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你科普了吗?

2016-12-20

家庭生活指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病媒活疫苗蚊子

今天,你科普了吗?

接种儿童疫苗,要先知道这些

家长们都知道孩子进行疫苗接种非常重要,可是疫苗有哪些种类?什么是减毒活疫苗?计划外的疫苗要不要接种?如何正确认识接种后的疫苗反应?疫苗接种有什么禁忌症?对此,我们要科普一下。

儿童疫苗接种程序中包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减毒活疫苗,顾名思义是将某种病原(细菌或病毒)传代培养,将其致病毒力减到很低的程度,只刺激免疫反应,不会使人发病;灭活疫苗就是用甲醛等将病原杀死,但是仍保留其抗原性,但绝对没有致病力;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取病原体的抗原成分制成疫苗,根本不是病原本身。

那么具体的疫苗有哪些种?接种程序中减毒活疫苗有: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麻风腮疫苗、水痘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灭活疫苗有:百白破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有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计划外疫苗要不要接种呢?社区疫苗接种中心能够提供的自费疫苗有很多种,要根据儿童自身健康情况加以选择。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医疗中心,已经普遍开始建议家长为宝宝接种HIB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等。

HIB疫苗是小儿肺炎、小儿脑膜炎的克星,该疫苗已被世界上20多个国家列入常规计划免疫接种范围。由于中国国内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使得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上升,感染后比较难诊治。所以,5岁以下,尤其是两个月到两岁的婴幼儿应在医生监督下接种。

常见的接种反应有发热,局部注射部位红肿热痛,皮疹,精神不振,嗜睡,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上述不良反应常发生在疫苗接种后头两天,持续1~2天后发热及其他症状将相继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接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丸,是减毒活疫苗。有的家长在孩子服用糖丸后喂温热水,会影响体内抗体的产生,极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口服糖丸后感染小儿麻痹症的病例。国际上推荐使用的是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是注射剂型,接种后绝对不会感染小儿麻痹症,安全性更高。

正在发热,特别是高热或伴有明显的全身不适的急性症状时,应暂缓接种疫苗,以免接种后加剧发热性疾病。带儿童接种疫苗前,家长需要观察儿童的健康状况。

如果儿童身体不适或与平时表现异常,如突然食欲不佳、咳嗽、异常的哭闹,家长应推迟疫苗接种时间。除了接种疫苗前须先就诊,家长还须主动与护士一同检查疫苗的包装是否完整,核对疫苗的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在确保以上信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再接种疫苗,保障孩子的安全。

器官有性别

最新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身体除了性器官,其他的器官也存在着性别的差异。我们的器官可能是“男性”或“女性”的,这可能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这个研究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癌症多见于女性,而其他则多见于男性。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临床医学中心(CSC)的科学家在果蝇中进行研究。

CSC团队检查了果蝇肠道干细胞。他们使用的遗传学工具,使他们能够打开或者关闭这些细胞中的某些基因。这允许他们改造这些干细胞变得更“雌性化”或者更“雄性化”。然后他们试图扩增这些细胞。他们发现,“雌性化”的细胞能更好地增殖。

这种增强的能力似乎允许雌蝇在繁殖期间肠道的增长。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交配后,雌蝇肠道尺寸重新调整,和改变代谢来维持再生产。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雌性化”的肠道干细胞的影响是可逆的。取出雌果蝇肠道干细胞并将其“雄性化”改造,三周后发现,这些细胞出现“雄性化”的倾向,细胞会变小。

该小组还发现,雌性肠道更容易出现肿瘤。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在雌性中肠道需要在繁殖期有一定的可塑性,这也导致了其更容易遭受癌细胞侵袭。据了解,脊椎动物的性腺或性器官保留相当的可塑性:成年卵巢和睾丸的细胞在小鼠体内可以转分化为其相反性别的细胞,而只需要单一的基因变化。所以性腺细胞必须在胚胎出生后不断强化自己的性别特征。

这是第一次证明了性腺外成年细胞被证明有着性别可塑性。在这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发现这种性别转换背后潜在的重要的新机制,他们认为人体内也有着更多的器官存在着性别差异。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将果蝇中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类的研究。如果干细胞持有这种内在的具有两性发育的潜能,这表明了大多数器官或者组织都会有性别的“标记”,即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未来的治疗可能要针对性别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石墨烯电极有助修复感知功能

英国剑桥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研究人员成功将石墨烯电极植入小鼠脑部,并直接与神经元连接,这项技术未来可用于修复截肢、瘫痪甚至帕金森氏症患者的感知功能,协助他们更好地康复。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厚度与一层原子差不多。这种材料无论是弹性、强韧度以及拉伸性能方面都远远优于钢材等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王”。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同行利用小鼠脑部细胞培养物进行相关实验后发现,利用石墨烯材料制造的电极能安全地与脑部神经元连接,且连接后这些神经元可正常传递电波信号,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这些与神经元直接连接的电极能把脑电波信号传递给外界,让外界更清晰地了解脑部活动并修复感知功能。例如,机械臂如果能接收脑电波信号,就会按照截肢患者的想法去抓取物体;通过对这些脑电波信号的干预也会有助于帕金森氏症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但此前使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电极效果并不理想,信号传递很不稳定。

据介绍,石墨烯的导电性能非常优异,测试中这一材料制作的电极实现了稳定的脑电波信号传递,神经元的一些特性也没有因为与电极连接发生改变。

研究人员说,接下来他们会探讨利用从多层到单层不同形态的石墨烯材料来制作电极,并观察它们与神经元连接的效果,最终希望能开发出具备高灵敏度以及低副作用的可植入脑部石墨烯电极。

(来源:新华社)

水是一种生物?人类或已被寄生!

近日,科学家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水实际上是一种无定形生物组成的集合体,它们具备动物的特征,并且,很有可能已经产生了文明的雏形。在4月1日的《流体生物学》期刊上,知名研究者马萨路·艾莫托教授就公布了证明水具有生命的几大重要论据。

首先,水滴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它们非常擅长跳跃。在平滑的表面上利用自身弹跳力就可以达到几倍于自身身高的高度。强大的运动能力使得水能够轻易地在不同的栖息地之间迁徙,它们也因此而占据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时,科学家们都必须时时警惕实验用水“逃逸迁徙”:空间感知能力水滴虽然没有明显可辨认的运动器官,但却能在平面和斜坡上高速运动。

艾莫托教授的研究团队还发现,这些水滴明显具有专门负责空间位置判别的高级中枢系统,它们几乎瞬间就可以完成对实验小鼠而言十分困难的迷宫任务,而且无需任何训练过程。

而躲避危险实验表明,水滴能够感知外界威胁,并向其他动物一样做出一系列应急反应。当研究者试图用针尖穿刺水滴时,它们迅速进入警戒状态,缩成球形,并显示出鲜艳的警戒色,并且总能灵活地避开伤害。

作为一种生物,水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从高空云层到海底均有广泛分布。在低温下,它们还会进入极具迷惑性的休眠状态。研究者们记录的休眠体形成过程:令人震惊的是,看似结构简单的水滴还被发现具有相当完整的“社会结构”。看起来,水滴似乎已经形成了不同的“部族阵营”,它们分别选择了不同色彩作为自己的“部落图腾”。这些“部落”内部十分团结,并且有强烈的排外倾向,非同族者靠近时会遭到部落成员的驱逐:研究者们甚至还记录下了一场部落之间十分惨烈的战争:种种迹象表明,在水滴中已经可以看到文明的雏形!

寄生发现水具有生命,这对人类而言势必造成极大的冲击——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水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摄入水,而这也就意味着,全人类都已经被水寄生,无一幸免。(作者:窗敲雨)

耳朵听错话?也许眼睛出问题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了新的解释,犹他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家发现,我们理解语言时对视觉的依赖程度超过了之前的想象。在合适的条件下,眼睛看到的会覆盖耳朵听到的。这些发现表明,人工听觉设备和语音识别软件不但依赖于麦克风,也能从摄像头获益良多。

“人们以为物理世界的客观现象和我们的主观感受之间有很好的对应,但那根本不是事实。”大脑处理语言时同时考虑视觉和听觉,但是如果二者有细微差异,那么视觉优先。这个现象称为“麦格克效应”。

这项研究记录并分析了癫痫病人颞叶皮层(用来处理声音的区域)的脑信号。所有受试都患有严重的癫痫,自愿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每个受试者的大脑表面直接放置了几个电极,然后观看一段视频。视频里的人会说"ba"、“va”、“ga”、“tha”这四个音——只不过声音和口型可能被调了包。这段视频有三种可能的组合:第一种是声音和口型相对应,比如都是“ba”,这时受试当然能准确判断出来。第二种是口型明显和声音对不上的,比如口型是“ga”,声音却是“tha”,受试能发现这种明显差错并正确地听到“tha”。第三种就比较有趣了,声音和口型只有细微的差异,口型是“ba”,声音却是“va”,这时受试就会被蒙骗而以为自己听到了“ba”。这就是麦格克效应的表现——视觉覆盖了听觉。

“我们的结果表明,本来应该由声音驱动的神经元信号,被视觉信号覆盖了”,另一位研究者布拉德利·格里格说。“大脑实际上是完全忽视了耳朵里的物理声音,而选择听从视觉看到的东西。”格里格说,这项新发现有助于研究者理解人类处理语言的驱动力,特别是发育中的婴儿试图把声音和唇形连接在一起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该发现也有助于帮助研究者理解,当视觉和听觉信号没能正确地整合到一起的时候(比如失语症),究竟是语言处理的哪一部分出了问题。

(来源:果壳网)

别拿蚊子不当回事儿

夏天离我们越来越近。然而除去夏树苍翠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蜱虫和各类蚊蝇也即将以我们熟悉并厌恶的方式,前来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都对蚊虫叮咬后的红肿发痒感到深恶痛绝,但这些虫子带给我们真正的危害,是“病媒”。

“病媒”是指能够在人类间或者动物和人类间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生物,由媒介生物为载体传播的疾病在人类传染病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传播人类疾病的媒介生物绝大多都是昆虫,比如蚊子、白蛉、蝇、虱子和跳蚤等,病媒也常常被称为“虫媒”。

由于病媒传染病的传染源是除传播媒介以外的动物,传染源难以控制,所以对于病媒传染病来说,控制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病媒可以携带和传播的病原体几乎涵盖了人类传染病病原体的所有类型,如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和原虫等等。这些病原体对人类的感染能力强,致病性大。借助病媒的迁徙力,这些病原体还能够较大范围的播散,所以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比如引起登革热的登革病毒是通过蚊子传播的;引起血吸虫病的血吸虫是通过钉螺进行传播的;引起昏睡病的布氏锥虫是通过采采蝇传播的。

作为最为重要的病媒之一,蚊子可以传播多种疾病。蚊子可以传播疟疾、登革热、淋巴丝虫病、日本脑炎和黄热病;蜱虫可以传播刚果出血热、莱姆病、回归热、立克次体病(斑疹热和Q热)等;在已知的500多种病媒病毒中,从蚊子体内分离到的病毒占近50%。加之蚊子在全球的分布非常广泛,使它在病媒传染病的传播上对人类的威胁极大。有研究表明,在有蚊子滋生环境的地方,蚊子的数量和相关传染病的发病例数很高。

所以处理掉蚊子幼虫滋生的环境,比如户外的水容器,小水洼,池塘等等,是遏制蚊子的重要方法。平时,我们可以通过简单易行的措施来保护自己,例如在蚊帐中睡觉,去野外和公园时穿着长袖衬衫和长裤以及使用驱虫剂等。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避免受到“小小叮咬”可能造成的重大伤害。

(作者:贝塔鱼)

猜你喜欢

病媒活疫苗蚊子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评价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媒生物的监测能力
口岸入侵病媒生物特征及防控策略
蚊子叮人
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与猪伪狂犬活疫苗混合喷鼻试验
蚊子爱叮哪些人
熏蚊子
Pattern of acute poisoning in Jimma University Specialized Hospital, South West Ethiopia
肚有蚊子等
全球首个Sabin 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