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力量”训练对高中校园足球男生长传球准度的影响①

2016-12-20赵守斌蒋秋平曾宪宏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3期
关键词:核心力量传球实验组

赵守斌蒋秋平曾宪宏

(1.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甘肃兰州 730020; 3.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核心力量”训练对高中校园足球男生长传球准度的影响①

赵守斌1蒋秋平2曾宪宏3

(1.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甘肃兰州 730020; 3.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在校园足球训练中运用“核心力量”训练,对发展学生力量、避免运动损伤、提高其技战术水平帮助很大。笔者运用文献法、实验法等方法将“核心力量”训练对高中校园足球男生长传球准度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为期8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高中校园足球男生长传球准度的成绩,并对校园足球学生力量训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校园足球 高中男生 核心力量 长传球

力量是速度、耐力、柔初、灵敏的基础,是运动技术掌握和提高的关键,是防止运动损伤和运动水平提高的保证[1]。“核心力量”(Core strengthen)是力量的一部分,指人体核心部位包括肩、 胸、腹、 臀及背部从上到下的肌肉协调作用产生的力量[2]。20世纪90年代,“核心力量”训练逐渐被引入到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当中,给力量训练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并且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3]。足球中长传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在发定位球、进攻、防守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在秉承了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在足球专项训练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选取了甘肃省20名高中校园足球男生进行了为期8周的训练实验,力求通过研究明确“核心力量”训练与校园足球男生长传球准度之间的关系,并对高中阶段校园足球学生力量训练提出建议,旨在为校园足球科学训练和足球“核心力量”训练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研究对象

文章以“核心力量”训练对校园足球高中男生长传球准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多方查阅、收集相关校园足球学生力量训练的文献资料,以备研究使用。

2.2 实验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实验的影响因素,该研究采用单盲实验(Single-blind trials)进行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由同1名教练员执行,实验全过程由教练员和实验设计者两人共同监督,在实验期间,不告诉学生运动员任何可能引起个人偏好或者使实验结果发生偏差的信息。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员基本情况 [n=10,(±s)]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员基本情况 [n=10,(±s)]

组别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训练年限(年)实验组 17.42±1.13 171.52±4.52 56.86±4.15 2.32±0.66对照组 18.14±0.85 173.57±5.53 58.14±3.42 2.14±0.48

表2 实验前后“核心力量”测试数据统计分析 [n=10,(±s)]

表2 实验前后“核心力量”测试数据统计分析 [n=10,(±s)]

注:**与实验前相比,P<0.001。

组别 平板支撑(s)实验组 实验后 (191.90±8.68)**实验前 152.90±7.93对照组 实验后 156.10±10.36实验前 150.20±9.10悬垂直举腿(次) 后抛实心球(m) (16.00±1.63)**(27.74±1.07)**10.10±1.66 23.06±1.47 11.00±0.81 22.78±1.86 10.00±1.49 22.24±1.85

表3 实验前后长传球准度测试数据统计分析

2.2.1 实验设计

选取甘肃省各地区高中男生20名,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人,基本情况见表1,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8周的单盲实验,期间实验组队员每周进行两次,每次45min的核心力量训练,对照组不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其他训练内容都为中远距离长传球的训练。检测实验前后两组队员“核心力量”及长传球准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其结果。

2.2.2 “核心力量”训练计划

训练时间:2016年3~5月的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16:30~17:15,实验过程共8周,分成4个阶段,每两周为1个阶段。

训练地点:西北师范大学西操场,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操场(备用)。

训练器材:杠铃、哑铃、瑞士球、悬吊绳、弹力带、实心球(2 kg)等。

训练内容:主要训练腹部肌群、髋部肌群、背部肌群等核心区域及其深层小肌群的肌力[4]。

由于对排风冷量进行了回收对新风进行预冷,同时采用排风蒸发冷却技术降低了制冷系统的冷凝压力,提升了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效率,制冷性能系数和除湿性能系数都比常规冷冻除湿有了显著提高。

训练方法:第一阶段为一般性的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稳定状态下静力性的腰腹肌群、髋部肌群训练。其主要训练内容为稳定状态下的徒手静力性练习,动作包括平板支撑、超人、拱桥、侧桥等[5]。每次“核心力量”训练选取2~3个动作进行练习,每个动作单次练习持续30~60 s,练习3~5组,组间间歇30~90s,然后用相同的练习方法进行下一个动作的练习。

第二阶段为非稳定状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主要采用瑞士球和吊绳训练[6]。瑞士球主要训练内容有:(1)球上俯卧撑;(2)身体背向瑞士球做上下支撑;(3)双手撑地,双脚放在球上,用脚背勾住球来回移动[7]。吊绳主要训练内容有:(1)双腿直立,双手握住吊绳握手,做前伸前倾和下压回收动作;(2)姿势同上,做侧伸前倾和下压里收动作;(3)俯卧垫上,双脚勾住吊绳握手,做收腿和外展里收动作。每个动作练习8~10次为1组,每次练习3~5组,组间间歇60 s左右,练习时应密切配合呼吸,注意动作的节奏,然后用相同的练习方法进行下一个动作练习,瑞士球和吊绳训练交替进行。

第三阶段是自由力量训练,主要训练内容为实心球训练。(1)采用双臂持球在体前摆动和围绕身体环绕;(2)双臂或单臂持球举过头顶或一侧肩上,利用腰部和臀部力量正面或侧面大力掷球拍击地面;(3)双手持球于体前成半蹲站立,利用俯身后仰登地的力量将实心球掷向身后。每个动作练习6~8次为1组,每次练习3~5组,组间间歇90 s左右,练习时注意动作的节奏、发力顺序及发力部位,摆动、绕环幅度要大,速度要均匀,掷球发力要迅速。

第四阶段结合足球专项技术的核心力量训练。主要训练内容为单腿站立下蹲和站起;单腿站立负重半蹲;克服弹力带牵引作快速曲髋收大腿;杠铃片8字练习等[8]。每个动作练习8~10次为1组,每次练习3~5组,组间间歇60 s左右,练习时应密切配合呼吸,注意动作的节奏,然后用相同的练习方法进行下一个动作练习。

2.2.3 测试方法

(1)“核心力量”测试方法。

采用平板支撑(plank)、悬垂直举腿、后抛实心球对“核心力量”进行测试[9,10],具体方法如下。

①平板支撑(plank):以肘部及脚尖为支点,将身体撑起,要求身体保持中立位,耳、肩、髋、膝、踝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计时方式测试。

②悬垂直举腿:两手正握单杠,全身直垂杠下,将伸直的双腿抬高到水平位置,然后慢慢放下,身体回到悬垂位置后再开始下一次动作,以计次方式测试。

③后抛实心球(2 kg):背向抛掷方向,两脚自然分开平行站立,双手持球双臂伸直,体前屈,挺胸展体,将球从头顶向后抛出,以测距方式测试。

(2)长传球准度测试方法。

采用“25 m定时定位球踢准”进行长传球准度测试,具体方法如下。

①学生运动员在90 s内将放在踢球弧上的10个球踢向地靶。②学生运动员始终用同一只脚和同一种脚法踢球。

③直接落入1圆(直径2 m),得3分;直接落入2圆(直径4 m),得2分;直接落入3圆(直径6 m),得1分;落在3圆之外不得分;每位运动员测3次。

2.3 统计学分析

对原始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训练前、后期实验分值平均值的差异性,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后结果分析

图1 25 m定时定位球踢准测试示意图

由表2可以看出,经过8周的训练实验,实验组队员的平板支撑成绩由原来的(152.90±7.93)s增长为(191.90±8.68)s,涨幅为25.5%(P=0.000<0.001);悬垂直举腿成绩由原来的10.10±1.66次增长为(16.00±1.63)次,涨幅为58.41%(P=0.000<0.001);后抛实心球成绩由原来的(23.06±1.47)m增长为(27.74±1.07)m,涨幅为20.29%(P=0.000<0.001),各项成绩均产生显著性增长。而对照组队员“核心力量”成绩没有明显提高。

由表3可以看出,经过8周的训练实验,实验组队员的25 m定时定位踢准平均成绩由原来的(13.00±2.30)分增长为(17.60±1.56)分,涨幅为35.38%(P =0.000<0.001),成绩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队员的25m定时定位踢准平均成绩由原来的(13.90±1.79)分增长为(14.80±1.39)分,涨幅为6.47%(P=0.227>0.05),成绩没有明显提高。

3.2 实验结果原因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25m定时定位踢准前测成绩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被试对象在实验前25m定时定位踢准水平相当;由于采用的是单盲实验,两组队员在实验训练过程中表现出的努力程度也相当,没有出现某些学生运动员训练结束后再进行额外练习的情况;为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训练内容上的完全一致,实验组和对照组始终在一起训练,只有在每周二和周五的常规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进行“核心力量”训练,而对照组则结束当次训练,不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在25m定时定位踢准的前测和后测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运动员始终用同一只脚和同一种脚法踢球,并且所有被试者测试时并未进行分组,而是混合在一起按随机顺序进行测试,避免学生运动员在心理上产生过多的干扰;对被试者实验前后的“核心力量”测试(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前后的“核心力量”成绩明显提高,说明该实验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对实验组成员产生了作用,而对照组实验前后“核心力量”变化不明显。综上所述,该实验中实验组25 m定时定位踢准成绩的提高是由于对实验组进行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因,因此,可以推断出“核心力量”训练对高中男子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足球长传球准度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4 结语

通过在甘肃省高中20名校园足球男生进行常规训练的同时,对实验组的10名队员实施“核心力量”训练方案,结果这10名队员实验前后25m定时定位踢准成绩呈显著性提高,而没有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对照组10名队员的25m定时定位踢准成绩涨幅较小,没有显著变化,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高中校园足球男生长传球的准度成绩提高有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过程中,应当适当增加“核心力量”训练的比重,以提高学生运动员长传球的准度,并且促进学生力量的全面发展;“核心力量”训练同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核心力量”训练需注意同专项特点有机结合。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27 (9):F0003.

[3]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4]Bergmark A.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A stud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J].Acta -Orthop Scand,1989(230): 20-24.

[5]McGill S M.Low back stability:from formal description to issues for performance and rehabilitation[J].Exerc Sport Sci Rev,2001,29(1):26-31.

[6]Kiber W Ben,Press Joel,Sciascia Aaron.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icine,36(3):189-198.

[7]DG Behm,EJ Drinkwater,JM Willardson.et al.The use of instability to train the core musculature[J].AppI Phyiol-Nutr Metab,2010,35(1):91-108.

[8]Jim Stoppani.Encyclopedia of muscle & strength[M].Human Kinetics,2006.

[9]韩春远,王卫星.核心力量训练与测评方法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1(1):74-82.

[10]Comerford M J.Clinical assessment of stability dysfunction performance [EB/OL].(2008-10-29).http://www.kineticcontrol.com/Documents/Ratingsystem0706.paf.

G808

A

2095-2813(2016)11(c)-0026-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3.026

赵守斌(1984—),男,汉,甘肃张掖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核心力量传球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运用“条件限制”提高队员观察能力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论体教学生足球训练中传球技巧的掌握
试探核心力量对技术动作经济性的影响
浅谈篮球运动中传球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训练
一道“传球”问题的解法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