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孜库勒漫笔(终)
2016-12-20刘迎春
刘迎春
卡孜库勒漫笔(终)
刘迎春
捡瓜记
十月末的一个下午,帮本村贫困户埋完葡萄后,从村路上往回走。联系户吾买尔·加马力开着三轮车向我迎面驶来,在距我不到三米的地方,一个急刹,三轮车一阵剧烈地颠簸后,突然停了下来,车后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这阵势,确实吓了我一跳,我正要发作,抬头看到吾买尔的一脸坏笑,我就知道他那喜欢恶作剧的老毛病又犯了。
“不好好干活,成天瞎转悠有什么好?”我不禁有些愠怒道。
“刘卡德尔(刘干部),我是刚干活回来的,碰到了你,想跟你打招呼都不行吗?”吾买尔故作委屈地辩解道。
“有这样打招呼的?难道有什么好事?”我知道他们的脾性,只要遇到让人高兴的事,就会作出一些出格的行为。
“被你猜中了,我是来告诉你一件大好事的。”吾买尔还是那副坏笑,没有继续往下说。
“什么大好事,你快说嘛,别磨磨叽叽的。”我走到了他的车跟前,有些不耐烦。
吾买尔还是没有说,只是眯眼歪嘴做了个鬼脸,示意我往他身后的车厢看。
哦,好家伙,他拉了一车哈蜜瓜。
这已是十月底了,最后一茬哈蜜瓜也已上市,他从哪里弄来这么多哈密瓜?
见我一脸狐疑,吾买尔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这些卡德尔,对农村工作还是不太了解,这些瓜是捡来的,不要钱。”
我更加不相信了,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虽然是江南的农村也应差不多,想当年,我们在田里拾稻穗,那可是要十分仔细的,大片大片的田地里,就那么几穗稻穗,真的是少之又少。忙问缘由,他则细细地跟我聊了起来,我也就知道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在我们村种植的哈密瓜都是大户种植的,一个大户几百亩上千亩的种,哈密瓜不可能一次性成熟,一般在十月初第一批成熟采摘后,大户们就对剩下的尚未成熟的哈密瓜弃之不要了,因为剩下的哈密瓜质量不高,价钱也较低。大户们只要把第一茬哈密瓜卖掉就能收益颇丰。也就有了“随便捡”的事情。
吾买尔给我挑选了几个好瓜,又送我回到了村委会,我对他表示感谢,他也回敬我道:“感谢你坐了我的车,使我的车身价倍增,欢迎你下次乘坐,或西(再见)!”他就这么幽默可爱。
回办公室后,我把此事与同事说了一下,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大家都说刚劳动回来,也不用换衣服了,干脆立即动身,前往那些瓜地去一探究竟。
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大片瓜地,当初我们认为那么好的东西,肯定不让随便捡的。通往瓜地的土路上修建了一处守瓜人的房屋,还安了拦路杆。看这阵势,大家便怀疑起信息的准确性了。既然来了,也得知道真假。于是,我自告奋勇下车向守瓜房走去。敲开房门,出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精干健壮的男人,我向他说明了来意,他满口答应,因为他就是这片地的主人。
我们喜出望外,连忙驱车向瓜地中央驶去。
此时的瓜地已是一片萧条:哈密瓜藤叶虽然还泛着绿色,但布满了尘土,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哈密瓜确实还有很多,如星星般散落在田地里,成熟程度深浅不一。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如瓜果花纹的密度、敲打瓜果的回声等,来识别哈密瓜的好坏。这两招还真管用,在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哈密瓜中,我们挑选出来的都是比较好的。
不一会,我们的皮卡车便满载而归了。但大家意犹未尽,计划着明天再来,因为过不了几天,这些哈密瓜会在秋翻冬灌的耕作中消失,那有多可惜!
玛瑙滩记
如果有一条戈壁滩,上面布满了各式各样、晶莹剔透的玛瑙,试想,那是一条什么样的戈壁?
如果,就有这么一条戈壁滩,离你又很近,你又想去又未能去,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虽然《诗经·蒹葭》早已给出了明确答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但我不想成为《诗经》中的那个人,只知道苦吟浅唱,一定要找个机会好好地去领略她的风采。
眼看住村工作大半年的时光都过去了,事情还未有点眉目,不禁着急起来,但又毫无办法。正在我们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时候,邻村迪坎尔村工作组组长黄明,不知什么情况突然心血来潮,打电话约我们前去看看玛瑙滩,碰碰运气,说不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他是鄯善南山矿区管委会的主任,对南山矿区的情况了如指掌,至于玛瑙滩更是不在话下了。他这么一滴及时雨的降临,令我们欢呼雀跃起来,马上应声赶到了迪坎村村委紧急集合,坐上黄明同志心爱的皮卡车,向着梦中的玛瑙滩出发了。
黄明说:玛瑙滩是一条很大很长的戈壁滩,不但有玛瑙、彩玉,奇石,还有常年经流不息的神泉。今天,我们先看神泉,再捡玛瑙,好好领略一下玛瑙滩的韵味。
车从村委会出发,穿过村庄,一直向南行驶。看着车窗外熟悉的风景,我不禁想了起来,这不是去南山矿区的路吗?得到了黄明的肯定回答:是的,同一段路后,我们将向右拐,进入戈壁滩。
果不其然,汽车行驶约半小时后,向右拐入了茫茫戈壁。黄明说:戈壁滩上的神泉很难找,虽然去了无数次,但也有找不着的时候,因为戈壁滩的地理地貌太像了,有时连方向都会搞错,今天就要看我们的运气了。正如黄明说的那样,看着前面有一条沟,说是应该到了,走近一看,又不是的,如此这般我们在戈壁滩上来来回回地飞驰过一条又一条沟,就是不知神泉跑到哪里去了。
正当我们疑惑不解的时候,黄明突然“呵呵”地笑了起来,他已发现了目标,兴奋地用手指着前方:“快看,前面竖着一根树枝的地方就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茫茫的戈壁上孤零零地竖着一根用布条包裹着的树木,像一个孤独的老人站在那里。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树枝标志处,下车一看,发现四周布满了瓷碗矿泉水瓶之类,大概是前来取水的人留下的。
神泉位于一处沟壑的陡坡上,我们顺坡而下,一探神泉究竟。下至四、五米处,只见一泉水汩汩而出,清澈见底,有前人用土围成一小涝坝,再用一塑料水管导水,水从管中流出,淙淙作响。手捧水尝之,苦咸,不能饮用。而水流经处,则红柳葳蕤、芦草丰茂,足见“沙漠剑客”之风采。
神泉之“神”,大概在于其组成成份,因含多种矿物质及盐类,对于一般的皮肤病、风湿类病有一定的效果,故有南北疆之人不远千里来此取水去病,“神泉”之名也就声明远播了。
神泉水四季常流,冬暖夏凉,取之不竭,用之无穷,此乃神泉之本源也。
一番感慨后,遂往玛瑙多的地方,去碰碰运气。
车继续往南行驶大约二十公里左右,便到了著名的玛瑙滩。黄明停下车说:“此处遍地都是玛瑙,只是过于细小,若能碰到大些的,就要看各位的运气了。”还未等他说完,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开门下车了。
举目四望,茫茫戈壁与其他戈壁没有什么两样;低头细看,裸露于上的石头大有文章。只见如玉的石头遍地,等着我们去辨识。一路走去,一路拾去,留给我们是越来越多的遗憾:因玛瑙滩的名气太大,自上世纪80年代始,就吸引了有识之士的不断光顾,时至今日,留下来的就只能是这些边角碎料了。更有甚者,开来了吊装车,在玛瑙滩打下一个个深浅不一的洞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千疮百孔的破败景像。
我们的运气不佳,面对惨遭浩劫的玛瑙滩,我们一无所获。
美丽神往的玛瑙滩,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声沉重的叹息。
买买提的婚礼
买买提是我们村里的名人,他要结婚的消息,就像鸟儿的一双翅膀,早已飞到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只等天上掉下一粒石子,把消息落实了。
买买提之所以成为名人,有两件事为证:其一,他是农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在城市里打过工,见过世面;其二,他是村干部,是团支部书记,他是卡孜库勒村建村以来最年轻的村干部,可谓年轻有为。当然啰,还有另一些辅助条件,像小伙子帅气、阳光,谦虚等等,我们就不逐一佐证了。
听说买买提的妻子是名气很大的高昌区艾丁湖乡人氏,这更让人感觉到了他的与众不同。因本村偏僻,大多数人的婚姻也就是在邻乡本村打转转,偶尔有从南疆娶回媳妇的,但那也是迫不得已。但买买提就不同了,他们是自由恋爱,两相情愿,相隔一百多公里也无怨无悔,继续着他们令人好奇的恋爱。
当天空的石子掉下来的时候,买买提的婚礼也就定下来了,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也就接近了尾声。少了一个热闹话题也怪可惜的,大家也就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望那一天早点到来,好像是自己要结婚似的。
那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刚走到村委的院子里,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古丽们便围了上来,问我去不去接亲。我想,这么热闹的事去凑一下热闹,肯定很好玩。我便答应了下来。为了展示自己良好的形象,我有必要回到房子里去修饰打扮一番,也好对得起那群兴奋地满脸通红、喳喳乱叫美丽漂亮的古丽们。当我花了约半个小时打扮一新后下楼一看,那些像蝴蝶一样飘来飘去的古丽们早已不见了踪影。原来,她们坐上车早就走了,也不跟我打声招呼,一点都不够朋友。时代真的不同了,想当年,去达坂城娶新娘,都是要赶着马车去的,哪怕需要花上四、五天的光景。
新娘子迟早会到这里来的,我们守株待兔,以逸待劳,岂不更好?人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找台阶,这不,心情立刻就好了起来。
果不其然,当日落西山夜幕降临的时候,才远远地听到迎亲队伍欢快热烈的唢呐鼓点声。待迎新队伍到达村委的时候,从车上走出来的古丽们,一个个花容失色,满脸憔悴,但目光仍然兴奋,话语仍然唧喳。这种场合,缺了她们什么事都办不成。今天最漂亮、最帅气的人当属新娘和新郎,芸芸大众,当一回绿叶也是应该的。
买买提的婚礼在村委会的文化活动中心举办,这是村委会的头一次,也是全村的头一次。因为这么多的“头一次”,所以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这可忙坏了做饭菜的师傅们,他们在村委院内的空坪上,支起了四口大铁锅,使出浑身解数,满头大汗地将最具特色的农家饭一盆盆地端上了饭桌。
饭厅就设在文化活动室内,一次能坐一百多人,流水席的形式,分批进行。我于第二批就坐,在小孩的嘻闹声中、大人的高声交谈中,热热闹闹地吃罢晚餐。当我起身准备走时,欢快的音乐响了起来,维吾尔群众的精典节目——麦西来甫开始了,男女老少齐上阵,跳得畅快淋漓、精疲力尽方为止。
是夜,婚礼进行曲响彻环宇,一直到凌晨四点才停歇下来。
我都累得不行了,相信买买提小伙子会更累。
艾力卡木江的割礼
艾力卡木江小朋友今年七岁了,是我们村委会妇女主任阿依仙木家的小儿子,他有一件很大的事情需要办理,这是阿依仙木将一个色彩鲜艳的请柬发给我的时候才知道的。
原来,艾力卡木江小朋友也要“结婚”了,也就是割礼,我来新疆近二十年了,对维吾尔族男孩儿的“割礼”早有耳闻,割礼是伊斯兰教礼仪,阿拉伯语“赫特乃”的意译,亦称为“割包皮”。指穆斯林男孩割掉阴茎包皮的仪式。维吾尔族的割礼源于伊斯兰教的生活礼俗。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被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接受,并逐渐成为维吾尔族的一种习俗。“割礼”这种流传很多年的风俗习惯在维吾尔族人当中是一种很神圣的活动,对于维吾尔族男人来说,他们在少儿时期的“割礼”被称作他们一生中的“小婚”,是仅次于成年以后结婚的一件人生大事,所以叫做“小婚”。每个维吾尔族男人在他们小的时候都会经历这一关。维吾尔族男孩儿在“割礼”这一天,他的父母要给他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去相馆照相,还要宴请亲朋好友,让大家一起来见证男孩儿从幼儿走向少年的过程和分享这种独特的成长的喜悦。
我们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来到阿依仙木家的,仪式就放在隔壁的一家饭店进行。我们来到饭店,看见门口长椅子上坐着一排年纪比较大的男性老人(这儿尊称为阿訇),等待宾客来临,来的人越多,说明主人越受尊敬。阿訇的前面,唢呐鼓手正在卖劲地欢唱,一群孩子也站在阿訇跟前,有一个孩子特别显眼,穿着新衣裳,佩戴着红花,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男孩就是今天的主角。真正的割礼手术我没有看上,听说今天一早已在乡医院进行完毕了。我一一与阿訇们握手,阿訇后面就是阿依仙木及其女伴们,阿依仙木今天打扮得十分漂亮,穿着白色的裙子,在灯光的照耀下十分耀眼。因我走在最前面,随着握手的惯性差点上前与她握手,感觉又不太对劲,连忙停下脚步,让后面的人先走。只见前面的男士很有礼貌地向女宾们点点头就走了过去,我也学着跟他们一样点点头也就走进了餐厅。
这时,主人迎接我们进入餐厅坐下。餐厅很大,坐满了人,没有熟人引领是难以找到座位的。刚坐好,凉菜就端上了,倒上茶水,每人一份,然后每两人端上一大盆手抓饭。手抓饭是维吾尔族的特色,先把羊肉,葡萄干及胡萝卜丝炒六成熟,然后放入米,倒入水焖到六成熟,然后在翻炒直到熟为止。米饭是一粒粒的,拌着羊肉,葡萄干及胡萝卜丝,煞是好看,很容易激起人的食欲。
过后不久,八个热菜相继上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还上来了白酒,在这偏远的乡村宴会上还能有酒喝,真的是太意外了。与维吾尔朋友喝酒,是需要有几分勇气的,因他们的酒量大都较好,我是那种别人还没开始喝的时候就已经醉了的那种人,上不了战场。与朋友们喝了两杯之后,也就晕晕乎乎了,之后就被朋友们拉下了舞场,跟着他们一起跳麦西来甫,因不会跳,跟着他们张牙舞爪的,丑态百出,但给大家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孜亚汗大妈的皮芽子
邻村迪坎村的孜亚汗,今年已五十多岁了,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热心肠的人。而她种的皮芽子,同样的出名。这两种名气叠加在一起,那就更有名了,就像焐在深巷中的老酒,不出名都是不行的。
深秋季节,正是皮芽子长大成熟的时候,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孜亚汗大妈,都想慕名前去探望,看看今年的皮芽子长势怎样。我们都没有见过孜亚汗大妈,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当我们七拐八巅地在裁缝坎到处瞎转悠的时候,随便找一个人问都会知道孜亚汗的大名,所以我们也就毫不费劲地找到了她,其时,她正在地里忙着割高粱,我们不好意思打扰她老人家的农务,就想不打招呼地走开。不想,孜亚汗大妈爽朗的声音传了过来:“巴郎子们,地里有刺不怕扎,路面有土不怕深,你们既然来了,有什么事说了再走。”孜亚汗大妈耳聪目明,早就注意到了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连忙大声地向她说明原委,孜亚汗大妈放下镰刀,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了过来。她对我们说:“我们家皮芽子美的呢,正在梳妆打扮着的呢!”原来,前两天刚浇完水,现在地里比较湿润,不宜采收,再过几天等水份干了,就可采收了。这是皮芽子采收前的最后一次浇水,成熟前的最后一次冲刺,难怪孜亚汗大妈说是在“梳妆打扮”呢,她真是种植方面的有心人。
见我们有些失望,便连忙提议我们到她家种植的皮芽子地里去看看,她又说:“长大的姑娘终究是要见公婆的,让你们瞧瞧它们的俊模样。”我们一扫刚才的失望,立即附和着、簇拥着孜亚汗大妈向皮芽子地走去。
孜亚汗大妈的十亩皮芽子地种在靠近库木塔格沙漠的边沿,田地的四周长满了红柳、梭梭,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一年四季的风沙挡在了脚下。中间便是一畦平整的土地,种满了皮芽子,其时皮芽子的叶子就像平时见到的大葱,直直地挺立着。不同的地方是在根部,皮芽子的根部比较粗大,像一个圆圆的大桔子。
看着这些长势喜人、讨人欢喜的家伙,我情不自禁地走到地里去拔皮芽子,想看看它的根茎到底有多大。刚开始,我以为很容易拔出来,只用了一点点力气,不想,皮芽子却纹丝不动;我再加大力气,仍然不动,再加大,再加大,直至我眼冒金星,使出了浑身的劲也没能拔出来。几个同伴见状,也来了斗志,其结果跟我差不多,一个个败下阵来。不想,孜亚汗大妈走过来,用双手轻轻一拔,她淘气的“女儿”也就乖乖地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弄得我们这群“巴郎子们”好不尴尬。
孜亚汗大妈见状,立马打趣道:“巴郎子们,城市的米面太细了,没劲,要多吃农村的粗粮粗饭,颗粒大,劲就大。”有道理吧?你们说呢?
是夜,我们用孜亚汗大妈家的皮芽子,炒一道“皮芽子炒鸡蛋”,色香味俱全,美不胜收。
依布拉音的识兔学
依布拉音是五小队马龙坎的一个小朋友,今年8岁,可名气不小。
他能识别兔子的雌雄!
在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一篇《木兰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从古至今,辩认兔子的雌雄,已是一个千古难题。
据说,依布拉音家是养兔世家,他一生下来就跟兔子生活在一起,能听懂兔子的语言。据说他特别喜欢兔子,一天没见到兔子就会不吃不喝的绝食。
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的,是经不起推敲的。一定要亲眼见见,方能为证。
机会来了,同村的阿力木老大爷的兔子要分家了,要尽快地把兔子群的雌雄分出来,因为同窝中的大雄兔会把小雄兔吃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阿力木老大爷七十多岁了,有着四十年的养兔经验,养着四百多只兔子。因依布拉音小朋友上幼儿园还未回来,我们便急不可耐地钻进养兔圈,帮老大爷抓起兔子来。
兔圈占地半亩,四周用铁丝网围住,圈内堆积着大大小小的土丘,土丘下面挖有坑道,土丘上面到处布满了小洞,“狡兔三窟”由此可见一斑。当我们这些陌生人踏进圈子的时候,刚在外面活蹦乱跳的兔子们皆作鸟兽散,一下子没有了踪影。“跑得比兔子还快”的俗语不是凭空来的。这时,阿力木老大爷带来了青草、萝卜等食物,然后把食物撒在食槽里。兔子们闻到了食物的香味,一个个从地洞里钻出小脑袋来不停地向四处张望。有些胆大的,慢慢地钻出地洞来向食物靠近,我们则蹲在食物旁伺机以动。在我们眼里,兔子们长得是一个样的,哪有雌雄之分?等兔子们越聚越多的时候,我们也只能不分雌雄地乱逮一通,逮住一个算一个,全凭运气了。当我们将兔子追得满地乱跑好不容易逮住一个送给阿力木老爹验看后,方知是一场白忙活。
阿力木老爷说话了:这样下去不行的,兔子胆小,经这一闹腾,怕是再也不敢出来了,连我都分不清,何况你们,还是等依布拉音来了再说。我们不敢再造次了,更加期盼依布拉音小朋友的到来。
背着小书包刚放学的依布拉音终于回来了,一听说给兔子分家的事,立即把书包往屋里一扔,快步地向我们走来。
依布拉音让我们全部都走出来,站在圈外,他一个人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只见他蹲在食槽边,用手扣击着槽沿,嘴里发出兔子般的叫声,不一会,躲在小窟里的兔子们纷纷探头探脑地出来了,并且慢慢地向依布拉音身边靠拢。依布拉音将青草、萝卜撒在身旁,兔子们便围着他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兔子越来越多,将依布拉音团团地围住,真有点水泄不通的味道。我们在旁观看,依布拉音就像似一个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课,同学们也正在认真听课似的,真是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
这时,依布拉音站了起来,用手将一个个雄兔抱了起来,放进了身边早已备好的兔笼里面。说也奇怪,那些兔子们见状也不乱跑,任凭依布拉音捉来捉去的。仅半个小时,依布拉音就分出了四十只雄兔,高质量地完成了兔子分家的任务,让阿力木老爷高兴地合不拢嘴,也令我们目瞪口呆、疑惑不解而又佩服不已。
真的,有些事情就是解释不清楚的,而且越解释越模糊。
斗鸡
进入冬天,地里的农活已基本完成,迎来了时间较长的冬闲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村里会组织大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技、法律活动,我们统称为“三冬”活动,让冬闲中的村民们过得充实而又快乐。
我们村地处沙漠边沿,历来有养斗鸡,举办斗鸡比赛的传统,这也是“三冬”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项目。
说来也巧,今年三月我们刚住村的时候,需要自力更生地养一些鸡,我们在巴扎上选鸡苗的时候,碰到了一家卖斗鸡苗的,就连同大鸡小鸡一共八只全买了下来,放到村委会早做好的大鸡笼里圈养起来。
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斗鸡们茁壮成长,时值十一月底,斗鸡羽翼渐丰,高高的腿,长长的脖子,坚硬的喙子,一身黑红相间的羽毛,一个火焰般的鸡冠,真是威风凛凛,豪气十足。
斗鸡的“斗”性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它们在还小的时候,就互相打斗了,我们去喂养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它们互相厮打,久而久之,它们中就产生了一个王者,那只体型稍大的斗鸡,便成了这窝斗鸡的头领,我们称之为“大帅”。“大帅”平时气派十足,在吃食物的时候,它第一个吃,别的鸡们只能等它吃完后才敢去吃。吃饱后,其它的鸡都要围着它转,哄它开心。我们不禁感叹,动物世界也是这么的势利。
俗话说:一山更比一山高。我们的“大帅”在自家门内称雄称霸还不是真本事,最多只能算小打小闹,要能走出去打它个天下无敌手那才叫本事,于是,在“三冬”活动启动仪式上,我们的“大帅”参加了村里的比武大赛,为大家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是日,天空晴朗,在村委会的空坪上,热心的群众早已围了一个大圈,期待着精彩的节目早点到来。这次共有八只鸡参加比赛,分四组进行,采取淘汰制,三轮定决出鸡王。
我们“大帅”的第一个对手是吾斯曼家的斗鸡,它们身体大小差不多,看上去旗鼓相当,主要是看它们的战术技艺了,谁灵活把握谁就有胜的可能。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看真正的斗鸡比赛,心情当然是十分地兴奋。
我们的“大帅”首先踱着方步来到了场子中央,那气势还是很自信的,一点也不怯场,我不禁暗暗地为它叫好。不一会儿,它的对手也走了过去,两个选手互相打量了对方几眼,便正式开战了。只见两只公鸡不停地用尖利的嘴猛啄对方,时而还会抬起脚掌,狠命地劈打对方的头和腹部,仿佛前世结怨,有解不开的深仇大恨。只见场内鸡毛横飞,鲜血四溅。我没想到场面有这么血腥,心有不忍,害怕“大帅”会吃亏,想去把“大帅”提前换下来,但观众们一个比一个兴奋,都在围着圈子拼命地喊叫,只能作罢,唯有乞望“大帅”获胜,早点结束战斗。
还好,我们的“大帅”经过十分钟的浴血奋战,取得了第一轮的胜利。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大概因体力透支,没能继续取胜,在第二轮的比赛中,“大帅”满脸鲜血地败下阵来。
我们把浑身是伤的“大帅”放回鸡笼,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平时那些对它俯首贴耳的家伙,一起围着“大帅”不停地啄,痛快淋漓地干着落井下石的勾当。我们连忙将“大帅”抱出笼子,在笼外给它搭了个窝,作暂时休养生息之所。
“斗鸡”们的世界,真的很残酷。但愿人类的文明,不再有野蛮的行为。
流动书刊
“三冬”活动中,为了方便群众阅读报刊杂志,及时了解一些科技文化知识,我们决定做一个流动书刊,放在村里人员最集中的闹市处,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想到了就干,每周星期二是我们村的巴扎日,那时的商品比较多,可以随意地挑选,还可以讲讲价钱,最主要的是过一过逛街的瘾。农村不比城市,一个星期才有这么一次机会,平时也不是每次都能赶上。我们首先要挑选好合适的布匹做成流动书刊的外表——一个一个存放书刊的口袋。我们邀请村委会两个美丽的古丽——村副支书热孜亚、宣传员热孜万,一起去逛巴扎。女人们天生是喜欢逛街购物的,一听说有这等美差,兴奋地两边脸腮都红了,两眼还放着光,唧唧喳喳个不停地跟我们朝巴扎走去。
今天的巴扎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其实,来这快一年了,这里的人大半都认识,见面打招呼就要花好多的时间,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有趣的分工:我们忙着与熟人打招呼,古丽们便忙着去看布匹讨价还价。当我们缓慢地走到卖布匹摊点的时候,古丽们已选好了合适的布匹——一块六尺长的天鹅绒布,一种温馨的颜色,冬天里的暖色调。之后的加工,当然交由她们去打理,省了我们不少的心。
布匹搞定了,接下来的便是铁架子的事了。听说村团支书买买提的父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电焊师傅,焊个小小的铁架子是不成问题的。当我把这事跟买买提说了后,他就立即应允了下来,并跟我一起画出了铁架的图形来。嗯,我们村的人才真的有很多,好多事情足不出村就能很好的解决。
第二天一大早,布匹加工好了,铁架子也焊好了。我们把布满一个个口袋的褂子搭拉上铁架的时候,仿佛给衣着单薄的人穿上了厚厚的天鹅绒新衣,顿时精气神十足起来,“好马配好鞍,好人着好衣”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把做好的流动书刊放到玛热木古丽杂货铺那里去,因为那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而且就在乡政府的斜对门,来来往往的人群比较多。玛热木古丽四十多岁,高中毕业,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同时又是一个爱看书的人。流动书刊放在那里,会给她增加一些负担,每天早晨要把书架搬出来摆好,晚上又要把书刊收回去,而且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可她就喜欢干这样的事,还一个劲地谢谢我们呢。
流动书刊在玛热木古丽杂货铺门前耀眼地立起来了,立即引来了众人的围观,大家不约而同地驻足观看,进而上前拿书翻阅,我们理想中的一幕立即就出现了,但愿这小小的书架能给村民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冬天。
元旦
掐指算来,“元旦”这个节日,我已过了四十多次了,也算是十分熟悉的了,就像一位老朋友要定期见面一样,有时打个招呼,有时寒暄一阵,还有时也感慨一番。记得三十而立那年,我也学着一些文人墨客那样,写了一篇《元旦感情》,发表在《今晚报》上,回顾了过去的经历,展望了未来的前程,但更多地是对时光易逝的伤感,引来了不少同行的围观,很是热议了一番。
而今年这个元旦节日跟往年的不一样,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因为是在住村的地方度过的。当城里的青年们尽情狂欢庆祝跨年夜的时候,我们则在农村安静地享受天籁的幸福;当狂欢一夜的青年还在蒙头大睡的时候,我们则早早地起床打扫卫生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
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村委会要举办多种活动予以庆祝。这些活动早早地安排下去了,人们也对这一天充满了期待。早上九点多,天刚蒙蒙亮,就有村民陆陆续续地来了,七十多岁的老朋友阿力木翘着胡子、拄着小拐杖来了,胡子上沾着白霜,活像一个圣诞老人;小朋友依力哈木也来了,小鼻子冻得通红,他将代表小学生发言;我的联系户们都来了,还有一些不是很熟的村民也来了。前后不到半小时,就来了二百余人。
早晨十点钟,太阳才刚露出个小头,像一个心虚的人,没有底气地东张西望,把躲躲闪闪的阳光洒得到处都是,没有一点聚焦。村民们秩序井然地站在国旗杆下,面朝东方,十分庄严地参加升国旗仪式。村民警木沙塔盘喊着响亮的口号,三名村民兵迈着铿锵有力地步阀,走上了升旗台。随着雄壮激越的国歌声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的祖国就像这早晨初升的太阳,更像这不断上升的五星红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裕。在随后的签名留言中,我们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在红红的条幅上,留下了“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祖国母亲我爱你”……的话语。
元旦是总结一年来的成绩和不足、同时布局今后工作的日子。在我国行政级别最低的村级政府,也不例外。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就进行了隆重的总结表彰大会。对在过去的一年表现突出的村干部、村民进行了通报表扬,我的老朋友阿力木老大爷作为表现突出的退休党员受到了表彰。瞧他那一翘一翘的白胡子,不知他该有多高兴。
老人的幸福家园
我们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从项目申请到启动直至竣工,前后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可谓进展神速,于2015年的年底,顺利通过了工程质量的验收。
庆祝每一件好事的开始,人们都喜欢选一个黄道吉日予以庆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文化,上可追溯至人类原始文化,绵绵延延,源远流长,直至当今的我们。经大家商议,选择了2016年的元月六日作为日间照料中心的揭牌仪式,正式开启启用仪式。
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好奇的村民早早地都来到了村委会的大院内,趁着还未揭牌的空档,迫不及待地都想先睹为快,致使照料中心里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大家在一边观看一边议论,都觉得各类条件都很是不错。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对于第一批来照料中心体验生活的阿衣仙木老奶奶等6名老人来说,首先是要看生活环境和设施。阿衣仙木老奶奶等6名老人都是七十岁以上,饮食起居最为重要,当她们看到设备齐全的厨房、干净整洁的卧室、功能齐全的健身房以及娱乐室时,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说“好!好!好!”至于周围环境,那更没得说,因为照料中心就建在村委会在大院内,平时都比较安静,安全措施也到位,确实可以保证老人们在此过得平安、幸福。
在我们村,像60岁以上的老人有60余人,对农村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是一种介于专业机构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新形式,对于众多独居、“空巢”老年人来说,由于经济不宽裕,加之老人恋家思友的情结,他们宁肯“独守空房”,也不愿到养老院。而对于一些子女农务繁忙,白天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家庭来说,“日间托老”也不失为一种“两全”的养老服务方式。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的建立不仅为政府减轻了压力,也使老年人切身受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电视台的采访
年度考核工作刚结束,鄯善县电视台专题部的小李记者打来电话说,听说我们村工作有特色,要来我们工作村做一期专题采访,盘点我们工作组一年来的工作亮点及个人的感悟心得。都说记者的鼻子像猎狗,十分地灵敏,由此可见一斑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司机李明驱车前往县城去接李记者,因他扛着沉重的拍摄影器材,行走很不方便的,我们在县广电局的大门口接上了他。
小李记者是一个有点腼腆、谦虚、谨慎的人,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他是山东人,学的是规划设计专业,干过高铁监工,常年奔波在外,居无定所。他十分渴望一份稳定的工作,于是,报名参加了县电视台的公开招聘考试,不想一考而中,实现自己最初的愿望。他在电视台工作才一年半,已是一位成绩斐然的记者了,由此可见,他又是一位十分有上进心又十分敬业的青年。
我们回村后立即开始了采访活动,由我们的工作组组长马庭宝同志介绍了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我们工作组在开展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两大亮点工作,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现培养农村人才,解决本村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永不走的工作队,目前,我们已选配3名农村大学生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改善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年龄、文化结构,改变了以前的工作作风,使工作效率更高效,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达到了理想的境界;二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做好了“去极端化”工作。利用吐鲁番市文联对口联系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艺活动,寓教于乐,用群众喜爱的歌舞、弹唱、小品等形式开展“去极端化”教育,效果明显。同时,在硬件方面,赠送了1000余册图书、绘制200米的文化墙、制作4个流动书刊等,使老百姓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的变化。
在陪同小李记者在村子中拍摄新变化的镜头时,热情的老乡总是上前询问,了解了情况后,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中坐坐。当问及工作组的情况时,他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亚克西!”这让我们十分地感动。
我们只尽力而为地做了一点事情,但在老百姓眼里,那都是至高无上的事。正因为此,惭愧的心情始终萦绕着我们。
还能做得更好吗?扪心自问,真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1月7日,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组长提前入住村委开展工作,根据统一安排,这期间主要是进行工作交接。
第二天,我们便履行交接手续。我来到办公室,看着熟悉的一切,一种不舍的情感由然而生。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就这么快地过去了。想想当初刚到村里时,看着陌生的一切,心里头就没了底,再想想要在这里呆一年,心情就更纠结了,不知道这一年该如何度过。
幸好,我不是单打独斗,我们是一个团队,有一个团结协作、凝聚力强的团队。在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组长带领下,我们按照分工情况,各司其职,并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在每月的量化考核中,我们工作组都能排到全县的第一梯队。
这一年,我结识了不少真正的农民朋友,有幽默风趣的阿力木老大爷,有上小学一年级的依力哈木小朋友,有憨厚耿直的达古提,有乐观向上的热孜万古丽,有勤劳本份的热西提……一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了村里的每家每户,我们的身影时常在田间地头出现,与农民朋友们开心地聊天、谈心,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忘不了跟农民朋友们一起劳作的日子,我们一起给葡萄开墩,一起采摘葡萄,一起秋翻冬灌,磨炼了意志,强健了筋骨;忘不了与村干部、村民一道,参观吐鲁番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建设的新成就,感受吐鲁番的新变化,那欢快的笑声是任何声音无法比拟的……
这一年,我个人的最大收获是创作了《卡孜库勒漫笔》,这是一个很接地气题材。以前很少下农村,不了解农村,所以总写一些自己想当然的东西,致使很少有精品出现。这一年的农村工作,给了我一个全新创作的世界,系列散文的推出,也是我对这片饱含热情的土地一种回报。一年住村工作行将结束,这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段历程,并不是结束,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