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降糖药,从“肠”计议
2016-12-20黄勤
黄勤
56岁的陈先生确诊2型糖尿病至今两年有余,工作生活一帆风顺,但难以控制的高血糖时刻困扰着他。初始服用二甲双胍,因恶心、食欲明显减退而停药;换用阿卡波糖后腹胀明显、肠道排气增多。陈先生经常出差,且饮食不固定,服用格列吡嗪等胰岛素促泌剂后,血糖波动较大,低血糖频发。去年底改为每天早餐前服用西格列汀1片后,血糖降至理想水平,近期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7%。现陈先生逢人就夸自己服用的是“神药”!每天吃一次药,即使不能按时进餐或偶尔多吃一点,血糖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出现大幅度波动及发生低血糖了。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肠道及肾脏在高血糖形成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针对此靶点研发的降糖新药也已上市,如陈先生服用的西格列汀,就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
肠促胰素是进食后由小肠内分泌细胞反应性分泌的一类激素,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当血糖高于正常时,它还有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一种升高血糖的激素),故而更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因为它只有在血糖高于正常时,才会刺激胰岛素及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因而发生低血糖风险极小。但是体内自身分泌的肠促胰素,入血后很快就会被二肽基肽酶-4(DPP-4)降解,而糖尿病患者肠道分泌这类激素的功能又比正常人弱,因而无法很好地起到降血糖作用。目前已研发上市的这类药物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两类,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通过抑制人体自身肠促胰素的降解,提高内源性肠促胰素的水平,从而延长其作用时间,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陈先生患糖尿病时间较短,胰岛分泌功能尚可,因而在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下,服用胰岛素促泌剂时较易发生低血糖。而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呈血糖依赖性的作用机制,对于生活不规律人士来说,服用单药,或未与胰岛素及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合用时,就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目前国内已上市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及阿格列汀,副作用相对极小,但均属于自费药物,日费用约7元。除维格列汀需每日服药1~2次外,其余药物均一天仅需服药一次,且可随餐服用。这也避免了漏服药物的可能,更好地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听说日本已有每周仅需服药一次的同类药物后,陈先生兴奋不已,期待着国内也能早日买到这种每周服用一次的药物。
二甲双胍是无该药禁忌证患者的首选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与其合用,也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案之一。目前国内已有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固定剂量的复方制剂,每日服用1~2次,每次1片,更好地简化了临床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依从性。不少糖尿病患者已体会到了这一复方制剂的便捷有效性。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属外源性肠促胰素的类似物,皮下注射后可以提高体内肠促胰素的水平,从而实现降低血糖的作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制剂有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前者需一天2次餐前注射,后者仅需一天在固定时间注射1次。患2型糖尿病多年的吴女士,还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疾病。原本使用预混胰岛素每日早晚餐前半小时注射,日剂量达78单位,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但血糖波动较大,且活动量稍加大,就会发生低血糖。一年前吴女士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启用了利拉鲁肽,并逐渐调整治疗方案,1个月后她不仅停用了胰岛素和阿卡波糖,且降压药物的种类也减少了一种,体重减轻了1千克。治疗中棘手的难题,如难以降低的体重、大剂量胰岛素及口服药物使用仍不能控制的血糖等,均迎刃而解。研究显示,该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低血糖风险小,同时还具有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轻体重、改善血压等作用。但目前仍处于自费阶段,常规用量的月治疗费用约1 700元。另外,国外已上市了仅需每周注射一次的艾塞那肽制剂,使治疗更为方便。
此外,国外已上市的降糖新药还有钠离子依赖型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和坎格列净),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葡萄糖排泄,从而降低血糖。其作用的发挥,不依赖于胰岛功能。观察显示该类药物还能降低体重。
降糖治疗需要兼顾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尽量做到便捷,治疗的个体化极为重要。无论是降糖新药还是老药,糖尿病患者在选用前均需要与医护人员充分交流,切忌自行盲目变换治疗方案。
(作者每周一、三上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