体开发+数字化管理模式,气井产量提高30%,地面投资减少215亿元。
“过去勘探和开采需要几个队伍,现在通过对技术的合理布局,已经可以实现勘探开发的一体化,过去一个队伍上去就完成勘探,然后上钻井,然后地面工程,然后是试油试气,然后开发,环节多,作业面重合,效率低。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后,工序,工艺优化,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技术发展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除了成本的下降,技术的升级也为长庆油田各个层面的油气开采做出了贡献。由技术带来成本下降,进而实现有效益的开发,也是目前长庆油田发展的方向。
仅在油田注水方面,由过去的超前注水,发展到现在的温和注水、分层注水、精细注水,让油层获得平稳充足的压力,解决了储层低压问题。
针对储层低渗透实施的压裂,从直井、定向井,延伸到水平井分段压裂、水力喷射压裂和“体积压裂”,在油气层中开辟出尽可能多的缝隙,畅通地下油、气渗流通道,使一条条“毛细血管”变成油气涌动的“主动脉”。为改变油气藏低丰度造成的低产现实,致力于水平井技术攻关,引导井眼轨迹横穿储层较直井增加数十倍,油井单井日产油从2吨上升到6-8吨,气田单井产气量较直井增加3-5倍。
“在国外,水平井水平段可以达到5000-6000米,目前长庆还有差距,如果长庆油田能达到这个水平,成本还能降一部分。”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专家告诉记者。
技术的进步,还有效的提升了长庆油田的“御寒”能力。长庆油田推广的直井、丛式井、水平井大井组规模应用的开发模式,形成了“多层系、大井组、多井型”的开发思路,实现了工厂化作业,有效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效益,累计节约近6000亩土地,减少采气管线长度35%。在连续3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长庆油田表现出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只要能“增生”效益的新技术,长庆油田都不放过。在采油四厂,地质所研究人员针对新14区延9油藏进入综合含水和采出程度高的现状,开始试验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最终采收率将提高到40%以上。“这项技术可有效利用采出水资源,具有成本低、原料来源广、安全环保、现场实施方便等优势,是我们改善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攻关方向之一,应用潜力巨大。”该厂地质所油藏管理室副主任王朋说。
措施落地,让精细管理实现全覆盖
如何才能让低油价下的降本增效压力层层传递,直到每一个油田员工?
围绕5000万吨持续稳产和提质增效两大核心,长庆上下以“提产量、降成本”为总目标,做到“投资上精细预算、勘探上精细部署、开发上精细组织、安全上精细管理、成本上精细掌控”等十项精细管理工作部署。记者在长庆油田公司企业管理处看到,10项精细管理工作每项都有运行大表,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具体的指标,落实到人,长庆油田快速打响了精细管理提质增效的攻坚仗。
在公司层面,加强油气生产日常运行管理,建立公司、机关部门、科研单位及生产单位四位一体的油气产量监控体系,落实产量监管责任,形成“日跟踪、周分析、旬监控、月考核”的油气生产监控体系。公司生产运行处、油田开发处、气田开发处等部门利用数字化系统时刻监控各生产单位油气生产动态,对油气生产进行精准监控和管理。技术人员可以快捷查看生产一线的重要参数和实时生产动态,及时制订技术对策,优化技术方案,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油气生产单位纷纷制定精细管理的各项举措,使精细管理成为油田稳健发展的利器。采油八厂铁边城作业区以追究领导干部的上产责任为主要手段,实施“产量上不去,上下同考核”机制,推动稳产增效工作健康运行。这个作业区的老井产量不但没有递减,反而比计划提高了12吨。
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多办事,已成为长庆油田上下每位员工的共识,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开发王盘山油田的樊学作业区,技术人员摸索总结的“井筒三步精细管理法”,通过实施科学加药、优化参数、高频井专项治理等,延长了检泵周期,减少了检泵频次。按照王盘山油田的作业井口数计算,每年至少可节约检泵费40多万元。
“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原油生产、提质增效项目上,通过加强日常设备维护保养、精细井筒管理等,确保单位吨油成本进一步下降。”采油二厂西峰采油三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西峰采油三区已开发10多年了,要实现效益发展,必须实行精细管理,算好每一笔账。
“再紧不能紧安全,再压不能压环保上的投资。”长庆油田安全环保处负责人说,“没有安全和环境保障的油,我们一滴也不要。”目前,长庆油田有7万多口油气水井、上万座井站及10万多千米的输油气管道,部分已进入“中老年”发展阶段,长庆油田在投入巨资对油气区环境进行治理的基础上,还加大了对油气区老系统、旧设施的维修改造和隐患治理力度。
同生产中的提质增效、降本增效一样,长庆油田员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压缩办公室、合并用公车,自己能动手的不外雇,节约一张纸、少用一度电……事事算成本,处处讲效益,已成为长庆油田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
一个小发明、一项小革新,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而且产生了大效益,为油田公司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安塞油田“百人创新千人创效”活动中,许多投入小、见效快的“金点子”在生产一线得到应用。由杏南作业区3名员工合作发明的“水表带压标定装置”,使得标定介质直接进入生产流程,方便了操作、减少了污染,在杏南作业区全面推广使用后,每年可节约300立方米水,节约罐车运输费21000元。
通过全员全方位的精细管理,2016年长庆油田在投资减少、刚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依靠精细管理实现了成本不升、工作量不降,成本下降、工作质量不降的目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稳步提高,为公司长期在低油价形势下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