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省际信息经济发展的收敛性检验

2016-12-20薄建奎于雅静

统计与决策 2016年21期
关键词:收敛性区域水平

薄建奎,李 寻,于雅静

(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266520)

中国省际信息经济发展的收敛性检验

薄建奎,李 寻,于雅静

(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266520)

文章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我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信息经济指数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网络社会对我国东西部信息经济发展贡献的差异较大,对西部的贡献稍大于东部;在控制地区差异的条件下,网络社会指数会促使我国各省市区的信息经济以1.26%的速度收敛。因此,应进一步缩小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而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增长质量;信息经济指数;收敛性

0 引言

增长质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关乎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然而,近年来对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的研究较多,但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相对较少。那么,在信息时代,增长质量如何测度?是否收敛?对这两大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外关于信息(数字)经济发展的研究上,多数是关于数字(经济)鸿沟对跨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影响分析或是信息(数字)鸿沟的测度与分析上。例如,王益明(2011)在文献中选取了固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的普及率三个指标利用绝对差距法和相对差距法研究了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信息(数字)鸿沟的差距与测度。赵冬梅等(2004)研究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因特网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对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或产业结构的影响上。很少有将其各个因素进行整合成综合指标进行研究。例如,刘伟(2006)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得出落后区域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是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的根本所在;薛白(2009)认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总体来看,相关文献仍有欠缺。主要是缺少对跨国或跨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演变的研究或是指标选取单一。鉴于此,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信息社会发展指数,通过对信息经济指数的收敛检验来验证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问题,以此分析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演变。

1 理论分析

1.1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演变

就区域经济增长是否收敛而言,目前有两大理论。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假设技术外生,于是在技术和偏好等相似的前提下,初始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的增长速度就会较高,而初始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的增长速度就会较低,跨区域的经济水平在长期内将趋同,也就是说,跨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初始经济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二是新增长理论。该理论假设技术内生,于是初始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信息(知识)经济发展水平低,而初始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高,在信息经济作为主要驱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增长将趋于发散。

1.2 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与质量

本文中,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主要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社会发展指数中信息经济指数表征。信息经济指数包括四个子指标:经济发展指数、人力资源指数、产业结构指数以及发展方式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信息经济指数=(经济发展指数+人力资源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发展方式指数)/4

其中,经济发展指数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信息化社会支撑能力的大小。相关研究表明,某个地区信息化的建设程度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高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信息化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信息化社会建设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用人均GDP指数反映。虽然使用人均GDP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符合目前测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习惯。

人力资源指数是衡量人力资源积累以及劳动者素质提升的指标。在信息时代下,人的素质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和知识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人们识字与否意味着他们能否从电脑网络等电子终端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受高等教育培养后,人的各项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将在相关专业领域内发挥信息技术倍增的作用。人力资源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人力资源指数=(成人识字指数+人均教育支出指数+大学生指数)/3

产业结构指数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程度的映射。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业结构指数=(产值结构指数+就业结构指数)/2

发展方式指数主要是对某个地区在研发、创新以及能效方面的发展情况的衡量。发展方式指数由研发投入、创新和能效三个指数构成。发展方式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发展方式指数=(研发投入指数+创新指数+能效指数)/3

综上所述,从信息经济指数构成来看,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等四个方面情况,同时也是对信息社会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映射。

1.3 区际信息经济指数的影响变量

在国家信息中心对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测度中,网络社会发展水平以网络社会指数表示,而网络社会指数的大小主要由三个指数决定,分别是人均寿命指数、城镇化指数以及空气质量指数,这三个指数对网络社会指数大小的贡献相同,都为1/3,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网络社会指数=1/3×人均寿命指数+1/3×城镇化指数+1/3×空气质量指数

人均寿命的长短除了会受到自身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的影响外,还会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卫生医疗水平的影响。因此,人均预期寿命可以作为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指标。在信息社会时代,人均预期寿命越长,说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的医疗卫生水平越好,该区域的网络社会水平就越高。人均寿命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人均寿命指数=人均预期寿命/85

在信息社会时代,城镇化不再单纯的指农村人口以及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导致城镇人口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它还体现在由于人口转移从而对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以及由于人口聚集而带来的城镇经济社会以及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标准,城镇化指数越接近95%,说明该区域的网络社会水平越高,就越符合信息社会的对城镇化的要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城镇化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城镇化指数=城镇化率/95%

在现代社会,空气质量问题尤其是可吸入颗粒PM10的大小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信息社会时代,空气质量问题不再存在,可吸入颗粒PM10不再是让人们担忧的问题,空气每天都是达标的。因此,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越高,说明该区域的网络社会指数越大,那么该区域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空气质量指数=(1/PM10年平均浓度)/(1/20)

2 区际信息经济指数收敛模型

在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中,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增长回归方法、时间序列方法、面板方法和收入分布方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增长回归法。林毅夫等(2003)利用增长回归方法分析了1978—2000年的劳均GDP的收敛性问题;蔡昉等(2000)利用增长回归法分析了1978—1998年的人均GDP的收敛性问题。

其中,增长回归的模型为:

其中yi,t0代表t0时期经济i的人均产出,yi,t0+T代表t0+T时期经济i的人均产出,常数项B在横截面上不变,β为收敛系数,Xi,t0为与经济稳态有关的其他初始控制变量。

本文借鉴以往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方法,同时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是2005—2013年间代表经济增长质量的信息经济指数的收敛性问题,为此,将利用以下模型检验省际信息经济发展的收敛性:

(1)借鉴增长收敛模型,可构造如下模型以检验区际信息经济发展的绝对收敛性:

其中,growth为各区域基期到报告期的增长率,isi10为各区域基期信息经济指数,如果β1为负,则表明存在绝对收敛。

(2)借鉴增长收敛模型,加入网络社会指数这一控制变量后,可构造如下模型以检验区际信息经济发展的条件收敛性:

其中,growth为各区域基期到报告期的增长率,isi10为各区域基期信息经济指数,isi20为各区域基期网络社会指数。如果β1为负,则表明存在条件收敛。

(3)借鉴增长收敛模型,在绝对收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区域虚构变量后,可构造如下检验区际信息经济发展的俱乐部收敛性的基础模型:

除此之外,在条件收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区域虚构变量后,可构造如下检验区际信息经济发展的俱乐部收敛性的扩展模型:

其中,growth为各区域基期到报告期的增长率,isi10为各区域基期信息经济指数,isi20为各区域基期网络社会指数,dum1、dum2分别代表区域虚拟变量。如果β1为负,则表明存在条件收敛。

3 实证检验

3.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05—201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信息经济发展指数。各省、市、自治区信息经济发展指数增长率是通过对2005—2013年8年的信息经济指数取对数后的平均增长率,信息经济发展指数以200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为基期;网络社会指数也以200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为基期。数据处理采用Stata软件,数据来源于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3.2 各省市区信息经济发展的统计特征

2005—2013年中国各省市区信息经济指数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13年中国各省市区信息经济指数的统计特征

在2005—2013年间,中国东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指数均值最大(0.38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140),中西部地区均值相当,这说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式等比较合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经济增长质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部省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然而从极差值中可以发现,东部区域信息经济指数最大的达到0.4663,远高于全国水平(0.3795),尽管如此,东部地区信息经济指数的极差也是最大的(0.1509),远大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发展极差(0.1274),这说明尽管总体上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很高,但东部区域内部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增长质量有一定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式等差别较大。而中西部区域的信息经济指数极差相对于东部来说较小,分别为0.0735和0.0931,这说明中西部各个省市区之间的信息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式等差别不大,但中部区域信息经济发展程度从总体上来看较西部区域稍微好一些。从各区域标准差或是变异系数中也同时印证了这一特点。

观察信息经济发展指数的均值和环比增长率的趋势图(图略)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全国信息经济发展指数的走势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区域信息经济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全国的走势相同。但从环比增长率来看,全国信息经济指数的增长率波动较大,其中2009年增长率最高(6.72%),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增长率较低(3.88%),2013年增长率达到8年中最低(3.04%)。东中西三大区域增长率变化趋势与全国类似,其中东部区域增长率最高,西部区域增长率最低。

因此,虽然信息经济指数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增长率波动较大,自2009年达到高峰后一直处于减慢趋势,这就说明以信息经济指数表征的经济增长质量有可能存在收敛。

3.3 信息经济指数的收敛性检验

3.3.1 绝对收敛的检验

图1显示出2005—2013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信息经济指数增长率与2005年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横轴代表2005年中国各省市区初始信息经济指数,纵轴代表2005—2013年中国各省市区信息经济指数增长率,散点代表31个地区。另外,2005年北京的信息经济指数最高,居横轴最右侧,为0.554,而之后(2005—2013年)的增长率较低(0.037);相反,2005年河南的信息经济指数最低,居横轴最左侧,为0.202,比北京低0.352,而之后(2005—2013年)的增长率较高(0.050),比北京高了0.012。可见,随着初始信息经济水平的增加,其增长率大致呈现下降的趋势,即信息经济可能存在收敛性。

图1 中国各省市区信息经济水平与其增长率的散点图

因此,为了检验中国2005—2013年间各省市区信息经济发展的绝对收敛性,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利用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其中,growth为中国各省在2005—2013年间信息经济指数的几何平均增长率,isi12005为31省、市、自治区在2005年的初始信息经济指数,回归结果为: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初始信息经济指数的系数β1为负数(-0.010),但t值为-0.500,没有通过检验,统计意义上不显著。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2005—2013年间,中国各省市区之间的信息经济发展不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

3.3.2 条件收敛的检验

为了检验中国2005—2013年间各省市区信息经济发展的条件收敛性,根据上文分析,本文利用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其中,growth为中国各省在2005—2013年信息经济指数的几何平均增长率,isi12005为各省在2005年的初始信息经济指数,isi22005为各省在2005年初始网络社会指数,如果β1为负,则表明存在条件收敛。加入网络社会指数后,相应的回归结果为: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此时初始信息经济指数的系数β1为负(-0.126),而初始网络社会指数的系数为正(0.133),两者均在0.05统计水平下显著的,满足条件收敛的条件,因此加入控制变量网络社会指数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在2005—2013年间信息经济发展呈现条件收敛的特征。另外,与无条件收敛模型回归结果中各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相比,2005—2013年,包含网络社会指数(isi2)的条件收敛模型显示我国各省市区信息经济存在收敛,表明网络社会作为影响各地区信息经济稳态的要素,在不存在地区差异的条件下,会促使我国各省市区的信息经济分别以1.26%的速度收敛。

3.3.3 俱乐部收敛的检验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区域内部是否存在俱乐部收敛的问题需要分阶段、分区域进行分析。本文也采用大多数学者的做法,在回归方程式中加入地区虚拟变量,把全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设定两个虚构变量east和west,东部地区取值(1,0),中部地区是(0,1),西部地区则为(0,0),即:

则包含地区虚拟变量的基本俱乐部回归模型为:

其次,在上述的省际条件收敛的检验中已经证明网络社会对信息经济稳态具有促进作用,故包含地区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加入网络社会这一控制变量后得到的扩展的俱乐部回归模型为:

最终对我国2005—2013年地区组样本的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汇总见表2。

基本模型回归结果表明2005—2013年期间,只有中部地区基本模型F值和回归系数呈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且初始信息经济指数系数显著为负(-0.363),这表明中部地区内部呈现收敛特征,并且以36.3%的速度收敛;而东部和西部地区虽然初始信息经济指数的系数为负,分别为-0.041和-0.065,但是回归系数和方程均未通过检验,因此统计上不显著。因此,在2005—2013年间,我国中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而东、西部地区收敛状况不明确,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引入网络社会指数变量后,扩展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东西地区变量系数均显著为正,分别为0.134和0.158,西部地区网络社会变量的系数要大于东部地区,这表明西部地区网络对信息经济发展的贡献要大于东部地区。同时,该回归结果也说明网络对东西部信息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明显差异。虽然东西部地区isi12005系数为负但不显著,但是控制了网络社会变量以后,扩展模型回归系数绝对值增长,这减缓了地区内部经济差距扩大的速度,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收敛速度从4.1%增加到13.4%,增加了2.3倍,而西部地区直接从6.5%增加到17.5%,增加了1.4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消除了网络社会这一变量在我国的地区内部差异,中部地区内部都将呈现俱乐部收敛趋势,而东、西部地区内部则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在加入网络社会变量的扩展模型中,中部地区的变量系数为负。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社会指数与信息经济指数存在线性关系(两者相关系数高达90.6%,远高于80%),从而导致回归方程中网络社会变量系数为负。

4 结论

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2005—2013年31个省市区的信息经济指数面板数据,对增长质量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

(1)全国经济增长质量逐年改善,但近几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速度减慢。

(2)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很高,但其内部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式等差别较大;中西部各个省市区之间的信息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式等差别不大;中部区域信息经济发展程度从总体上来看好于西部区域。

(3)2005—2013年我国31个省市区经济增长质量虽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只有中部存在俱乐部收敛;包含网络社会指数(isi2)的条件收敛模型显示我国各省市区信息经济存在收敛,表明网络社会作为影响各地区信息经济稳态的要素,在不存在地区差异的条件下,会促使我国各省市区的信息经济分别以1.26%的速度收敛。

表2 我国东中西部俱乐部收敛检验结果

[1]赵冬梅,杨杰和黄爱白.贫富差距与数字鸿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32(5).

[2]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转变[J].经济研究,2006,(1).

[3]薛白.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机理及其测度[J].管理科学,2009,22(5).

[4]于晓曦等.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J].企业经济,2011,(7).

[5]刘夏明,魏英琪和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4,(7).

[6]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l)

[7]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地区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8]蔡防,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趋异一对西部开发战略

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责任编辑/刘柳青)

F49

A

1002-6487(2016)21-0122-04

薄建奎(1964—),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资产评估。

李 寻(1990—),男,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企业价值评估。

于雅静(1991—),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收敛性区域水平
非光滑牛顿算法的收敛性
张水平作品
群体博弈的逼近定理及通有收敛性
分割区域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END随机变量序列Sung型加权和的矩完全收敛性
φ-混合序列加权和的完全收敛性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