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政协委员对媒体更好履行职责使命寄予厚望

2016-12-20万小广

中国记者 2016年4期
关键词:全国政协党报委员

万小广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也在参会政协委员中间引发热议。

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别的小组讨论中,委员们谈了对总书记讲话以及媒体融合相关议题的思考。《中国记者》杂志记者在会议间隙对其中一些委员进行了专访。同时,为促进社会各界与新闻界的交流,记者还采访了社会科学、妇联、全国总工会等界别的委员,请他们谈了对新闻媒体及当下宣传报道的看法、建议和期待。

一、唱响主旋律,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业务能力

(一)各报有差异,同奏主旋律。

黄扬略(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报业集团原党组书记兼社长):党报姓党,理所应当,不姓党姓什么?党报,是个系列,不仅包括党委机关报,也包括都市报、晚报、新媒体、网站等市场化媒体。我在深圳报业集团工作时曾有个比喻:《深圳特区报》是穿“干部服”的党报,《深圳商报》是穿“西服”的党报。《晶报》是穿“牛仔服”的党报,《深圳晚报》是穿“休闲服”的党报,深圳新闻网是互联网上的党报。风格不一样,但都属于党报。党报集团,应是一个“交响乐团”:党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弹钢琴,定主调;综合性财经大报《深圳商报》拉大提琴;都市类的《晶报》吹笛子;休闲类的《深圳晚报》拉二胡。他们音色各异,共同奏出丰富而浑厚的主旋律。

理解党报姓党,关键是要搞明白党、人民群众和党报之间的关系。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报则是党的喉舌耳目,是“用笔的军队”,党报是通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为人民服务。用旬俗话来比喻:党报的“老板”是党。绝对向党负责,绝对听党指挥;党的“老板”是人民,绝对忠诚于人民利益,向人民负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媒体的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二)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业务能力。

白岩松(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党媒一直都是姓党,同时强调人民性。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偏废。从几家主流媒体的名称就能看出来:我最早供职的单位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叫《人民日报》,都有“人民”两个字。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不断在强调这一点。在当下这个时代,媒体人必须将二者统一起来。

媒体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媒体都是讲政治的。我长期参与中日媒体对话,发现日本媒体非常讲政治,捍卫国家利益。美国媒体同样如此。对于媒体来说,讲政治要通过讲业务的方式来体现。因为直接照搬照抄政治口号。只会把受众赶跑。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通过具有隐私性的手机屏幕获取信息。媒体只能通过改进内容去吸引受众选择你,而无法强行要求受众看什么。这也意味着必须更加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提升业务能力。

汪晖(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因为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喉舌,媒体应当传播人民群众的声音,这也是实现人民民主的要求。其实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了之后,还要深入群众。不能曲解群众表达,不能代表群众表达,要让群众自我表达,让普通工人、农民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吴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党报姓党,要从服从对象和服务对象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作为党的喉舌,党报是党的服从对象。承担向全民宣传党的政策的职责,要听党指挥、立场鲜明,该支持的应该明确支持,该反对的应该明确反对,不能被公开唱反调的个别网络媒体和所谓的“公知”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党报委为群众服务。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相信群众。6亿手机用户就是6亿媒体,个人感觉目前党报对群众的宣传动员还不够。面对一些谣言,特别是新媒体上的谣言,党报应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及时澄清。

(三)“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王庚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承担职责使命。作为对外传播的国家媒体。国际台正在着力打造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集团。第一是全球化布局,目前国际台已与全球100多家主流媒体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取得明显成效;第二是综合化传播。国际台已形成包含音、视、网、报、新媒体等多种媒体手段和汉语教学、影视译制、媒体外交等多种业务形态的综合化传播格局,像国际台译制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优秀影视剧受到非洲观众热捧;第三,本土化打造,包括制作团队本土化,关注本土受众需求,用本土语言制作节目,用本土受众熟悉的方式讲中国故事;第四,品牌化传播,品牌就是公信力,没有品牌媒体就难以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二、推进媒体融合,既要靠政策也要靠内生动力

(一)媒体融合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

马利(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人民网原董事长):习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等三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并就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说明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学习总书记讲话,我觉得他说的其实也是媒体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时代变化,受众需求也在变化,我们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今天《人民日报》不仅仅印在纸上,也在客户端上,已经渗透到所有地方。媒体需要供给侧改革,根据受众行为和偏好来进行个性化、对象化、精准化传播,增强传播受众的参与度、满意度。提升人民群众在知情、表达、监督和参与方面的获得感。

目前媒体融合的关键不完全在内容,而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往网络新媒体在媒体内部处于边缘位置,因为身份、待遇差别人才不愿意进来,现在网络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慢慢提升。情况有所改变。此外,传媒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之,推进媒体融合改革,一方面需要国家下决心,出台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靠媒体自己努力探索。

(二)寻找内生动力,推进媒体融合改革

王庚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广播是传统媒体中的传统媒体,所以国际台比较早提出媒体融合的概念,在2005年就提出三个转型:一是从传统传播转型为现代传播;二是从单一媒体转型为综合媒体;三是从对外宣传转型为国际传播。从媒体发展趋势和规律看,媒体融合的大方向是必须坚持的。

卞晋平(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人民政协报》原总编辑):说到底,媒体融合是媒体怎么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理念。承担起引导社会、弘扬正气、增添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这次政协小组会上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到焦虑,这是好事,说明都看到了问题。但我认为,目前还未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现在一些媒体融合方面的调研,提出的对策无非是提高认识、政策倾斜,说到底没有讲到内生动力。任何事业没有内生动力,只靠外部扶持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原则和方向,具体怎么落实要靠新闻单位自己努力探索实践。现在中国的媒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面临向前发展的拐点。媒体融合是一个历史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我相信我们中国。一定能解决好这一课题,迅速走在世界前列。

黄扬略(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报业集团原党组书记兼社长):市场意味着读者、发行、广告,占领阵地就是要占领市场。要靠主流文化来占领阵地和市场。《深圳特区报》和《广州日报》是全国少数几家赚钱的党报,就是靠主流文化占领了阵地和市场。怎么靠主流文化?就是“三贴近”“走转改”。党报要改掉高高在上,贴近群众;改掉干巴巴,贴近生活;改掉空谈,贴近实际。办好党报的根本目标和最高境界还是融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民生、民意、民情真正融合在一起。

现在报业集团业绩下滑得很厉害,但在营收不断下滑中,还要做看不到盈利前景的新媒体。我认为,传统媒体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言论和专题来应对这种局面。我在担任《香港商报》社长时做过这样的试验,效果很好。党报要守住阵地,发出党的声音,就要靠言论。言论是党报履行职责和使命的重要形式。

三、期待媒体更好履行职责使命

(一)多关注受改革影响的基层群众,有效反映群众呼声

盛明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林水利工会主席):我们工会目前主要关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中职工权益维护问题。我希望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也应该聚焦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力量,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现在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做得不错,主旋律坚持得很好,但在反映基层职工群众需求、把群众意愿跟决策层衔接上,我认为还有待提高。

主流媒体要把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基层群众存在的共性困难和问题,通过特殊渠道向决策层反映。使决策和老百姓的意愿桕结合;同时,引导社会舆论去关注这些群体。特别是他们的就业问题、民生基本保障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相关部门的作用没发挥到位,媒体还应该呼吁、监督问责。基层群众在舆论场中的声音是最弱的。主流媒体关心这些问题,既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是凝心聚力,引导社会形成合力。

(二)重申新闻真实性与基本新闻伦理

白岩松(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春节期间两起新闻失实事件,我觉得不是哪一类媒体的问题,传统媒体也有新闻失实。不管谁在用什么样新的技术手段做新闻。都应该遵循基本的新闻伦理,而真实性是最基本的原则。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学新闻的时候,新闻界非常重视把关人、守门人在整个新闻传播链条上的作用。国外编辑的门槛很高,地位高于记者,因为他是媒体链条的把关人。可是感觉进入新媒体时代,很多过去的规矩就不强调了。所以我觉得需要重新强调新闻的规律是什么,媒体的规矩是什么。其实,媒体最核心的东西一直没变。

汪晖(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我连续几年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今年关于乡村教师的提案是到江西、贵州调研的成果,马上还要去四川、安徽继续调研以完善。我感觉媒体对这个议题关注度还不够,都在关注商业、娱乐话题。现在调查性新闻越来越少,而媒体调查对于了解真实社会状况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媒体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高,不断出现新闻失实和辟谣,这是个大问题。还有,媒体也需要恪守基本伦理。报道应当与当事人核实。但一些媒体没有做到这一点,我自己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我还看到一个不好的情况,就是有些主流媒体的舆情报告可能会误导决策层,比如某主流媒体下属杂志做的社会思潮舆情。我看了觉得极不准确,而且给人一种代表某一方、不够客观的印象。这对知识界的讨论是不好的,对国家也是不好的。某种程度上,媒体也在折射社会权力的谱系,所以还要发挥公共空间和论坛的作用,容忍不同的讨论声音。

(三)关注妇女权益保护,增强性别意识

杨佳(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媒体在反对家庭暴力的意识提升、维权、普法等方面有很大作用。这么多年,全国妇联一直在推进《反家暴法》。家暴的概念,不光是看得见的暴力,还包括像语言等冷暴力,这种基本意识还需要媒体进一步帮助普及。另外,媒体应该多报道中国妇女权益保护。因为女权即人权。女性地位提高了说明这个国家特别有希望。中国在这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体现了一种软实力,有助于中国的对外宣传。最后,媒体要增强性别意识的宣传引导。刚刚过去的妇女节,大家都非常高兴,但我接触到的一位餐厅服务员说她不过妇女节,因为她觉得“妇女”这个词有很多负面联想。这跟媒体有很大关系,媒体经常错误地把“妇女”等同于中老年女性而非全体成年女性;还常常将“大妈”与广场舞扰民、抢盐等负面事件勾连,赋予其标签化含义。我觉得媒体报道应当在概念上更加严谨、规范,避免形成性别刻板印象。

(四)媒体应成为法治的宣传者、捍卫者

吴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媒体除了基本的职业要求,也应有法律的要求,在法治框架下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具体报道中,也要尊重法律,作为法治的宣传者、捍卫者。比如说要做食品报道,至少得知道、了解食品卫生法。同时,在媒体管理上,应针对不同媒体采用不同的约束方式。无论何种媒体都可以用新闻法律来约束。这种约束与党管媒体的原则是—致的。有关部门应就新闻媒体的准入、职业道德、活动范围予以明确,将其置于法治框架下。

猜你喜欢

全国政协党报委员
图片报道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委员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