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吃点心
——粽子
2016-12-21老凡
苏州人吃点心
——粽子
老凡,十七岁当学徒,后成电气工程师。五十过后,偶有文字见诸报章,《传奇唐伯虎》、《古新郭人物》等书也获出版。平生好吃,且不懒做,竭盼有缘相交诸多同好。
粽子,可谓是苏州点心中大宗。关于吃粽子这个习俗的起源,一直以来都记住的是小学里听老师说的《荆楚岁时记》那版本:“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汩罗,人饬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直到几年前,才从晚报中知道,原来苏州人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其实粽子在苏州还有着更具个性的故事和习俗。
比如说,粽子在读书人的心目,象征的意义远不止祭奠先贤这一样。过去苏州人在古称进学里,粽子和糕是贺礼中的必备,为的是讨一个“高中”的口彩。在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中有记:“我上学有仪式,颇为隆重。大概那是正月二十日吧。先已通知了外祖家,外祖家的男佣人沈寿,到了那天的清早,便挑了一担东西来。一头是一只小书箱,一部四书,一匣方块字,还有文房四宝、笔筒、笔架、墨床、水盂,一应俱全。这些东西,在七十年后的今日,我还保存着一只古铜笔架和一只古瓷的水盂咧。那一头是一盘定胜糕和一盘粽子,谐音是'高中',那都是科举时代的吉语,而且这一盘粽子很特别,里面有一只粽子,裹得四方型的,名为'印粽';有两只粽子,裹成笔管型的,名为'笔粽',谐音是'必中',苏州的糕饼店,他们早有此种技巧咧。临出书房时,先生还把粽子里的一颗四方的印粽,教我捧了回去,家里已在迎候了。捧了这印粽回去,这是先生企望他的学生,将来抓着一个印把子的意思。"
虽然不是很喜欢吃粽子,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粽子的喜爱,比如说,看别人包粽子就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不,应该是说“裹粽子”,在老苏州眼里看,说“包粽子”必定都是外乡人。老苏州裹出的粽子,不管是店家的,还是自家的,或是邻家互馈的,都可说是巧制具备,风味各具,就其味品而言,有枣子粽、赤豆粽、火腿粽、肉粽、白水粽、豆瓣粽、碱水粽、灰汤粽等,而且各乡还各有各处的风情。如常熟就有"酒入雄黄粽子裹,要尝滋味到端阳"(《海虞风俗竹枝词》)的习俗,而吴江则有“记是端阳节又交,黄鱼白肉作家肴。分尝鱼泰相沿久,偏是茭秧细细包”的习俗,用茭白叶裹尖头小粽也为独具风情。
粽子的形状有很多种,《格致镜原》中就有:“粽子其制不一,有角粽、粒粽、茭粽、錐粽、筒粽、九子粽、秤錘粽,宋时有楊梅粽。”但苏州一带常见的大约只有三角粽、锥粽、筒粽以及吴江的茭粽这几样。
锥粽,吴地称之为小脚粽,顾名思义其形应似从前的三寸金莲。这种粽子多数为白水粽,即纯糯米裹成的粽子。为了烧煮方便,也为了易于食后消化,煮粽子时往往也会添加一些食用碱或稻柴灰作为辅助剂,前者即为碱水粽,后者则就是所谓的“灰汤粽”,据高濂的《遵生八笺》所载:“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欲其茭叶青而香也。”最近这些年,城里的稻草成了稀罕物,而许多人又对食用碱的恐惧感,这两样粽子也就少见了,有些媒体甚至用上了“失传”的词语。
三角粽则多为赤豆粽、豆瓣粽、枣子粽等加料的粽。此类粽子有荤也有素,荤素的区别则是馅料中有没有块糖渍过的猪板油。
筒粽即肉粽,又称“枕头粽”,应该也是取其形。在《苏州小食志》中,对此有描述:“‘肉粽’,凡糕团店所售者,只有素粽而无肉粽,惟大户人家,于大除夕前,必制肉粽以馈赠亲朋。其制法,以白糯米淘净滤干,和之以盐使咸淡适中,再加少量之水,浸于瓦缸中一夜,待米涨透,另以盐肉洗净,去其外层粗皮,刀切长方块,务令肥瘦适均,以米和肉,包以青箬,用武火煮于釜中,熟后勿即出,须闷闭多时,方可取食,其味殊腴美也。近日用盐肉者少,用鲜肉浸以酱油居多,但其味不如盐肉之美耳。迩来一般小贩仿人家酱油浸肉之法,美其名曰‘火腿粽’。有兼售豆沙猪油粽者,背负木桶沿途唤卖,并有入茶社兜销者,其中最著名之小贩,厥惟蔡钰如所售之粽,米烂而肉鲜。“
至于近年来出现的几十块钱一只的鲍鱼粽、鱼翅粽这一类土豪级的豪华版粽子,有耳闻,但从没听人说好吃,大约这类粽子只属于礼品专供,和传统意义上的粽子没什么关系,当然和屈原、伍子胥更没任何关系了。于此相比,我更喜欢那些逐年增多起来的街头粽子摊,每到粽子应市时,嗅闻着一阵阵不知从哪飘出的粽叶清香,一直让我觉得很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