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某些网传图片看“图真意假”式恶搞的实质及理论分析

2016-12-20刘洪

中国记者 2016年4期

刘洪

内容提要 “恶搞”在网络里已存在多年。其中有种“图真意假”式的恶搞欺骗性最强。在真图像里穿凿附会、招摇过市,让人屡屡中招。本文针对网络热图提出了图像传播的四个层面:本像、常像、超像和非像,并以此尝试在理论上破解那些“恶搞”的图像,为自媒体时代的守门人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工具。

关键词 恶搞 本像 常像 超像 非像

2016年春节前的两幅图引起网民热议,一幅是“南宁警戒线护雪”。一幅是“人猪同车”。一时间连素以严肃面孔示人的传统媒体也纷纷加入转载大军。后来证明,这不过是“图真意假”式的恶搞。图片的大量传播显示出自媒体时代守门人对图像把关的缺失,尤其是图像传播理论的陈旧与缺乏,让人在海量的网络图像面前毫无还手之力。频频中招。

一、真图歪传险酿祸端

2016年1月下旬,全国普降大雪,连年均气温在23摄氏度、41年未曾降过雪的南宁市区也下起了雪,这为南方市民生活平添了许多惊奇和乐趣。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一处观景台,因地面有雪非常温滑,管理方为杜绝隐患,拉起一条警戒线,防止游客摔倒。(见图1)

然而这一举措却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被恶搞成“南宁的雪很珍贵,现场保安、警察把守仅剩下的最后一坨雪,严防被游客抢走”。

如果这样的消息仅仅发在朋友圈,大家也许会一笑了之。然而它却刊登在素来严肃、郑重的传统媒体或网站上,不得不让人感到诧异。一些中央级网站和地方都市报以复合型标题、图文并茂给予刊登:《(引)南宁的雪粒皆珍贵(主)南宁保安拉警戒线把守最后一坨雪》。

网络传播迅速发酵,微博转发更是难计其数。根据中新舆睛监测数据显示,该新闻全国有超过200家媒体及新闻网站转发。百度显示“南宁警戒线护雪”有191000条。“警戒线护雪”达220000条。26日凌晨,“南宁特警”官微辟谣,“南宁出动安保严防雪被抢走”的说法实为“段子”,事实是观景平台结冰后很危险,警方担心游客摔倒才拉起警戒线。

之后,随着春运的到来,网上热传着人猪同乘火车一事(见图2)。统计显示,转载量达6240000条。

图片据说是一位网友在春节回家的火车上拍摄到的情景。很快就有网友将其与春运期间发生的《带活鸡坐火车遭拒乘客借刀就地杀鸡》进行对比,并质疑:“春运火车都开放成这样了么?”“‘二师兄是怎么上去的?”“猪真的可以带上火车么?”“列车员怎么不管管?”

原来图片是河北省邢台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马健在2015年11月前往四川大凉山参加献爱心活动时拍摄的。马健说,乘坐通勤慢车是大凉山百姓出行唯一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村民要想把养肥的猪赶到县里去卖钱,换回子女的学费,如果是徒步要走三天。只好将猪赶上火车。乘务员不嫌脏不嫌臭,采取默许的方式,让深山百姓出行更方便,人们没理由怪他们,相反应该为这样的乘务员点赞!

这两幅图的传播轨迹集中体现了自媒体时代图像解读的一些特征:第一幅图先是在朋友圈小题大做,肆意歪曲解读,搞笑无边。接着纸媒(即一般意义卜的严肃媒体)不辨真伪,跟进发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最后,信源官微郑重辟谣,舆论回归理性。概括起来就是“图像真——网友过分解读——纸媒跟进发酵——官微纠偏”。即“正-谑-谑-正”的几个阶段。

第二幅图也是起源朋友圈,扩散之后质疑、指责声四起,拍摄者马健利用首次开通的微博对图片作出说明。他希望人们不要曲解图片。不要曲解事实,不要让好心的乘务员受到质疑、指责甚至处分。因为按国务院2010年12月颁布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的规定“动物及妨碍公共卫生(包括有恶臭等异味)的物品”“不得带入车内”。其传播轨迹是“正-谑-谑-正”。

二、图像特质深浅合一

随着徼博微信兴起,图像信息传播的门槛几乎降为零。网络注册的自媒体高达千万。网民充分享受到了传受信息的便利与快感。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传统的图像解读思维、方式及理论。显得捉襟见肘,漏洞百出,甚至产生误导效果。譬如,“无图无真相”“一图胜千言”等,这些理论产生于文字时代。透露出当时图像采集的艰难。当代社会已经跨入读图时代,图像的采集已经变得唾手可得,成本较之原来已大大降低,传播的渠道也变得非常便捷。

一般来说,图像传播时要经历“采集——渠道——解读”三阶段,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解决了前两个环节。让信息传播中的“编码”获得革命性跨越,由昔日“王榭堂前燕”的高大上变成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下里巴人。但引导,支撑“解码”的理论还没有跟上,致使误读、曲解之事频频发生。

图像的认知是一种本能的接受,它具有直接、便利和感性的特质。与文字相比,图像的解读要复杂得多。文字的难度在于前期的教育和训练,其解读基本是一元的,歧义不大。图像的解读则是多元的,既有误解也有无解。图像将浅显和深奥合二为一。浅显是指图像所承载的自然层面的信息。譬如,在图像的世界,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的笑,全世界的人都能明白那是笑。同时,图像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层面的信息,其含义非常庞大、多元甚至矛盾。这就要求每一个传者都要谨慎为之。

其实,图像在传播过程中包含着四个层面,即本像、常像、超像和非像。本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物像”——物体之轮廓,它反映在正常人的眼睛里都是‘像”的形式。另一部分是人为之像。但这部分八为之像是专指人类出于生存、认知和识别而制作的大批图像。如地图、航海图、飞行图、工程蓝图、标准像、信用卡和车票等,以及作为科学知识普及的备类图像。它是信息载体,甚至信息本身。它奠定了一个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正因如此,本像的悖论就非常明显。它作为认识世界坐标的同时也为每一个人建构了一个无形的框或洞穴,让人深陷其中。形成认知的局限,从未意识到要反省。反而在潜意识里建立了—个圭臬:同是符合这个框的就是“对的”“好的”“真的”“美的”,得出正向结论,给予积极评价。凡是不符合这个框的就是“锴的”“坏的”“假的”“丑的”。得出负向结论,给予消极评价。这也就是常言说的“偏见比无知更可怕”的由来。

正确的认识论应该是基于本像,不囿于本像。面对新的外界景象,始终保持着自省的意识。不让自己原来的观点强加在新的事物上。这样,才能既有跳板,又不受跳板的限制。

常像是指某个时期世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图像。它的功能是加速完成个人的社会化和时代化。常像的熏陶,一方面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安逸、舒适和习惯的特质,而这些也是人性追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常像,也就没有了积累,没有了传统,进而也就没有了文化。但另一方面它也会导致懒惰、麻木和消极。这又需要在常像中酝酿出变革的动力来突破常像束缚,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上述两幅图就是强行突破的后果。明明是“警戒线护人”,却硬把它说成是“护雪”。明明是“助民运猪”,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硬把它突破成“失职”“不作为”。也就是说,面对常像老老实实用常理去解读,没有专业的理论和丰厚的知识,就不要在网上卖弄,免得害人义害己。

超像是指形神兼备的图像中的精品,其功能是起着审美或社会标识作用。它所表达的是内在的精神张力和意识品质,能跨越时空和语言的障碍。传达出简单、普遍而明确的信息:构图相异,情感相通,弘扬人性,感动受众的不再是外观、色彩、形状。而是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历史和神韵。超像既包含有本像和常像的成分,可以像本像那样,起着识别的作用。但它又跨越了本像和常像阶段,达到了本像和常像无法企及的高度。一般来说,超像中所承载的艺术含量远远大干它所传递的信息含量。受众从中获得的更多是审美情趣,尤其是真善美的正能量。

非像是以“像”的形式承载着高度富贵化的社会内涵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一种图形符号,起着一种象征作用。中外大师绘制、拍摄的作品,浓缩了人类文化的精华,代表着人类认知、智慧的高度。真品轻易不示人,处于密室,却吊起了人们胃口。渴望一睹其真容。一旦露脸,则掀起惊涛骇浪。尽管现在的网络技术可以传播无数张高仿真的复制品,但其真品的传播总是沿用一对一的古老转播方式。世人则赋予它惊人的天价来表达对它的认可和尊崇。这是恶搞无法企及的。只能望其项背。

可见,正常的图像传播有四个层面,即本像、常像、超像和非像。而恶搞一诞生,其品位就决定了它只能混迹于图像传播的低级层面。不可能向高的层面延伸。犹如麻包做龙袍,不是那块料。

三、警惕陷阱 望图慎言

关于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或解读。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做了一个著名的洞穴隐喻。其实,每个人何尝不是生活在各自无形的“洞穴”里,尽管手脚灵活,身体自由。但环绕在每个人周围、变化不大的物像已经使其思维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并按这种模式来思考外部世界。思考的积累会建构成一个无形的洞穴使自己不知不觉地囿于其中,不仅没有觉察其中的局限,反而如饮甘怡,充满成就感。

社会愈发展。分工愈精细,个人所建构的洞穴就愈狭窄。当突然面对从未见过的“异像”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套用在洞穴里所形威的圭臬去解读,且言辞凿凿,自以为真。殊不知,早已离题万里。荒唐可笑。

自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海量图像,拓宽眼界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个文化陷阱。对此,每个受众,尤其是媒体的编辑,要有清醒的认识。时刻提醒自己,个人认知是有限的,面对的是无限的大千世界,以有限对无限,所得结论必定会漏洞百出,切忌想当然。更不能有意识地去恶搞,肆意曲解。

“恶搞”能够出现并且流行,既是数字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环境日渐宽松和自由的结果。其内容多是对现实、传统、严肃或经典的反讽、嘲笑、颠覆和解构,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平民化等特点,在网络上已经行之有年。但参与“恶搞”的人往往忽略了一点,即自由实际上意味着要有一种更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意味着一种责任担当。如果把自由理解成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则必然会对社会和他人构成伤害。“恶搞”的后果之一是让传统的价值观轰然倒塌,让悠久的历史变成笑料,让优秀的文化变成垃圾,让身处其中的人没有是非观,没有荣辱感,没有美丑情,生活没目标。行动无方向,行为无动力,贻害无穷。

“恶搞”的另—个后果是文化自残,让整个民族失去赖以存在的文化根基,难以赢得世人的尊重。在网络面前。每一个“编码”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事实上的把关人,是所注册媒体的“政治家”。也许有人觉得自己只是个“网民”,离“政治家”很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政治就是关乎公众的事,只要生活在相互依赖的社会里,就离不开政治。上网发表言论。转载图像,就是政治家发表演说。就要担负起政治家的责任。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也就放弃了社会所赋予自己的政治责任,甚至成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

从认知论角度来看,有意“恶搞”就是在思想上拒绝走出洞穴。甘愿蹲踞在原来的洞穴里,用陈腐、老旧的“本像观”去解读日新月异的新景象。若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让意识来一个大转向,摈弃原来的本像观(也就是洞中的影像所造成的观点)。转向新的理念世界(地面上事物),最终转向善(太阳)。让自己认知的窗口始终处于开启状态。譬如在第一幅图中。看见警戒线围着一小坨雪。就产生了“警戒线护雪”的结论。也许觉得“警戒线护人”的解读不是新闻,没有轰动效应,而“警戒线护雪”的“解码”则非常罕见。会吸引更多的眼球。第二幅图则是情与法的冲突。看见人猪同车,就指责乘务员不作为,有法不依。这种恶搞的直接后果是伤害了当事人。从大处来看,是假新闻,损害了视真实为生命的新闻行业,让人们不再相信媒体所刊载的任何新闻。最后,恶搞者自己也身处其中,深受其害。

总之,在具体操作时,对内有了正确的理论来武装,对外认真落实相关规定,譬如,实名制。不妄加解读。尊重原作意图,如果有新的解读,就应完整转载原文,在此基础上,再阐述自己的见解。(作者是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本文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互联网+南疆(广西)古迹传播”<批准号:15Bxw0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