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悠悠追剧这些年

2016-12-21亦安冉

现代苏州 2016年28期
关键词:刘强昆剧昆曲

记者 亦安冉

悠悠追剧这些年

记者 亦安冉

2006年刘强民退居二线之后,开始整理这些戏单,准备出书

追剧,跟年龄无关,更多的关乎性情。比如喜欢戏曲这件事,真是一入深似海,出也出不来,迷上了昆曲,那就更怎是一个痴迷可以形容。在苏州,有许多戏迷,有年老的,也有年轻的,他们的追剧经历各有不同,却都从另一个角度零碎地记录着昆曲的变迁。

67岁的刘强民已经从吴江文联退休,为了安放他这些年来收藏的戏曲相关物品,他特地在吴江松陵镇的西塘河边租了一套200多平米的房子,光是戏单就占据了这间房子的不小空间,他指着满橱柜的戏单跟记者说:“你说让我把戏单带来,我还真的没办法带来,这里还只是一小部分。”

半个世纪五万张戏单

刘强民与戏单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年幼时,在上海出生,在苏州长大,父母都是戏迷,哥哥姐姐也都各有艺术专长,小时候母亲去看戏,就把刘强民抱在怀里,为了让刘强民不要吵闹出声,母亲总是带足了小零食,一开始是母亲看戏给刘强民塞零食,后来慢慢地刘强民就发现看戏比吃零食还有趣,渐渐也成了个戏迷。刘强民不仅看,看戏回来,还在家里的小院子里搭起戏台,组织一帮小伙伴一起演,分配好角色,依依呀呀的孩童阶段,唱词怎么办?都从戏单上来。刘强民记得,最早的戏单,不光有剧情,还有唱词,也有编剧的话,导演的话,演员的话。老戏单,大家要看主演,看看名角都讲了些什么引领大家怎么欣赏。

从小喜爱,半个世纪收集了5万多张戏单,戏单已经成为刘强民生活的一部分。吃饭可以很随意,穿衣服20块钱一件也无所谓,唯独戏单不可以。小时候端午节用粽子跟同学换一张戏单;还用父母给的零食去跟小伙伴换戏单;三年自然灾害时,更用一碗晚饭跟邻居换戏票。刘强民还记得小学时换到票去看演出,家里人到处找也找不到人,快急坏了。

因为从小的戏曲浸润,刘强民一直从事着文艺相关的工作,10岁时,被破格录取入苏州的红孩子艺术团,分在评弹组;“文革”期间,加入文工团,时常各地巡演,后来进入艺术院校,毕业之后在文教岗位任职,几十年间几次搬家,什么都可以仍,唯独戏单一直跟随着刘强民。

戏单见春秋

2006年刘强民退居二线之后,开始整理这些戏单,准备出书,给这些戏单一个好的归宿,书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戏单见春秋》。按剧种分,按剧团分,按演员分,分门别类地归置好,每一本翻开来,都是满满的戏曲史。

多年留下的老戏单溢满了回忆

翻开专门收藏苏州昆剧院戏单的这一本,从半个世纪以前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台台戏,仿佛历历在目。

戏单里有一张戏单来自1957年,江苏省苏昆剧团,昆曲剧目介绍,一出《白蛇传 断桥》,由张继青出演白蛇,章继涓演青蛇;还有一张戏单是柳继雁的《折柳 阳关》。刘强民还保存着一张1962年苏州,苏、浙、沪三省(市)昆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戏单;另外一张江苏省苏昆剧团集体改编的试验移植昆剧《风华正茂》,戏单上在剧情介绍和场序之前,还有一段毛主席语录。还有一张演出说明书,是苏州市文联,苏州市文广局主办的徐凌云表演艺术专场,暨继字辈联谊会正式成立。

1958年,演出《狸猫换太子》,左起范继信饰郭槐、柳继雁饰刘妃、高继荣饰真宗、张继青饰李妃、凌继勤饰陈琳

张继霖饰演《弥陀寺》王戒

昆曲之路并不顺畅,在刘强民的戏单中也可见一斑。1982年顾笃璜开创了昆剧星期专场,在刘强民保存的戏单中,有好几张昆剧星期专场的戏单:江苏省苏昆剧团、苏剧星期专场(周六),2000年10月份演出剧目表,《思凡、下山》《开眼、上路》《当巾》《饭店》《庵会》《乔醋》《茶叙、琴挑》《问病》《偷诗》……星期专场的演员表里,有许多大家日后熟知的演员名字:俞玖林、沈丰英、吕福海、杨晓勇……

1996年演出昆剧《都市寻梦》

另一张昆剧星期专场的戏单里,还有一段非常诚恳的话语——我们曾经发出呼吁:希望每一位苏州市民都来看一次昆剧,尤其是每一位公务员,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更应该至少看一次昆剧。对于昆剧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应不知道,这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昆剧博大精深,我们所知极少,但我们愿意尽最大努力,严肃认真办好每一场演出,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并请不吝赐教。——昆剧星期专场全体工作人员谨启。二00五年十一月六日。

让我们来看看2005年昆剧、苏剧星期专场节目单:《贩马记》哭监、写状,《长生殿》,《玉簪记》,《白兔记》,《绣儒记》;2007年昆剧星期专场戏目单:《十五贯:访鼠测字》,《西厢记 佳期》,《奇双会 写状》。

再一张戏单是1983年9月,江苏省苏昆剧团,七场历史传奇讽刺喜剧《三转乌纱帽》,艺术顾问是痴守昆曲的江南名氏顾笃璜。还有一出苏剧传统折子戏《醉归》,苏昆的名角王芳当年获得一度梅,可不就有这出戏的功劳?

昆曲《十五贯》曾经“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1998年12月16日晚,苏州市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新剧(书、节)调演,江苏省苏昆剧团也演出了大型昆剧《新十五贯》。2001年12月,纪念道和曲社八十周年——暨苏州举办传习所八十周年清唱茶话会,这张戏单刘强民也保存着,当年,昆曲入选“非遗”,还有一张戏单就是为庆祝这一盛典的:庆祝中国昆曲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暨纪念苏州昆曲传习所成立八十周年。

刘强民还保存着一张2003年,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展演剧目,其中有杨晓勇、陶红珍的《朱买臣休妻》。另外一张戏单上,苏州人民大会堂,“兰馨梅艳”昆剧梅花奖演员经典剧目展演,江苏省苏昆剧团的王芳主演了《长生殿·惊变》。昆曲入选“非遗”之后,开始顺风顺水。2004年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红得发紫,刘强民追着看了不知道多少场次,戏单也保存了好多;2013年,白先勇携手苏昆《牡丹亭》之后又一力作《玉簪记》,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演出的一张戏单刘强民也留存着。

刘强民的苏昆戏单收藏里,离我们最近的有2015年,中国昆曲剧院,“源远流长 盛世流芳”,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院落成系列展演,“继”字辈从六十周年庆典演出……零零碎碎的戏单,都是粉墨登场过的历史。

戏单总是和生命中的故事相连

戏单里的缘分

戏单收多了,就会有故事。

刘强民常跑各地去淘戏单,上海城隍庙,苏州文庙,北京潘家园,这些地方刘强民常去。曾经为了一张戏单,刘强民跟商贩整整磨了有两个钟头,最后以5000元成交。在上海绿洲大厦淘到的一张已经斑驳发黄的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出《贵妃醉酒》的戏单,让刘强民激动了好久。

收戏单也讲究缘分。

上海文庙,刘强民固定每个月去两次,那里有戏单交易市场,上海文庙有一个老人,一生没有结婚,只爱收藏戏单,即将去养老院,他在文庙观察了很久,最后选中了刘强民,老人说:“现在我要到养老院去了,我来看了很多次,看到你是一个专注的人,你跟我到浦东的家里来”,就这样,老人把上千张戏单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了刘强民。

苏州锡剧团原编剧兼导演周竹寒,也丰富了刘强民的戏单收藏。他给刘强民寄来一箱戏单,还附着一封信:“糊里糊涂看了一辈子戏,糊里糊涂留下一些戏单,而今又糊里糊涂打算卖给收破烂的。猛然间,上帝提醒,似乎张永铭说起过,阁下有缘戏单,老朽一拍脑袋瓜,总算没糊涂到家,就将‘破烂’邮给阁下了。

昆曲名家蔡正仁,无论在哪里演出,不管有多忙,都会给刘强民快递来戏单,蔡正仁的夫人会把那一阶段的戏单都整理好寄出。有一次在现场看戏,就有人跟刘强民说,蔡正仁的夫人正拎着一大袋戏单在找你。

方方面面的支持,充实着刘强民的戏单,到现在已经有5万多张。

有一次有人跟刘强民开玩笑:你花了这么多钱买来的戏单,扔到大街上试试看谁会捡?

从吴江走出的十来位戏曲名家,刘强民也分外关注,收集了许多戏单,比如水乡一支梅姚梅凤,小于振飞活唐明皇蔡正仁,还有苏昆的诗韵昆曲花旦角王芳……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员,刘强民也熟得不得了,这么多年下来,一年看戏没有少过50场。

猜你喜欢

刘强昆剧昆曲
罗周昆剧创作论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刘强画廊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刘强作品
刘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