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人口红利的再认识:来源、结构与机制

2016-12-19李建民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口红利经济增长

摘 要:从来源和结构角度分析了第一个人口红利和第二个人口红利的结构特征,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第一个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做出判断,并从建立更具有弹性和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投资体系、富有激励性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探讨了第二个人口红利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经济增长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6-0001-06;中图分类号:C061.2;文献标识码:A

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经历了人口转变的国家得到证实(Bloom,Williamson,1997[1];Bloom,Canning,2001[2];Kelley,Schmidt,1969[3 ;蔡昉,2004[4])。目前,研究者们更为关注两个问题:第一,在人口转变结束之后,这个增长源泉(第一个人口红利)是否会消失(Lee,Mason,2010[5];Van der Gaag,Beer,2014[6];陆旸,蔡昉,2014[7])?第二,在持续低生育率的老龄社会,人口变化是否还可以带来新的增长机会(World Bank,2016[8]),或者说,第二个人口红利能否抵消老年抚养负担加重带来的不利影响(Mason,Lee,2004[9];Lee,Mason,2010[5];王颖等,2016[10])?这两个问题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也非常现实,因为中国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李建民,2014)[11]。在给中国经济带来丰厚人口红利的人口转变结束之后,第二个人口红利能否如期而至?需要怎样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才能够收获第二个人口红利?这些问题的答案有赖于我们对人口红利的来源、结构和机制的深入认识。

一、人口红利的来源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看,人口红利是人口转变给经济带来的一个增长源泉。有研究者认为,从世界范围看,1960—1995年期间的人口变化对人均产出提高的贡献率接近20%,在亚洲和欧洲这个贡献份额更大(Kelly,Schmidt,1969)[3]。人口红利是由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在一般意义上讲,人口红利是由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个体(家庭)经济行为变化为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人口红利有三个直接的来源。第一个来源是由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口抚养负担下降和劳动年人口比重提高,这种变化增强了人口的生产能力和储蓄能力,进而提高了人均收入(Bloom,Williamson,1997[1];Lee,Mason,2010[5]),这种“年龄结构效应”(Bloom et al.,2009)[12],也被称为“第一个人口红利”(Lee,Mason,2006)[13],其中的逻辑关系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美国人口经济学家Coale和Hoover (1958)[14]所揭示。第二个来源是死亡率和生育率下降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死亡率下降减少了劳动力的减损,而生育率下降则提高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Angrist,Evans,1998[15];Bloom et al.,2009[12];Aguero,Marks,2011[16])。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不仅从绝对规模上扩大了劳动供给,同时也强化了“结构效应”,使得第一个人口红利更加丰厚。第三个来源是个人和家庭面对因人口转变所带来的变化而在决策和行为上(如储蓄、劳动供给、子女教育等)所做出的反应,因此被称为“行为效应”(Bloom et al.,2009)[12]。这种行为反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育孩子数量的减少激励了父母对子女人力资本(主要是教育和健康)投资的需求,也提高了父母进行这种投资的能力(Becker,Lewis,1973[17];Becker,Tomes,1976[18];Lee,Mason,2010[5]),此外,它也为父母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二是预期寿命的延长可以改变人们的消费决策、储蓄决策和退休决策等。在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和高预期寿命条件下,人们会主动调整自己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和风险应对策略(Acemoglu,Johnson,2007[19];Bloom et al.,2003[20]),这些微观个体(家庭)行为的变化(增加储蓄、劳动力供给和对子女教育与健康的投入等)在宏观层面上聚合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如促进资本深化和创新。这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行为效应”就是“第二个人口红利”(Mason,Lee,2004)[9]。

从来源上看,第一个人口红利与第二个人口红利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个人口红利主要是一种结构效应,第二个人口红利则主要是行为效应。但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第一个人口红利中也存在着行为效应,如女性劳动供给的增加、父母对子女人力资本及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等。同样,在第二个红利中也存在着结构效应,如延迟退休可以推迟第一个人口红利的终结时间和减缓负担比加重的速度。同时,两个人口红利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第二人口红利是对第一人口红利时期形成的有利条件的释放和利用,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杨英,林焕荣,2013)[21],或者说,在第一个人口红利中已经蕴含了第二个人口红利的机会。这种连续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第一个人口红利期积累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是第二个人口红利期国民储蓄能力的重要基础;其次,第二个人口红利中的人力资本收益是在第一个人口红利期中对年轻一代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再次,两个人口红利在时间上存在着一个交叠时期。由人口变化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第一个人口红利期的长短取决于人口转变的速度,即人口转变的速度越快,人口抚养负担下降就越快,达到的负担水平就越低,但人口红利期就越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老龄化的速度就越快。一般来说,第一个人口红利期可以持续40多年,那些人口转变速度比较缓慢的国家的人口红利期甚至可以持续50年,而像中国这样的人口转变非常迅速的国家,第一个人口红利期则不到40年。即使如此,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的出生队列,在第一个人口红利期结束之前就已经加入劳动力,他们接受了比父辈更多的教育和健康等投入,这个人力资本增量实际上在第一个人口红利期就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我们可以从人口红利概念中引申出另一个概念,即人口的生产性。人口的生产性是基于人是生产者这一基本前提而产生的。人口是一个集合性概念,是由不同的个人组成的。不同的人在劳动能力、劳动力供给行为和生产效率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有这些具有不同经济特质的个人集合而成的人口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生产性,或者呈现出生产性的强弱之别。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口红利是指因人口转变而带来的人口生产性的提高。其中,年龄结构效应和劳动供给效应可以提高人口的生产性和储蓄能力,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则可以通过资本深化和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人口转变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储蓄、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这些与人口转变无关的因素导致的储蓄、劳动供给或人力资本的增加,并非人口红利。

二、人口红利的结构

人口红利是一个具有结构性特征的人口经济现象,包括了储蓄、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等多个维度。按照这个认识逻辑,我们就会面对另外两个问题:一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红利的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怎样的影响?二是不同国家的人口红利结构是否不同?不同的人口红利结构是否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差异?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需要做严谨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此仅做理论上的探讨。

第一个人口红利的结构特征是储蓄效应、劳动力供给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的聚合,但是在人口红利期的不同阶段,这三种效应并非总是同时发生,其作用程度也不同,这种结构差异会影响到不同阶段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例如,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和发展的中期阶段,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不是劳动力,而是资本。因此,抚养比减轻导致的储蓄率提高就成为人口红利中的首要因素,因为储蓄率提高可以为经济增长注入所需的资本,而投资增长则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从中国的经验看,在经济增长的绝大时段,投资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当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人口红利的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劳动力供给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临近“刘易斯转折点”(蔡昉,2010)[22]和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时候。

第二个人口红利的结构与第一个人口红利的结构基本相同,但由于第二个人口红利的来源主要是个人(家庭)的行为效应,因此,第二个人口红利的结构特征更为鲜明。首先,因为每一个人(家庭)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所涉的制度安排不同(这一点对中国尤为重要),因此,尽管每一个人(家庭)都追求利益或者效用最大化,但在储蓄、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等经济行为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微观行为的差异性会直接影响到第二个人口红利的水平和结构。其次,相对于储蓄效应和劳动供给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在第二个人口红利中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在第一个人口红利已经终结的老龄化社会,新加入劳动力的队列在规模上要小于新退出劳动力的队列规模,如果要使整体劳动力保持原有的生产力或者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前提只有一个,即新加入劳动力的队列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一个队列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与生育率有密切关系,一个队列人口的劳动总产出并不会随着这个队列规模的缩减而成比例减少,甚至很可能增加(Mason,Lee,2004)[9]。再次,第二个人口红利中的储蓄效应和人力资本投资效应持续的时间更长,也更稳定。以储蓄为例,在第一个人口红利中,储蓄率提高主要是因为出现了消费剩余,之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出现了目的性储蓄,但基本上都属于短期储蓄行为。在第二个人口红利中,人们的储蓄动机主要是为了更长的老年时期的生活做经济储备,因此是一种长期储蓄行为,这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中国的第一个人口红利是否已经终结?

对人口红利结构的解析和对人口红利结构变化趋势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中国第一个人口红利是否终结的判断。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中国第一个人口红利是否已经结束(蔡昉,2006[23];陈友华,2005[24];刘怀宇,马中,2011[25];Ogawa,Chen,2013[26])以及如何延续第一个人口红利的问题(蔡昉,2009[27];李稻葵等,2015[28])。

国外学者关于第一个人口红利终结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动态特征,当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低于总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开始下降时,人口红利就转变为“人口负债”(Van der Gaag,Beer,2015)[29],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人口红利期转变为人口负债期。也有学者从更严格的意义上定义“负担比”,即从有效劳动供给角度判断生产者与被负担者之间的比例关系(Mason,2007)[30]。世界银行(World Bank,2016)[8]在一份报告中把人口红利期的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或者说,把世界各国划分为4种类型:(1)处于前人口红利的国家,这些国家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在4左右;(2)处于人口红利早期阶段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小于4,其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3)处于人口红利后期阶段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在2.1左右,其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但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不快;(4)处于后人口红利阶段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21,老年人口比重的较高并将继续提高。

国内学者的观点分为两派,其中一派的观点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王丰,2007[31];蔡昉,2013[32]),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人口红利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已经结束,因为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自2013年以来已经出现了持续减少的情况,而人口抚养比水平则持续上升。Ogawa和Chen(2013)[26]根据分年龄的消费和生产曲线计算了有效劳动供给,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人口红利期在2014年结束。还有一些学者(李稻葵等,2015)[28]持有相对乐观的看法,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尚在,因为中国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革退休制度来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从而延长人口红利期。另一派的观点是根据人口抚养比的水平(如低于50)来判断第一个人口红利期的时限(陈友华,2005[24];刘怀宇,马中,2011[25])。这种观点对中国人口红利可以延续的时间更为乐观,认为它可以延续到2030年甚至更长远(田雪原,2006[33];刘家强,唐盛代,2007[34];陈佳鹏,2012[35])。笔者认为,以人口抚养比水平作为人口红利期的起始标准是一种静态判断方法,在逻辑上存在着一个缺陷。例如,当人口抚养比的提高时,即使其仍处于50以下的区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变化也不可能给经济增长做出任何贡献。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综合判断中国的第一个人口红利是否消失。首先,从年龄结构效应看,2012年以来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减少,2010年以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经济活动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个人口红利的主要来源(结构效应)已经枯竭。其次,在生育率转变已经完成和低生育率水平条件下,生育率变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效应不复存在,实际上,中国的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近年来出现了下降趋势。再次,如果按照前文提到的世界银行分类标准,中国已处于后人口红利阶段。

四、第二个人口红利实现的机制

目前的中国人口和经济都处在历史转折点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也在发生着重要变化(李建民,2014)[11]。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形态是人口转变的历史承继,随着第一个人口红利走向终结,第二个人口红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人口红利将贯穿中国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从人口红利角度,我们可以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人口红利发展阶段和第二个人口红利发展阶段。中国的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高度契合,人口迅速转变带来的第一个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摆脱“马尔萨斯均衡陷阱”和实现中等收入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王丰, 梅森,2006[36];王德文等,2004[37])。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后人口转变阶段和第二个人口红利期,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收获第二个人口红利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国内外学者都高度重视人口红利的实现机制(Mason, Lee,20049];Lee ,Mason,2010[5];Eastwood,Lipton,2012[38];蔡昉,2004[4];王丰,2007[31];陈卫等,2015[39]),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人口红利只能停留在人口统计学意义上,或者说只是“数学上的红利”。对于中国而言,收获第二个人口红利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从而全面启动第二个人口红利的实现机制。

第一,建立一个更具有弹性和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在老龄化社会,深入挖掘劳动力资源和激励劳动力供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完善劳动力市场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机制。具有弹性和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可以真实地表达劳动力供求关系,可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及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可以动员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进入市场,进而增加劳动力供给。

第二,建立更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和健康保障制度。人力资本效应是第二个人口红利的主要来源之一,因为人力资本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创新的主要力量,进而人力资本投资是创造第二个人口红利的重要机制(Lee, Mason,2006)[13]。发展和完善包括教育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和健康保障制度在内的人力资本投资体系,是中国收获第二个人口红利的重要条件。

第三,建立富有激励性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这种激励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供给激励,二是储蓄激励。这两个激励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具有这两个激励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避免“福利病”,而且还可以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生产性,即可以有效地动员劳动供给和储蓄。只要人们在老年时期不是过分依赖公共或家庭转移支付,第二个人口红利就可以抵消老年负担比提高的不利影响(Lee,Mason,2006)[13]。

第四,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产生第二个人口红利的基本条件是伴随人口老化新增的储蓄必须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市场(王丰,2007)[31],而资本市场是把储蓄转变为投资的重要机制。完善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而且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经济活动。

第五,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从长期的角度看,一个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应该实现三个均衡:一是劳动者的收入与其劳动生产率的均衡,二是劳动者的终生收入与终生消费的均衡,三是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与生命周期阶段变化的均衡。具有这三个均衡特征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同时激励人力资本投资、劳动供给和储蓄,因此是实现第二个人口红利的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Bloom D. E.,Williamson J. G..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R].NBER Working Papers, 1997,12(3):419-455.

[2]Bloom D., Canning D.. cumulative causa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J].Population Matters, 2001:165-199.

[3]Kelley A. C., Schmidt, R. M. Evolution of recent economic-demographic modeling: a synthesis [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969,18(2):275-300.

[4]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J].中国金融论坛,2004,28(2):2-9.

[5] Lee R., Mason A.. Fertility,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J].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2010, 26(2):159-182.

[6]Gaag N. V. D., Beer J. D.. From demographic dividend to demographic burden: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eing on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 [J].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14,106(1):94-109.

[7]陆旸,蔡昉. 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J].世界经济2014(1):3-29.

[8]World Bank. Leveraging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across countries: a world bank report [J].Population & Development Review, 2016, 42(1):155-161.

[9]Mason A., Lee R.. Reform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lde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pturing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 [J].Genus,2004,62(2):11-35.

[10]王颖, 邓博文, 王建民.第二次人口红利:概念、产生机制及研究展望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2):12-20.

[11]李建民.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转变 [J].广东社会科学,2014(3): 5-14.

[12]Bloom D. E., Canning D., Fink G.,Finlay J. E.. Fertility,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9,14(2):79-101.

[13]Lee R.,Mason A. . What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J].Finance and Development,2006,43(3):16-27.

[14]Coale A.J., Hoover E.M..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ow-Income Countrie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8:6-25.

[15]Angrist J. D., Evans W. 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labor supply: evidence from exogenous variation in family siz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3):450-77.

[16] Agüero J. M., Marks M. S.. Motherhood and female labor supp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evidence from infertility shocks [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1,46(4):800-826.

[17]Becker G., Lewis H. G. .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ldren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84(2):279-S288.

[18]Becker G. , Tomes N. . Child Endowments 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ldren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6,84(2):143-S162

[19]Acemoglu D. ,Johnson S. . Disease and Development: The Effect of Life Expectancy on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7,115: 925-85.

[20]Bloom D. E., Canning D., Graham, B.. Longevity and life-cycle saving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05(105):319-338.

[21]杨英,林焕荣.基于理性预期的第二人口红利与储蓄率 [J].产经评论,2013,4(2):113-125.

[22]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 [J].经济研究,2010(4): 4-13.

[23]蔡昉. 人口红利终将成往事[J]. 中国社会保障,2006(3):22-23

[24]陈友华.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 [J].人口研究, 2005(6): 21-27.

[25]刘怀宇, 马中. “刘易斯转折点”假象及其对“人口红利”释放的冲击[J]. 人口研究, 2011(4):65-74.

[26] Ogawa, N.,Chen Qiulin. End of the First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Possible Labor Market Response in China and Other Asian Countries [J].China & World Economy,2013,21(2): 78-96.

[27]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 [J].中国人口科学, 2009(1): 2-10.

[28]李稻葵, 石锦建, 金星晔.“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前景分析 [J].投资研究, 2015(12) :4-19.

[29]Van der Gaag N., de Beer J.. From Demographic dividend to Demographic Burden: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eing on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 [J].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15,106(1):94-109

[30]Mason A..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demographic dividend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J].Bush,2005,31(2): 81-101.

[31]王丰.人口红利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J]. 人口研究,2007, 31(6):76-83.

[32]蔡昉. 人口红利拐点已现 [N].人民日报,2013,1/28.

[33]田雪原.21世纪中国发展:关注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J].学习论坛,2006(11): 25-28.

[34]刘家强,唐代盛.关于人口红利问题的几点思考 [J].人口与发展, 2007,13(4):33-35.

[35]陈佳鹏.关于中国人口红利的内涵解读、定量分析及政策建议 [J].思想战线, 2012, 38(2):16-20.

[36]王丰, 安德鲁·梅森.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 [J].中国人口科学, 2006(3): 2-18.

[37]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 [J].人口研究,2004,28(5):2-11.

[38]Eastwood R.,Lipton M..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Economic Affairs,2012,32(1):26-30.

[39]陈卫,聂真真,杨胜慧. Cge模型在新常态下人口红利研究中的应用——兼对人口红利三种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比较 [J].人口与经济,2015(6):52-61.

猜你喜欢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由“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