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建设航天强国的中坚力量
——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巡礼

2016-12-21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长征四号风云神舟

打造建设航天强国的中坚力量
——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巡礼

2015年,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创造了一箭二十星的亚洲新纪录;2016年,上海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数量将首次突破两位数,实现从“十年一箭”到“一年十箭”的跨越。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上海航天从单一承担导弹武器仿制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弹箭星船器”多型号并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航天产业集团,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三大总体院之一,每一步都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临港小镇走出来的“火箭路”

上海南汇老港,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临海小镇上,有一条普通的乡间小道,却拥有一个响亮的名称——火箭路。5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枚拔地而起的火箭彻底打破了这个滨海农村的宁静——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在这里发射升空,实现了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

1958年,毛主席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发射卫星首先要有运载火箭。于是当年8月,中科院力学所在北京成立第一设计院,考虑到上海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工程实现能力,第一设计院于年底搬迁至上海,并从上海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业部门抽调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充实到设计院,成立了上海机电设计院。

在上海航天展示馆内,有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那是1960年5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后,毛主席十分高兴,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尖端技术展览室,凝望着T-7M探空火箭,意味深长地说:“8公里,那也了不起!”“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5年,根据中央对北京和上海研制任务的调整,机电设计院整体搬迁到北京,上海地区探空火箭研制工作随之结束。但很多的科研人员留了下来,加入了新成立不久的机电二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前身),为航天事业在上海的继续发展添砖加瓦。

导弹“先锋”铸我国防“天盾”

出于加强国防基础力量和自主研制能力建设,加速中国导弹工业发展的需要,1959年,中央军委决定在上海建立导弹试制技术基地。1961年8月1日,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正式成立,奏响了上海航天事业发展的序曲。练习书法宜由楷入草,1961年,毛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研制导弹也要“先学楷书,后写草书”。

机电二局成立后,开始承担导弹仿制工作,第一批进行飞行试验考核的导弹被称为“先锋批”。梁晋才院士说:“刚搬来的时候,就是借用现有的厂房,没有清洁厂房,只好拿塑料布,把房间蒙起来,就变成清洁厂房了。”大家不畏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几乎吃睡都在厂里。1964年,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三发先锋批导弹就完成总装测试并试验成功。

1969年,中央决定将一型中低空型号的导弹研制任务交给上海机电二局,从此开启了自主研制道路。早期的积累,换来如今的厚积薄发,进入上世纪后期,上海航天形成了一系列技术先进、操作简便、高可靠性中近程防空武器,涉及多空域、多兵种,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参加国庆50周年、60周年和抗战70周年大阅兵,赢得了上级和用户的广泛赞誉,构筑起一道坚强的国防“天盾”。

“金牌火箭”与“风云卫星”一起腾飞

1969年8月,出于严峻国际形势和复杂的国内形势的考虑,为推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周恩来总理指示:上海不仅可以搞导弹,也可以搞火箭和卫星。由此,上海开始了两级液体火箭和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统称“701”工程。上海机电二局负责火箭的抓总工作,“风暴一号”和“长空一号”应运而生。

1975年,“风暴一号”成功将第一颗“长空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81年,“风暴一号”又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第一次一箭三星发射,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为上海在运载火箭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箭三星成功后,上海航天的研制队伍开始转入“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1977年11月,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大总体方案讨论会(7711会议),明确该项卫星工程中运载火箭的研制由上海地区承担。随后又明确“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担任风云一号的发射任务,并于1988年9月7日首飞成功,由此确立了上海航天弹、箭、星的研制格局。

随着我国卫星研制型号的不断增加,上海航天抓总“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先后研制成功,并凭借较高成功率分别获得中国航天金牌火箭的称号。2015年9月20日,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应用进入新纪元。上海航天已形成运载火箭年滚动批产20发的能力,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的主要研制力量。

十年磨一箭,讲的是火箭研制的坎坷;十年磨一星,道出的却是卫星研制的艰辛。风云一号A星姿态失控,B星未达到设计寿命,风云二号在基地发生爆炸……面对着研制过程中一道道的技术难坎,上海航天人并没有退缩。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首飞成功,将第三颗风云一号C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风云一号C星也成为我国首颗稳定运行的业务应用气象卫星。

之后,风云二号C星成功发射并稳定运行,实现了我国静止气象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跨越。如今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已有3颗投入使用,风云三号C星被列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中方值班卫星,为全球天气预报、防灾减灾、雾霾监测等提供中长期数据服务。同时,已形成风云、遥感、实践等多领域、多平台卫星的并行研制的局面。

十六年攻关成就空间交会对接

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上海航天全部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及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的大量的研制任务。根据载人航天“三步走”方案,最终要建立空间站。而建立空间站,两个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是必须突破的重点技术。凭借上海航天的地域优势、与全国有关高校建立的产学研平台、科研生产综合能力比较强等综合优势,承担起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开始了历时16年的艰难攻关历程。

上海航天对标国际先进,提出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思路——研制能与国际空间站相匹配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这种对接机构适应性强、承载能力大,便于航天员在不同飞行器之间自如进出,但与之相应的是重量大、对接初始条件要求严格、构造复杂。通过一轮轮评审和质询,国家最终采纳了上海的方案。

118个进行测量的传感器,5个接发指令的控制器,18台电机,上千个齿轮和轴承,上万个接插件、电缆紧固件,1101次地面对接试验,647次分离试验……16年风雨兼程、16年创新攻坚,终于在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那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十六年来,上海航天不仅研制出了对接机构,拥有发明专利30余项,器件国产化率达到了99%,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设计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如今,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历经多次无人和载人试验,上海航天“智造”的对接机构得到了充分验证。

上海航天人太空探索的步伐没有就此停止,嫦娥工程,一个九天揽月的太空壮举,上海人再次大展身手,月面巡视勘察,当“玉兔”踏上月球的那一刻,一道上海“智造”的中国辄永远地印在了月宫之上。今年下半年,上海航天将先后执行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长征五号、风云四号等重大发射任务。

航天技术的发展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在军品、民品、军民融合三驾马车同步发展的战略布局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初步形成了智慧能源、智能装备、智联商贸“三智产业”发展格局,在新能源光伏、动力锂电、燃气输配、高端汽配、装备制造产业等多领域竞相发展,让航天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面向未来,上海航天将致力于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航天产业集团,成为建设航天强国的中坚力量,矢志不渝,续航天梦、铸强军梦、圆中国梦。

猜你喜欢

长征四号风云神舟
长征四号丙遥五十四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三号04星
成功发射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试验六号03星成功发射
窃听风云(九)
象甲风云
神舟十一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