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对母子与苏昆的历程

2016-12-21陶瑾

现代苏州 2016年28期
关键词:昆剧剧团

记者 陶瑾

一对母子与苏昆的历程

记者 陶瑾

尹斯明、尹建民母子为了苏昆事业奉献了一生

秋日的上午,阳光静好。在苏州桃花坞大街的一条石幢弄里,记者寻访到尹斯明老师时,她正专心地看着电视,和儿子尹建民探讨着苏昆艺术。老人一头齐整的银发,精气神十足,风采斐然,自带苏昆表演世家的风华气韵。这位苏剧第一代传人也是唯一健在的国家级“非遗”(苏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已经96岁了。

这一辈子,尹斯明老师倾尽所有为了苏剧、昆剧的生存与发展而艰苦奋斗着,再苦再难也没有放弃艺术道路,还把他的儿子培养成一位优秀的苏昆承字辈传人。这对母子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动实在太多了。

追求艺术,无怨无悔,此生只为苏剧生

尹斯明,本名尹玉琴,1921年出生在上海苏滩艺人之家。父亲尹仲秋原是苏滩“清客串”(票友),家境较好,后家道败落,就以苏滩作为专业了。尹斯明从小耳濡目染就会咿呀哼曲,6岁时就能在堂会或码头上唱小曲了。她9岁上学,12岁因“一二八事变”而辍学,从此随父学艺。

1933年,父亲尹仲秋有了去上海城隍庙“小世界”游艺场演出的机会,于是和自己的四个女儿、一个堂侄(尹小秋)、两个学徒(周玉英、蒋玉芳)以及两个伙计共10人,组建了“尹家班”。在“尹家班”里,尹斯明是挑大梁的。她常常缺什么顶什么,学唱什么像什么,跟着父亲几乎唱遍了上海所有的戏园子,有时还去电台录音,去大户人家唱堂会。

演出苏滩的同时,她也学昆剧,跟昆剧名家袁传璠先生学《西厢记》、《玉簪记》。袁传璠是尹斯明的大姐夫。

解放初期,经历了战争的“尹家班”及其他数十个曾红遍上海的老苏滩班子一度流散。1951年尹斯明与吴兰英、施湘芸、蒋玉芳等志同道合的苏滩艺人一起,在上海创建了“民锋苏剧团”,创立了苏剧这一新剧种。

1952年,尹斯明随团定居苏州。这批风华正茂的苏滩艺人,抛下家庭、子女,自己贴钱摸白板(即无钱赚),不管风吹雨打,酷热严寒,辗转在江浙沪农村一带,为剧团的生存,也为自己的生存艰苦奋斗。她为了不离开苏州,不放弃苏剧,最终婚变。

民进苏州市委为尹斯明老师90华诞贺寿

尹斯明回忆说,有一次到盛泽演出,在途中她感冒发热了,蒋玉芳胃病犯了。《玉堂春》是蒋玉芳的戏,又要开日场,怎么办?她虽有38度热度在身,还自告奋勇代她上台,一场关皇庙总算对付过来了。下来三堂会审要上场了,她把水纱网巾扎好,纱帽戴好,服装穿好,五月份天气已热了,加上紧张,人已昏昏沉沉,还未出场已晕倒在后台。马上住进医院,两天下来总算热度退了,出院时医疗费还得自己出,真是“不堪回首话当年”了。

为了演出的需要,她演过花旦、小生、彩旦、正派、反派人物等,最后还改演了老生。采访中,尹斯明老师哼唱了几段苏剧,让我们有幸聆听到如此美的声音。

她在曲调方面是颇有研究的,而且做出了很大贡献。“记得1959年排演《汉宫秋月》时,汉刘帝在御花园中听到王昭君凄切哀怨的琵琶声,要去看个究竟。有段唱片我就采用了小生曲调,因为汉刘帝虽然是老生角色,但他此时心情较好,我就以昆曲《长生殿》中唐明皇来借鉴,带点风流韵味,所以才唱小生调。里面有一句唱腔我还记得,采用了沪剧名家王盘声先生的一句唱腔融合进去,一点也不觉得生硬,很协调。”尹斯明回忆说。

1956年,苏剧与昆剧合为一体,“民锋苏剧团”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后来为了要建立承字辈,招收了几十名学员。熊天祥、尹建民是最早进团的。

“尹建民是我儿子,当初我是不肯让他当演员的。可他大概有遗传因子吧,与我幼时一样,爱看戏,尤其爱看京剧里的武生,特别是孙行者。上海姐姐来信告诉我,说儿子瞒着我考取了上海新民京剧团,我想有的去唱京剧,还是来自己的剧团吧,就这样1959年3月份进团了。”尹斯明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向儿子传授苏剧唱腔和表演艺术。

“他在组织、领导方面是有才能的,那时候做副团长,挺有一套方式方法的。而且他文笔不错,一直写昆曲的鉴赏文章,从1982年开始投稿,写了消息、短文、散文、评论等,到现在有十几万字了吧。让我遗憾的是,后来他在艺术上荒废了,没有继续唱下去。”尹斯明评价道。

1969年,她下放苏北农村。艰苦岁月里苏剧成了尹斯明的精神寄托。1979年再调回剧团,苏剧老阿姨们都是60出头的人了,不再承担演出重任,而是从事曲调改革工作。期间,为了弥补缺憾,尹斯明想方设法为自己的苏剧唱段录音。没有伴奏,只是清唱。她还录了许多苏剧小调。

1987年领导宣布蒋玉芳、庄再春和尹斯明三人退休。这一消息来的突然,尹斯明想不通,她说,“论贡献当初民锋苏剧团我是最早的创始人之一,艰苦奋斗数十年,为了爱苏剧,宁可放弃香港优越的生活,甚至造成婚变,我做出的牺牲不算小吧!”

可以说,她是为苏剧而生的。她先后出演过《游殿》里的红娘、《李香君》里的李香君、《吕布与貂

猜你喜欢

昆剧剧团
罗周昆剧创作论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论传统曲律赋予新编昆剧的艺术性与传播力——从罗周新编昆剧的曲调创作谈起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