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硒科学做出贡献的人们
2016-12-19尹雪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引起食物缺乏,许多德国人患上肝病。德国政府特地聘请法国科学家施瓦茨教授研究营养与肝脏的关系。当时,施瓦茨发现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肝脏坏死的主要原因,发现硒比含硫氨基酸和维生素E对肝脏更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接着发现,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硒浓度(即血硒)比正常人越低,肝病病情越重。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硒是营养性肝坏死的重要保护因子,从此拉开了研究硒与健康的序幕。施瓦茨教授因此被载入史册。
如今,硒能够服务于人们的健康,得益于近两百年来众多科学家们的不懈研究。从硒的发现者——瑞典化学家琼斯?雅各布?贝采里乌斯(1779~1848),到发现硒对动物有营养价值的德国科学家施瓦茨,再到证实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含硒的美国 Rotruek和Flohe两个研究小组,全球数以百计的研究小组在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开展的研究工作,促进了人们对硒的认识和了解。
目前,国际上专注或涉及硒研究的科研小组多达上百个,分布在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来自美国农业部加州服务中心的 Gary B.nuelos,他在过去数十年始终大力推动通过生物营养强化策略来解决全球性“隐性饥饿”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Norman Terry教授,作为国际环境硒研究的杰出代表,不仅为硒科技发展做出贡献,还培育了多位华人科学家,包括国际硒研究学会的主要发起人林治庆博士、硒蛋白-P的发现者Raymond Burk教授和他的搭档杨建国教授。来自英国洛桑实验站的Steve McGrath教授在非洲的营养干预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与 Burk教授一道被授予国际硒研究学会的荣誉会士。中国的杨光圻、于树玉、夏弈明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一大批中国科研小组,也为硒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硒研究学会成立于2013年,是国际硒与环境、人体健康领域的非营利性学术公益组织,秘书处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成立该学会的目的在于团聚全球硒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深入揭示硒元素的科学规律,服务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体健康。
国际硒研究学会的筹建工作开始于2008年,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尹雪斌博士联合美国农业部 Gary B.nuelos博士、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林治庆博士共同发起,并于2009年、2011年、2013年和 2015年连续召开了四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2013年秋,在合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硒会议上,为了更好地组织、服务国际硒研究活动,推动、促进国际硒研究者之间的科技合作,让硒造福人类,揭牌成立了国际硒研究学会,Gary B.nuelos被选为该学会主席,多位欧美科学家担任副主席,学会理事均由来自五大洲的知名学者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尹雪斌博士担任秘书长。
在国际上众多的硒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尹雪斌团队是一个享有国际盛誉的代表性机构。中国既是缺硒的大国,又是高硒含量地区最多的区域,因此国际上非常关注来自中国的科研机构。近十年来,这个团队多达十余位博士或博士生专注于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实践。
这个团队还促进了功能农业在中国的发生、发展。现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吸引着全球越来越多的实力科研团队来访、合作,并建立了一些联合实验室。同时,因为这些实验室有活跃的国际交往,已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们喜欢加盟的研究小组之一。
如果说高产农业、绿色农业是为了让人们吃饱、吃安全,那么功能农业的使命则是消灭“隐性饥饿”,使人们吃得更健康。由于在中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较为普遍的硒缺乏问题,发展富硒功能农业的使命就显得尤为紧迫。
早在2008年,赵其国院士就在《中国至 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中首次提出功能农业概念,指出它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生产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农产品。简单地说,功能农业就是要种植出功能农产品。功能农产品通常应具有补充特定功能性营养的功能,能达到健康改善的目的。如富硒食品能够补充硒元素,以及锌、钙、铁、碘和维生素等,能够提供人体健康所需的营养物质。
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硒谷科技、微港科技是全球最早系统开展功能农业研究和产业化实践的单位,创造了多项领域第一,已逐步占据该领域高地。
硒作为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确实对人体健康和身体各机能有一定作用。硒与癌症的关系,是大家都很关心、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话题。到2015年5月8日,全球大的科学数据库检索出“硒”与“癌症”的科学报道多达8500多篇,这些报道多来自全球数百个顶级研究机构。这表明科学界对硒与癌症的关系非常关注,而且多数侧重于研究:硒作为重要的化学防癌剂,效果如何,对哪些癌症有效,其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众多报道都显示硒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癌症中心曾对1312例癌症患者进行13年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每日摄入200微克硒对于不同癌症死亡率和发病率有30%~60%降低;中国学者于树玉教授历经16年的肝癌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肝癌高发区的居民血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发区居民的血硒含量,在江苏启东县对 13万居民补硒证实,补硒可使肝癌发病率下降35%左右。尽管如此,国际上也有人实验显示硒补充对癌症发病率无效,比如,2001~2004年的 SELECT实验,通过对来自美国、加拿大总计1万余人的硒补充跟踪调查,发现硒对前列腺癌发病率无显著效果。
这些看似矛盾的报道,都是真实客观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原有硒摄入量、硒的形态以及实验进行的时长等有关。所以,对于“硒与癌症关系”目前尚不足以做出任何确定性的结论,有关研究尚待深入。