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披露方式对消除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反直觉效应
2016-12-20王莉芳刘鹏
王莉芳++刘鹏
文章编号:1001-148X(2016)08-0065-08
摘要:当金融负债的会计计量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会产生“反直觉效应”,因而会诱导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误解。2010年5月IASB提出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的列报形式,主张把这部分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OCI)。本文以CPA为实验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新的列报形式并不能改善这一现状,印证了IASB的论断,而采用指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变动方向的披露方式能够改善这一状况,而且在新的列报形式(OCI)下改善程度更加显著。
关键词:信用风险;公允价值;反直觉效应 ;OCI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7
作者简介:王莉芳(1965-),女,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刘鹏(1989-),男,河南商丘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资本运营。
一、引言
当金融负债的会计计量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会在企业的当期收益中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恶化会提升自身负债的风险溢价,使自身负债的净现值减少,进而使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当期确认为利得。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改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使企业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当期确认为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改变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是“违反直觉”的。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恶化反而会使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确认为利得,增加企业的收入,信用状况的改善反而会确认为损失,减少企业的收入。上述“反直觉效应”会对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认知造成重大误导。因为,即使是知识丰富的报表使用者一般也会把利得解释为公司经营状况的积极信号,把损失解释成消极信号[1-6]。报表使用者会进一步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损失)”错误地与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改善(恶化)联系在一起,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造成重大误解[7-9]。
当上述现象被揭示出来后,引起了学术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的广泛关注,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反直觉效应”对报表使用者的误导成为讨论的焦点。FASB要求对由企业信用风险变化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额外的信息披露(SFAS NO159),但是现阶段的披露仅仅包含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数量和造成这一变动的定性原因(下文简称这一披露方式为“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10]。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IASB均对这一披露方式是否能有效的缓解这一现状提出了质疑[11-12]。Clor-Proell et al(2010)、Dietrich et al(2001)等的研究已经证实“基本披露”方式对缓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反直觉效应”对报表使用者的误导是无效的[13-15]。本文借鉴Gaynor et als提出的“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即“明确地指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变动方向两者之间的关系”[16],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论证这一披露方式是否有效。2010年5月IASB在其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出了新的列报形式,主张把这部分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里(IFRS 9)[4]。但是IFRS 9在信息披露中表示新的列报形式并不能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误解程度,原因是在新的列报形式下,企业信用风险的改善(恶化)依然会导致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损失(利得),但是新的列报形式却可以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误解程度。本文对IASB这一论断做出检验,由于本文的研究焦点是“反直觉效应”对报表使用者误解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影响,本文只检验IASB提出的新的列报形式(OCI)是否能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误解程度。
基于心理与行为视角,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列报方式、信息披露方式以及两者的交互项对报表使用者准确获取企业的信用风险信息的影响。本文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和检验了IASB提出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的列报形式(OCI)是否能缓解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信息的误解程度。第二,充实了前人(Hirst & Hopkins,1998;Maines & McDaniel,2000)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揭示了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位置以及被赋予什么样的标签会影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该项目的认知[8-9]。第三,对不同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形式下(NI或OCI),“相关披露”的效率是否具有差异性进行了检验。
二、文献回顾
(一)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引发的巨大争议
为了提升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的应用范围以及促使FASB、IASB规则的趋同,FASB(2007)发布了SFAS NO159,主要内容是关于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FVO)[10]。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17]。
支持者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可以更好地反映财富在债权人与所有者之间的财富转移情况,更真实地反映经济实质。公司信用风险的变动会相对地改变债权人和股东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二者之间存在财富的转移。当企业的信用风险上升时,负债的公允价值下降,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的索取权降低,股东的索取权相应提高,这一变化存在着财富从债权人向股东转移,反之,当企业的信用风险下降时,财富则是从股东流向债权人,因此应该确认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反映经济实质[5]。
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反直觉效应”,会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造成误解[12,17]。当企业的信用状况恶化时,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利得,提升了企业的当期收入,即使对知识丰富的报表使用者来说也会造成困惑,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更甚[2]。
(二)财务信息表达方式、列报位置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经济学的传统假设认为人都是“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对于信息的理解应不受信息不同表达形式的影响,能够准确获知信息背后隐含的经济实质。但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取决于先前对相关知识的存储,以及个体的认知资源[18-19]。相关研究表明信息表达的方式会影响到使用者对信息的分类、解释和使用。企业发布的盈余预测有各种形式,比如点式、区间式,或者文字描述的定性信息,或者半区间开放式,其中最常见的是点式和区间式。潜在投资者认为,不同形式的盈余预测传递着企业盈余预测不同的精确性,进而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判断,最终影响到自己的投资决策[8]。Han和Tan(2007)研究了不同的盈余预测形式(点式和区间式)对投资者判断的影响,以及投资者做出判断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盈余预测的不同形式对投资者的影响受到投资者自身的知识储备、文化水平的影响[20]。
会计科目的列报位置也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获知程度。不同的列报形式会影响到信息的“隔离程度(degree of isolation)”,当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由于OCI中包含的项目少于净利润(NI)项目,即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的被隔离程度在OCI项目是要高于NI的,报表的使用者就会较容易的抽取出变动损益背后隐藏的潜在信息[9]。Maik Lachmann(2015)证实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时,会使报表使用者更容易获得损益变动背后的信息[21]。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解释
对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最大的争议就是报表使用者能否准确获知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背后的企业信用风险状况。但是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反直觉效应”会误导报表使用者,进而使其误解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表述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使用者对信息的解释、被分类以及被利用的方式[22]。同等的信息分类的方式不同,同样会影响到使用者对其的认知[23]。更进一步,信息被赋予什么样的“标签”会激活人们对该类“标签”固有的观念和理解[7,18]。
会计方面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信息的表述方式不同,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信息重要性的判断[8-9]。信息被如何分类以及被赋予什么样的“标签”,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其的判断[19]。报表使用者一般会把利得(gains)或损失(losses)与积极(消极)信号联系在一起[24]。利得(gains)或损失(losses)一般会被认为企业价值的提升或下降[25]。报表使用者会把利得(gains)解释为企业具有较低风险的信号[15]。尽管FASB要求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但是该披露方式仅仅披露损益变动的数量以及引起该数量变动的定性原因(如本期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为利得16 806元,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用风险的变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IASB均对这一披露方式的效率提出了质疑。国外学者已经证实“基本披露”方式并不能对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提供帮助[13-14]。2010年5月IASB在其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出了新的列报形式,主张把这部分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OCI)里,但是这一改变并不能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理解。原因是在新的列报形式(OCI)下,企业信用风险的改善(恶化)依然会导致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损失(利得)[21]。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s”方式下,报表使用者倾向于误解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
H2: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不同列报方式(NI或OCI)并不能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认知。
(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不同的披露方式对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作用
当前SFAS No 157规定的关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对帮助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信用风险状况是严重不足的[13]。SEC(2008,P6)提议要改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信息披露,来帮助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理解[11]。
“基本披露”之所以效果有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没有对造成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误解的根源给出合理解释。该披露方式仅仅披露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数量及造成这一数量变动的定性原因。披露方式是否有效最主要的取决于该披露方式是否对造成报表使用者困惑的原因给予明确的解释[26]。造成报表使用者无法准确获知企业真实的信用风险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其无法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损失)与企业信用风险上升(恶化)与下降(改善)联系在一起。所以,披露方式要想有效,必须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变化的关系阐释清楚。本文借鉴Lisa Milici Gaynor(2011)提出的“相关披露”,该披露明确的指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变动方向两者之间的关系[16]。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相关披露”会显著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正确认知。
(三)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同列报形式下(NI或OCI)下,“相关披露”效果的差异性
H2预测“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会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正确认知。然而,以往文献研究揭示,当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时,“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的改善程度会更加显著;当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净利润(NI)项目时,报表使用者会对该部分损益的重视程度更高;在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估时,净利润项目(NI)一般会被认为是更好的预测指标相对于其他综合收益(OCI)里的项目[15,19,27]。报表使用者在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时间内,对净利润项目的信息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时,报表使用者会对净利润项目(NI)的科目给予更高的权重[9]。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越是重视信息越是相信自己的直觉,越是难以改变自己对信息的直觉认知。人们在做决策时,相对于“好信息”,会对“坏信息”给予更多的权重,人们对损失更加敏感[28]。相较于使直觉认知的“好消息”转变为“坏消息”,人们直觉认知的“坏消息”转变为“好消息”难度更大[28-29]。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时,“相关披露”的效果的更加显著。
表1被试者人口资料数据
[]NI/ BD①[]NI/RD②[]OCI/BD[]OCI/RD[]总体
被试者数量[]20[]20[]20[]20[]80
从事CPA年限均值(标准差)[]13.60(8.30)[]13.63(10.83)[]13.35(9.16)[]12.19(9.36)[]13.19(9.41)
对现值概念的熟悉程度③均值(标准差)[]3.96(2.46)[]4.68(2.36)[]4.86(1.95)[]3.66(2.39)[]4.29(2.29)
对“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熟悉程度④均值(标准差)[]2.68(2.06)[]2.79(2.23)[]2.36(2.16)[]2.12(2.36)[]2.49(2.20)
四、研究设计
(一)实验设计与被试
为了检验上文提出的四个假设,本文设计了一个
Symbolr@@
SymboltB@
Symbolr@@ 的被试间设计。实验中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形式与信息披露方式。其中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形式包含两个水平,一是按IASB 现行的会计列报形式,将该部分损益列报为净利润项目(简称NI),计入净利润; 二是按IASB 新提议的会计列报形式,将该部分损益列报为其他综合收益(简称OCI),计入综合收益。信息披露方式也包含两个水平,一是SFAS No 157规定的现行的关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该披露方式仅仅披露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变动的数量及引起数量变动的定性原因(如本期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为利得16 806元,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用风险的变化);二是Lisa Milici Gaynor(2011)提出的“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该披露方式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企业信用风险变化方向的关系进行了清晰说明(如本期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为利得16 806元,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用状况的恶化所致)。
由于本文仅仅关注,企业信用状况恶化所导致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情形,因变量设计为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是解释为“积极信号”还是“消极信号”,具体的操作变量为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误解程度(即报表使用者把利得解释为积极信号,因变量取值为1,解释为消极信号取值为0)。本项研究的被试者为来自西安地区会计师事务所的80名注册会计师(CPA),将他们随机平均地分配到四个实验单元(NI/Basic disclosure,NI/Relational disclosure,OCI/Basic disclosure,OCI/Relational disclosure)。
从相关人口统计数据表1可知,被试者的平均从事CPA的年限为1319年,对现值概念及SFAS NO159 发布的“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熟悉程度不是很高。统计检验表明,四个被试单元的被试者人口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1)。
(二)实验任务及过程
本实验是在西安市会计学会举办的针对注册会计师培训中进行的。对被试者进行“纸笔实验”,实验时间持续30分钟。先是向被试者分发已经印刷完好的关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的规则,使他们对此项会计处理有个大致的了解与认知;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净利润项目(NI)的被试者,分发的会计准则注明此部分损益应列报在净利润项目(NI)里;对其他综合收益(OCI)项目的被试者,准则里注明此部分损益应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OCI)里。他们有5分钟的时间来阅读此部分信息之后分发给他们关于虚构的企业XY⑤的财务报表(包含利润表、综合收益表和财务报表附注),主要的财务数据见表2。他们有10分钟的时间熟悉企业XY的财务状况,接下来分发给他们一个密封的信封,里面只包含一个问题,就是让他们对企业XY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本文只研究企业信用状况恶化的情形)是否是企业财务状况的积极信号给出判断。15分钟后收回被试者的回答,实验结束。
五、结果分析
(一)操控实验
为了检验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列报形式的操控,我们对被试者询问了如下问题:“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报表的什么位置,净利润(NI)还是其他综合收益(OCI)项目里?结果显示在净利润(NI)与其他综合收益(OCI)里的被试者分别有95%与975%的被试者做出正确回答。为了检验对披露方式的操控,我们对被试者询问了如下问题:“报表附注中的披露方式揭示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变动方向的关系吗?”。结果显示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或“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里的被试者,分别有975%与100%的被试者做出正确回答。结果显示,操控实验是有效的。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通过被试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是否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积极信号的判断来进行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是由企业信用风险的恶化(上升)导致的,被试者若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解释为消极信号,则被试者准确获知了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没有被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反直觉效应”所误导。表3详细列举了各个被试单元,被试者误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比率,即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确认为利得解释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积极信号(同时也是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与企业信用风险改善联系在一起)的比率,图1则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图形描述。
从表3可以看出,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下的被试者平均有7750%,误解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把它解释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积极信号与认为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得到改善的被试者比率一致。其中,在被试单元“NI/BD”下有7500%的被试者误解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在“OCI/BD”下有8000%的被试者误解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统计检验显示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下被试者误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比率显著高于50%⑧(t=3301,p
Symbol|@@ 0001)。从方差分析(ANOVA)中可以得知,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形式(NI或OCI)对被试者正确理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影响并不显著(F=1286,P=0260)。H1、H2通过了假设检验。
H3揭示当报表附注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供“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时,可以显著地改善被试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误解程度。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我们比较了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和“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下的被试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做出正确解释的差异,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下只有2250%的被试者做出了正确的解释,在“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下有5000%的被试者做出了正确的解释。方差分析(ANOVA)同样显示“披露方式”的影响是显著的(F=12413,p=0001)。H3假设得到验证。
H4假设在不同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披露方式下,“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的改善效果有所差异,在OCI下,效果更加显著。从表3可以看出,在“NI/BD”、“OCI/BD”、“NI/RD”、“OCI/RD”下,分别有2500%、2000%、4000%、6000%的被试者做出了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正确解释,其中“OCI/RD”下的比率最高。方差分析(ANOVA)同样显示交互项“列报形式*披露方式”的影响是显著的(F=6889,p=0010),H4通过假设检验。
六、结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形式(NI或OCI)、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此部分损益的披露方式(“基本披露”或“相关披露”)对报表使用者正确认知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背后潜在信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现行的披露方式下,报表使用者极易误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损失)”与企业信用风险状况改善(恶化)错误地联系在一起。IASB提议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的列报形式,对改变这一状况无济于事,只有改善此部分损益的披露才可以对报表使用者正确认知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有所帮助。本文检验了Lisa Milici Gaynor提出的“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的效果,证实了“相关披露”极大地改善了报表使用者对企业风险状况的正确认知。研究还发现,在IASB提议的新列报形式下,“相关披露”的效果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改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BD表示“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
②RD表示“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
③采用11量级表,0表示“一点都不熟悉”,5表示“有些了解”,10表示“完全了解”。
④采用11量级表,0表示“一点都不熟悉”,5表示“有些了解”,10表示“完全了解”。
⑤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现阶段均列报在“净利润NI”项目里,无法从现实中提取合适的样本企业,故本文采用虚构的企业XY。
⑥NI表示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净利润NI”项目里。
⑦OCI表示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项目里。
⑧以50%作为评判标准,来检验“基本披露”的效果。
⑨NI表示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净利润项目里。
⑩OCI表示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里。
参考文献:
[1]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Fair value option comment letter analysis. May 10, 2006. Norwalk, CT: FASB.
[2]Financial Executives International (FEI). Financial 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 Letter of Comment File No. 86.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Project. File Reference,2004:1201-100.
[3]Gerson Lehman Group. SFAS 159-New standard can lead to”counterintuitive” impact on P&L and comparability problems,2007.
[4]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Fair value optionfor financial liabilities (ED/2010/4). London, United Kingdom: IASCF,2010.
[5]Lipe, R.Fair valuing debt turns deteriorating credit quality into positive signals for Boston Chicken[J].Accounting Horizons,2002,16(2):169-181.
[6]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Moodys). Moodys approach to global standard adjust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anks, securities firms and finance companies: Standardized adjustments to improve global consistency (Report number124995). New York: Global Banking,July 19, 2010.
[7]Bettman, J. R., Staelin, J. W., & Payne, R. Cognitive considerations in designing effective labels for presenting risk inform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Public Policy,1986,5:1-28.
[8]Hirst, E., & Hopkins, P. Comprehensive income reporting and analysts valuation judg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8,36(Supplement): 47-75.
[9]Maines, L., & McDaniel, L.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income characteristics on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judgments: The role of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 forma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0,75(2):179-207.
[10]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59. The Fair Value Option for Financial Assets and Financial Liabilities. Norwalk, CT: FASB,2007.
[11]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Pursuant to Section 133 of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Study on Mark-to-MarketAccounting,2008.
[12]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Credit risk in liability measurement: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IASB by its staff (Accompanying DP/2009/2). Project principal, Wayne S. Upton, Jr.London, United Kingdom: IASCF,2009.
[13]Clor-Proell, S. M., Proell, C., & Warfield, T. D.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 and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interpretation of fair value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orking paper,2010.
[14]Dietrich, J. R., Kachelmeier, S. J., Kleinmuntz, D. N., & Linsmeier, T. J. Market efficiency,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supplemental business reporting disclo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2):243-268.
[15]Hodder, L., Koonce, L., & McAnally, M. L. SEC market risk disclosures: Implications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Accounting Horizons,2001,15(1): 49-70.
[16]Lisa Milici Gaynor, Linda McDaniel, Teri Lombardi Yohn.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liabilities: The role of disclosures in unraveling the counterintuitive income statement effect from credit risk chang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1,36:125-134.
[17]Barth, M., Hodder, L., & Stubben, S.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liabilities and own credit risk[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629-644.
[18]Neely, J. Semantic priming effects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A selective review of current findings and theories[J].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1991,11:264-336
[19]Hopkins, P. E.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statement classification of hybrid financial instruments on financial analysts valuation judg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34(Supplement):33-50.
[20]Han, J., and H. T. Tan. Investorsreactions to management guidance forms: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benchmark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 82(2):521-543
[21]Maik Lachmann, Ulrike Stefani, Arnt Whrmann.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liabilities: Presentation format of credit risk changes and individ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5,41:21-38
[22]Hogarth, R. M. Accounting for decisions and decisions for accounting[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3,18(5):407-424.
[23]Sherman, S. J., Mackie, D. M., & Driscoll, D. M. Priming and the differential use of dimensions in evaluat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0,16(3):405-418
[24]Riedl, E. J., & Srinivasan, S. Signaling firm performance through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 An analysis using special item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27(1):289-332.
[25]Gonedes, N. Risk, inform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special accounting items on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5,13(2):220-256.
[26]Koonce, L. L., Nelson, K. K., & Shakespeare, C. (forthcoming). Judging the relevance of Fair value for financial instrumen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 86(6):2075-2098.
[27]Jones, D. A., & Smith, K. J.Comparing the value relevance,predictive value, and persistence of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special item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6):2047-2073.
[28]Siegrist, M., & Cvetkovich, G. Better negative than positive? Evidence of a bias for negative information about possible health dangers[J].Risk Analysis,2001,21(1):199-206.
[29]Rothbart, M., & Park, B. On the confirm ability and disconfirmability of trait concep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1):131-142.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Liabilities: The Role of Disclosures in Unraveling
the Counterintuitive Income Statement Effect from Credit Risk Changes
——An Experimental Evidence based on Individual Investors
WANG Li-fang,LIU Peng
(School of Management,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129,China)
Abstract:When liabilities are accounted for fair value, the income statement effects are counterintuitive, which will make the financial statement users to misinterpret the credit risk condition of company.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IASB requires that credit risk effects should be presented in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OCI) instead of net income.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investigates the efficacy of the new format by employing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format cannot improve this phenomenon. The research also finds that disclosures that explicitly spec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the credit risk change and the income statement effect significantly reduce participants misinterpretations, and are more beneficial when the credit risk effects are presented in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OCI).
Key words:credit risk;fair value ;counterintuitive income statement;OCI
(责任编辑: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