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
2016-12-20高成
高成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高校志愿服务的推广与开展离不开对新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调研、活动规划、志愿者招募、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志愿服务;互联网+;新媒体;现状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志愿服务活动也应与时俱进,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过调研发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还存在很多局限性。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一)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内容老套
活动形式太过单一,服务内容一成不变、形式刻板,提供的服务与需求不对等、不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有效的服务,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还会引起公众对服务的负面认识,从而打击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二)自媒体下的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者借微博平台以及雄厚微博粉丝,“志愿服务”突破了传统的公益模式,利用高效的传播机制,发布公益信息、筹集善款,招募志愿者,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让公众看到了以微博为首的自媒体平台对公益传播的巨大改变和影响。
(三)活动主体以学校、社团为主要单位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主要由学校层面组织发动志愿服务工作。自上而下式的通过层层发起的志愿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活动的开展只注重“顶层设计”而忽略了“基层创新”和“基层需求”,志愿服务关注的群体主要为社会弱势群体或特殊基层群体,开展什么样的服务、怎么服务,基层服务团体更具有发言权和实践经验。在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上,所有的志愿服组织都由高校团委统一管理。一旦志愿者毕业离开校园后,往往只能在失去发展动力的情况下逐渐式微,最后不了了之,渐渐没有了参加志愿服务的想法。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不足
(一)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援助对象单一化趋向
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援助对象,可以发现援助对象最为集中的分别是助学扶贫、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和灾难救助。大学生的援助对象的选择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主流价值取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援助对象最为集中的四项活动,与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助人活动的导向具有高度一致性。第二,大学生生活半径影响关注焦点。第三,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能力客观上决定其援助行为的实施。大学生具有相对空闲的可支配时间,但是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的相对贫乏,成为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选择援助对象的一块“短板”。
(二)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发生频率“快、短、浅”
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快、短、浅”的问题。第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线下与线上立体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的大学生只能通过校内相关团体的动员组织而参与到有限的公益活动中,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参与累计次数偏低。第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公益活动运动式、行政化、短期化的特点仍然存在,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学生对公益活动失去深入持续参与的兴趣。第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有些功利主义的志愿服务参与者是很难保障在参与次数与参与时间上的合理标准。
三、针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研究启示
(一)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率
要激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最为关键的就是从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率上入手,进一步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网络自媒体、微信、微博拓宽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渠道,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强度,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活动。
(二)搭建志愿服务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形式,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感染力。比如:通过微博让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的话题讨论,带动大学生的兴趣开展志愿服务。在构建的互联网平台上定期评选和表彰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在互联网平台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确保志愿服务团体的整体素质;组织志愿者参加大型志愿者主题文化论坛,在学习与交流中增强志愿服务水平;在志愿服务互联网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发布志愿服务新闻、志愿服务心得等内容,为网上学习提供便利。
(三)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增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后劲
制定和完善互联网志愿服务政策法规,给予志愿服务以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明确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从而确立志愿服务的法律地位,以便志愿服务事业获取稳定的社会支持。
强化志愿服务事业的物质支持,为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可靠保障。每年考核评定一批优秀服务团队和项目,予以政府专项基金资助。同时大力倡导社会各种组织筹集资源投入志愿服务,解决志愿服务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充满了朝气,散发着勃勃的生机。我们相信互联网+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模式定会让志愿服务活动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谱写出一支动人的奉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